為你講述天主教文化

2021-01-11 小楊愛家鄉玩哇

16世紀歐洲列強憑藉其領先的航海技術和冒險精神,從西面和東面兩個方向來到了東南亞。歐洲人的到來,不僅帶來了東西方的相互貿易,也帶來了西方的文化,包括宗教、政治體制、文學藝術、生活方式等。經過約4個世紀的殖民侵略和統治,東南亞地區在固守原有文化的同時,或多或少也吸收了西方文化。尤其是在宗教方面,很多人皈依了天主教,其中菲律賓和東帝汶兩國則是變成了以信仰天主教為主的國家。葡萄牙一馬當先。在眾多侵略、佔領東南亞的西方殖民統治者中,葡萄牙儘管國家不大,但它是一馬當先,首先來到了東南亞。

1511年葡萄牙人佔領馬六甲,在馬來群島各地建立貿易站,但由於本國人口少、實力弱,難以長期支撐,加上粗暴傳教,反而使更多的當地人皈依伊斯蘭教。葡萄牙統治馬六甲達130年。到17世紀末,幾乎喪失所佔的東南亞領地,僅剩帝汶島的一部分。 西班牙跨太平洋而來。緊隨葡萄牙之後到東南亞的是西班牙人。與葡萄牙人往東跨印度洋來到東南亞不一樣的是,西班牙人是從美洲往西跨太平洋而來到東南亞。西班牙的麥哲倫率領的船隊,1521年橫跨太平洋,從東面來到馬來群島。

1529年,葡、西兩國籤訂協定,西班牙放棄摩鹿加群島,葡萄牙允許西班牙徵服菲律賓群島。西班牙人認為,要長期佔領菲律賓,唯有改變當地人的心態,也就是要讓菲律賓人信奉天主教。經過西班牙在菲律賓300多年的殖民統治,菲律賓已經成為亞洲一個天主教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東方西化程度最高的國家。西班牙人1565年徵服宿霧島,1571年徵服馬尼拉,馬尼拉成為傳播天主教的總部,使當地的穆斯林逐漸消退,到1878年蘇祿蘇丹最終投降。西班牙殖民者很重視傳播天主教,梵蒂岡派駐馬尼拉的大主教的地位往往高於西班牙派駐菲律賓的大總督。由於西班牙殖民者吸取在中美洲的殖民經驗教訓,對菲律賓的統治很多是基於宗教的考量,儘可能不屠殺當地人,不極端地剝削勞動力,不開採礦藏,不建立種植園等,致使一直到西班牙人在19世紀末結束在菲律賓的殖民統治時,當地的經濟形態沒有大的改變。 荷蘭人唯利是圖的殖民統治。

16世紀末,荷蘭人和英國人同時來到馬來群島從事香料貿易。1602年,荷蘭成立「聯合東印度公司」,與此同時,英國人也成立「東印度公司」。1623年荷蘭人殺害了安汶島上的英國人,迫使英國人專心於印度的殖民統治,荷蘭人壟斷了印度尼西亞群島的貿易。尤其是1641年,荷蘭人從葡萄牙人手中奪去了馬六甲,從而控制了馬六甲海峽和巽他海峽。早期,荷蘭人在東南亞的活動主要是為了貿易,而不把重點放在領土上,也不關切傳播宗教和當地人的福利。荷蘭人主要是通過與當地的土著君王籤訂協約來控制該地區的行政。只要威脅到其貿易利益,荷蘭人就會全力以赴加以幹涉,甚至兼併其土地。到1770年,荷蘭確立了在印度尼西亞群島的權威。一直到18世紀末,由於荷蘭人只顧自己的經濟利益,很少直接管控當地居民,所以當地居民的經濟、文化生活未受到歐洲文明大的影響。伊斯蘭教在印度尼西亞群島得以不斷的傳播擴張。 英國人海陸進佔東南亞。英國人很早就來到了亞洲,但到東南亞是在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之後。

