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十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行動起來,減輕身邊的災害風險」。
我國是世界上受自然災害影響
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
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
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
氣象人如何築牢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
近期我們陸續推出氣象防災減災故事,
一起看看
氣象人在災害來臨時都做了些什麼?
本期是第四期。
▌來源:中國氣象報
本文首發於《中國氣象報》2016年9月23日二版
文章有修改
故事回溯到2016年9月,第14號颱風「莫蘭蒂」於15日正面襲擊廈門……
颱風過境,
廈門倒下了65萬棵行道樹。
「莫蘭蒂」,兇得很。
2016年第14號颱風「莫蘭蒂」
像是一條狼,
正面撲了過來。
而精準預測出其「狼性」的,
是廈門氣象部門。
對於天氣預報,
廈門市民感到真心服氣:「確實報得準。」
老百姓的實話背後,是多少廈門氣象工作者,為了「莫蘭蒂」,夜以繼日,不眠不休,守護了一座城。
提前預報,牽一髮而動全身
「莫蘭蒂」剛生成時,時任廈門市氣象局局長的潘敖大向市領導匯報:「中秋節,颱風可能要來。」
颱風,牽一「發」而動整個城市全「身」。氣象部門必須忙在前頭。
「『莫蘭蒂』將逐漸加強,並向臺灣東部沿海靠近。」
「『莫蘭蒂』將於14日向臺灣東南部沿海靠近。」
「『莫蘭蒂』14日至15日將對我市造成嚴重影響。」
「『莫蘭蒂』將對我市造成嚴重影響(颱風緊急警報)。 」
……
從9月12日開始,廈門市氣象局發往市委辦、市政府辦的重要天氣預警報告,一份又一份,題目不斷變化;應急響應從四級提高到一級。颱風正步步逼近,形勢愈發嚴峻。
頂住壓力,做出精準判斷
9月15日凌晨3時5分
在廈門翔安區沿海登陸時,「莫蘭蒂」帶來了15級大風,市防指馬上投入到緊急工作狀態。
9月14日下午
海陸風力明顯加大;但是到了上半夜,「莫蘭蒂」的風圈半徑卻變小了,動靜似乎又不大了。
9月14日,地面組在颱風來臨前對百葉箱觀測設備進行再次加固。 何歆 攝影
有人質疑:「不是說半夜要來颱風,怎麼感覺風平浪靜?」
憑藉多年的經驗,再加上氣象專家的精細分析和精心研判,潘敖大相信預報結論是正確的。
而此時,中國工程院院士、颱風專家陳聯壽和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終身教授周仲島也相繼發來消息提示這次颱風要加強防範。
事實證明,颱風很快就裹挾著風雨,呼嘯而來。
「莫蘭蒂」造訪,廈門氣象工作者用精準的預報,將它牢牢地「接住」。
迎擊颱風,無覺可睡是常態
「氣象臺的人,沒有睡眠。」
時任廈門市氣象臺臺長的陳德花懷胎六個多月了,身子沉,壓力大,但面對颱風整個人恨不能有「分身術」。
「工作強度超強,節奏緊張,持續時間長,忙完腦子都不轉了。」
首席預報員周學鳴持續近36個小時沒合眼。
「孩子吃不上奶,吃點米糊糊算了。」
兩位新媽媽黃惠溶、孫瓊博幾天都沒有回去給孩子餵奶了。
9月14日19:00至15日7:00,時任廈門市氣象局局長潘敖大在市防辦連續12小時向時任廈門市長裴金佳匯報颱風動態。焦陽 攝影
9月14日20:00至15日8:00,氣象專家與廈門衛視《直擊「莫蘭蒂」》節目連續12小時每小時一次的整點直播。曾文慧 攝影
大家不敢睡,不能睡;
沒時間睡,沒心思睡!
15日凌晨,「莫蘭蒂」按照預報的時間、地點登陸,這也驗證了氣象工作者忙出了效果、忙出了成績、忙到了點子上。
9月15日凌晨2:40,在市氣象臺,領導首席、預報員在颱風「莫蘭蒂」登錄前進行研判。 帥紅 攝影
緊急關頭,那都是拿命換的
14日深夜
「莫蘭蒂」登陸前幾個小時,大風驟起,愈刮愈烈,到處是碰撞聲和碎裂聲。廈門市氣象局機關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趕忙去查看險情並採取應急措施。風太大,四個漢子一起頂著門,進而固定。固定好後,人剛撤離沒幾分鐘,突然,一陣「譁啦」聲,現場的玻璃碎落。如果晚走幾分鐘,碎玻璃有可能直接砸向四個人,真險!
15日3時
颱風剛登陸,廈門市氣象局電路跳閘,在風雨最強、風險最大的時段,局機關服務中心的電工幾乎是一路爬著去配電室切換了電源。
15日凌晨4時
風雨交加,廈門市氣象臺副臺長何歆去排除地面觀測故障,「路上都是倒下的樹,風吹得人走不動,要去的地方垂直高度有30米,更是困難。」但他就這樣一步步硬挺著向前挪動。
9月15日7:00,高空組在強風下施放探測氣球,氣球變成「勺」球。羅昌榮 攝影
爭分奪秒,時間比金子還金貴
廈門市氣象局有兩支應急搶險隊伍,在災難來臨前都已整裝待發,全員投入搶險救災工作。
15日5時,雷達機房漏水導致接收機無法開機,裝備保障人員馬上採取烘乾措施。廈門觀測站出現溼度、地溫、溫度、氣壓等設備故障問題,工作人員及時啟動備用站,確保數據採集和傳輸正常……
9月15日凌晨5:00,地面組冒著風雨對自動站進行檢查。 何歆 攝影
每一項搶險任務都在爭分奪秒展開,廈門市氣象部門人心匯聚,連軸高效運轉。
風雨過後,思考與探索不止
在滿目瘡痍的街道上,同時忙碌著的有救災志願者、街道辦領導、社區居民、環衛工人、學生等等,他們無一例外地說收到了天氣預報,且做了防範。
對於廈門市氣象部門來說,迎戰「正面襲擊廈門、強度又這麼強」的颱風,這種情況鮮少經歷。這次經歷,提高了預報員對災害性天氣到來的種種可能性的認識,錘鍊了他們的承受能力、抗壓能力;也為日後面對極端天氣進行預估與研判打好了前戰。打破了常規的預報量級後,預報員的思維模式發生了轉變。
郭金煉作為市防指副總指揮,對記者一字一句地說:「氣象部門為我們決策部署贏得了寶貴時間。」
樹倒城仍立,一場災害見證一個城市的風骨
在廈門這座城市,一個颱風,讓人到處看到暖暖的情。
社區幹部「36小時+」清理垃圾;
警察從 G20安防到現在,已將近30天沒有休假;
城管手工清理出幾十公裡的路;
路政人員緊急維修破損路段……
前來協助廈門市氣象局的廈門市公安邊防支隊勤務中隊的官兵們和氣象局的職工一起清理環境。帥紅 攝影
這次颱風防禦,展示了廈門堅韌、務實、樂觀、協作、文明的城市性格。
同心協力,抗擊風災,重建家園,凸顯出廈門這個城市獨特的風骨!
災後清理工作園區勞動場面。帥紅 攝影
資料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作者:記者 王晨 通訊員 曾文慧
圖片來源:廈門市氣象局、中新網、新華網等網絡綜合
(來源:中國氣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