在大陸上,英國人很早就認為緬甸是在印度殖民統治的延伸。1753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就派軍隊攻佔內格瑞島。為了徵服緬甸,英國人發動了三次英緬戰爭,第一次是1824—1826年,第二次是1852年,第三次是1885年,緬甸終於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至此,英國擁有了包括今天緬甸、馬來西亞、汶萊、新加坡等的殖民地。在海島方面,1819年,萊佛士宣稱與柔佛蘇丹達成協議,柔佛把新加坡島割讓給東印度公司。1826年,英國與荷蘭籤訂倫敦條約,荷蘭把馬六甲割讓給英國,從此英國一直支配馬來半島。而英國則承諾不與新加坡海峽以南的君王籤訂任何條約,為荷蘭統治印度尼西亞群島鋪平了道路。 法國人建立印度支那聯邦。英國人侵略亞洲,尤其是侵佔中國後鼓舞了法國人。法國人侵佔越南,目的是在此立足後佔領華南,與英國人爭雄。其實,法國人來到東南亞是比較早的。只不過,最初法國人比較熱衷於傳播宗教。

17世紀法國人就已來到越南傳教。越南寬容天主教的傳播,18世紀末越南就已有25萬人信奉天主教。在西方列強紛紛殖民佔領亞洲的大背景下,1858年藉口越南迫害傳教士,法西聯軍炮轟峴港。1962年迫使越南割讓嘉定三省,5年後佔領整個湄公河三角洲。1885年3月18日,中法戰爭中中國軍隊打敗法國人,贏得鎮南關大捷,但是6月9日的中法天津條約,中國卻承認了法國對越南的宗主權,從此越南淪為法國殖民地,越南結束了897年的作為中國的藩屬國的歷史。19世紀以前,越南已是東南亞政治最先進的國家。法國人在侵佔越南的同時,也染指柬埔寨和寮國。1863年法國強迫柬埔寨成為自己的保護國,1884年柬埔寨淪為法國的殖民地。1887年10月,法屬印度支那聯邦正式成立。

1893年寮國也淪為法國的殖民地,並加入印支聯邦。 到19世紀末,整個東南亞先後淪陷為歐洲列強的殖民地。由於西方殖民者的侵略統治,使東南亞地區的社會文化發展進程由東方傳統逐步轉向西化,這也成東南亞古代史與近代史的分水嶺,結束了中國與東南亞地區古國的千百年來的宗主國與藩屬國的關係,除泰國外,整個東南亞都成了西方列強的殖民地。過去該地區都是一些封建社會的國家,自給自足的經濟形態。西方人來了之後,引進西方的資本,開發當地的資源,輸入宗主國的商品,資本主義因素萌芽滋生,使當地的封建社會逐步走向衰亡。 在文化方面,過去東南亞地區受中國文化和印度文化影響兩千來年,隨著西方人佔統治地位,西方文化也逐步灌輸給東南亞人。

百家號獨家出品

相關焦點

  • 浙江天主教愛國會主任談慈孝文化:與教義不謀而合
    浙江天主教愛國會主任談慈孝文化:與教義不謀而合 2017-09-06 18:20:0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天主教巴洛克文化,主要表現在教堂建築和宗教儀式兩個方面
    德國通史:天主教巴洛克文化,也同時是啟蒙運動的批判對象和發展基礎歡迎來到百家號曉妍與你談歷史,今天曉妍和大家談談天主教的巴洛克文化,在羅馬教廷主導的對抗宗教改革運動的過程中,巴洛克文化一度集中地展現了天主教教會感性宣教的基本特徵。如果說巴洛克文化指的是歐洲文藝復興與古典主義之間的主流文化現象,那麼「天主教的」巴洛克文化就是其前期的主要內容。
  • 天主教本地化神學論壇探討中國文化與基督信仰的當代聯繫
    據人民政協網消息,馬英林指出,人類文明史上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多姿多彩,而自從唐代景教初次將福音傳入,到元代教會的曇花一現以及明末清初傳教士再次來華,面對中國深厚的人文傳統,他們大都懷著敬仰的心,虛心學習和研究中國文化,以益於福音的廣傳;如今在以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目標的新形勢下,中國教會有必要對社會文化與基督信仰當代聯繫進行新的探索。
  • 天主教
    1967年4月11日,臺灣地區的主教組成「中國主教團」,負責推展臺灣天主教教務工作。「主教團」成員任期4年,1991年4月改選後的成員為:主席單國璽(高雄主教)、副主席狄剛(臺北總主教)、常務委員單國璽、狄剛、劉獻堂(新竹主教)、王愈榮(臺中主教)、鄭再發(臺南主教)以及林天助(嘉義主教,1994年3月病故)、錢志純(花蓮主教)、秘書長為徐英發(臺北輔理主教)。
  • 我讀︱晚清天主教在內蒙古:「利益糾紛」抑或文化衝突?
    不同於以往各個時期的傳播,晚清以來,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是以不平等條約為護符、以堅船利炮為後盾進行的。傳教士在深入內地的過程中,不受中國法律約束,但地方官有保護其安全的職責。晚清在華傳播的基督教,按其內部教派來說主要有天主教與基督新教。大致來說,基督新教傳教的重點是在城鎮,以舉辦醫院、育嬰堂、學堂為主要傳教手段。
  • 羅馬——世界天主教中心,世界文化之都
    義大利的首都和最大城市——羅馬,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世界天主教中心,世界文化之都,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它位於亞平寧半島的中南部西側,臺伯河下遊的丘陵平原上。古城居北,新城在南——它在20世紀20~50年代建成,是擁有摩天大樓的現代化城市。
  • 世界天主教國家一覽,值得一看!
    雖然梵蒂岡在地理上是一個小國,但其在世界和文化等領域擁有著巨大影響力。 瓜地馬拉 瓜地馬拉位於中美洲,是古代印第安人瑪雅文化中心之一。94%的瓜地馬拉人信仰天主教,4.9%的人信仰基督新教。
  • 天主教歷史及中國天主教的歷史
    天主教亦稱公教、羅馬公教、羅馬天主教。在全世界大多數國家,新教、東正教、天主教統稱基督教。在中國,基督教一般只指新教,不包括東正教和天主教。由於新教在我國稱基督教(俗稱耶穌教〕,基督教一詞遂產生了兩種涵義:一是指世界性公認的基督教各派總稱;二是指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中產生的新教。
  • 原罪困擾天主教
    她的話可能代表了現在許多美國天主教家庭最現實的焦慮。弗蘭克·馬迪奈裡的經歷頗具代表性。40年前,當他還是一名14歲的敏感男孩時,他就一心嚮往崇高的神父生涯,並開始修習神學。後來,他被勞倫斯·布賴特神父編入學習小組。一天,布賴特神父將弗蘭克帶到自己住所,撫摸他的身體,並要求他為其口交。神父告訴男孩,這是和神交流的一種途徑。當時弗蘭克又羞又怕,完全不能理解眼前發生的一切。
  • 東正教和天主教同為基督教,為何要分裂兩半?哪個才是正宗?
    說到基督教,大多數的人都會想到天主教、東正教以及新教,正是因為這三個基督流派鼎立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地位,可是對與這三個宗教,中間有太多的區別,到底哪個才是基督正統呢?首先我們來看名聲最盛的天主教,天主教是基督教西傳後的統稱,也可以說是誕生最早的教派。
  • 苦撐待變:抗戰時期上海周邊地區天主教漁民信眾的日常生活
    也因此,天主教信仰在此區域特別是太湖流域內已有近400年的傳播歷史。近代上海開埠後,以上海為中心含括江蘇、安徽兩省的「江南教區」逐漸形成,與地理和文化意義上的「江南」多有重合。「江南教區」後又在民國時期逐漸分化為南京、上海、安慶、蚌埠、蕪湖、徐州等不同大小的教區,當時分別由不同國籍的耶穌會負責教務管理。
  • 邪教不是宗教 ——天主教人士專訪
    三、基督教、天主教、佛教、道教和伊斯蘭教要求信徒愛國守法,要求他們對生存的社會採取積極的接納和參與態度。五大宗教的教規雖各有差異,但共同的信條是相同的。那就是維護社會穩定、熱心公益事業,共同建設文明社會。"法輪功"是與社會為敵的。李洪志是自大狂,偏執狂。他把所謂的"大法"置於國家的法律之上,採取對抗國家、對抗社會的做法,擾亂了正常的社會秩序。
  • 利瑪竇規矩:天主教適應在中國生存發展的例證
    「利瑪竇規矩」:天主教適應在中國生存發展的例證。利瑪竇自稱「西儒」,秉持儒家作風,引用儒家經典論證、詮釋天主教教義,將天主教崇奉的「天主」(Deus)解釋為儒家經典《尚書》和《詩經》中的「天」或「上帝」。
  • 中國天主教神哲學院將開辦大陸首個天主教碩士課程
    佛教在線北京訊 據天主教在線近日報導,設於北京的中國天主教神哲學院(以下簡稱「全國修院」)將於2009年10月初開辦三年制「牧靈、教理講授碩士班」,為內地教會培訓牧靈及教理講授人才。據了解,這是大陸首個天主教碩士班。  全國修院常務副院長、青島教區陳書傑神父說,天主教會在中國已有很長時間,神學方面也應當有自己的研究。
  • 中共中央關於天主教、基督教問題的指示
    (一九五○年八月十九日)各中央局、分局,並轉各省、市委,各軍區黨委:一、我國的天主教、基督教一方面是宗教問題,另一方面在長時期中又被帝國主義用為對我國進行文化侵略的工具,其一部分組織又被帝國主義用為進行間諜活動的機關。
  • 美國天主教被歧視178年簡史:選出一位甘迺迪還被暗殺了
    塞繆爾·亨廷頓說:美國文化就是「盎格魯—新教」文化。因此,基督教是美國文化的根基。這一點,可以作為甘迺迪遇刺的一個重要原因。許多人都忽略了這一問題,其實,自英國在北美十三州開始逐漸建立起來。基督徒和天主教教徒之間就存在著嚴重的不平等,而這種不平等是愛爾蘭、德國、義大利等國的天主教教徒大規模地進入後開始發生變化。
  • 英美新教國家為何比天主教國家強大
    以瑞典為例,那裡的路德派教會從16世紀後期開始,發起多次掃盲運動,也鼓勵辦學。尤其是當時在瑞典,不是政府或其他組織出資,而是家庭自己開展掃盲。由此帶來的結果是,到1700年左右,80%以上的瑞典人都能讀書識字,人力資本空前的高。由於馬丁·路德提出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這就加劇了兩個歐洲的對立:新教歐洲視書籍為個人解放者,而天主教歐洲視書籍為猛獸、挑戰者,開始懷疑所有書物。
  • 天主教黑龍江教區嶽福生主教晉牧5周年
    天主教黑龍江教區嶽福生主教晉牧五周年活動在哈爾濱市舉行7月6日上午,天主教黑龍江教區嶽福生主教晉牧五周年活動在哈爾濱市舉行。嶽福生主教與中國天主教「一會一團」副主席、江蘇海門教區沈斌主教,中國天主教主教團副主席、唐山教區方建平主教,中國天主教主教團副主席、北京教區李山主教,中國天主教主教團副主席、周村教區楊永強主教,中國天主教主教團副秘書長、安徽教區劉新紅主教,中國天主教主教團副秘書長、徐州教區王仁雷主教以及38位神甫在主教府堂同臺共祭,信教群眾200餘人參加慶典彌撒。
  • 平度天主教基督教發展史
    宣統二年(1910年),馬家疃村馬王旬、馬珍兄弟信奉天主教並建教堂,現存東馬家疃教堂即為馬氏兄弟所建。  1912年,法國人董總鐸、路司鐸、白司鐸、雷司鐸和華人滕肇明司鐸等相繼住馬家疃傳教。至1935年,天主教先後在平度的馬家疃、八王埠、袁家、冷格莊、周家莊等地,設教堂43處,發展教徒4320人。  (二)基督教。平度基督教是在美國人影響下發展起來的。
  • 美國大學籃球強校多為天主教學校,個中原委並不複雜
    在亞特蘭大,芝加哥洛約拉大學(一所天主教大學)的球迷們上周在與堪薩斯州大的比賽中為自己的球隊歡呼吶喊早在98歲的修女成為2018年「瘋狂三月」的最大明星之前,依馬庫雷塔(Immaculata)這所位於費城郊外的天主教大學已經拿過前三屆全美女子籃球錦標賽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