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袁國寶」(ID:yuanguobao1982),作者:袁國寶,NewMedia新媒體聯盟創始人。本文內容36氪經授權發布。
「人在美國,剛下航母;麻省畢業,長相彥祖;馬上訂婚,沙特公主;熟人太多,千贊再補……」
在國內,最早的知識類網紅,都源自知乎,這個源自Quora的國內網際網路公司成為了國內最成功的知識問答社區,知乎集納了一大批各個行業的專業答主。
然而,隨著短視頻平臺的逐漸成熟,越來越多基於視頻的知識網紅逐漸取代了知乎大神,成為了輿論的新焦點。微博出了張雪峰,西瓜視頻出了李永樂,B站出了局座張召忠,抖音和快手上也出現了很多專業的知識分享網紅。
視頻語言更容易被接受,加上這些知識網紅通過更加通俗的語言將知識傳遞給網友,讓這些「老師」更好地實現破圈。
而知識網紅也有很大概率,成為繼秀場直播網紅、直播電商網紅之後,成為新的資本追逐風口。據艾瑞諮詢的測算,2019年短視頻+教育市場規模達62.3億元,並將保持高速增長,預計未來5年CAGR將達50%。對內容創作者而言,電商仍是主要商業化渠道,2019年通過短視頻平臺這一渠道成交的教育類產品及內容GMV約117.5億元,並將保持高速增長,預計到2023年GMV將過千億。
那麼,知識網紅究竟能不能乘著在線教育的風口,成為下一個五年裡網紅經濟的核心呢?
早在網際網路普及之前,各類培訓名師已經成為了知識紅人。瘋狂英語的李陽,政治的肖秀榮等等,都曾被各路學子實名pick過。
當然,最出名的當然要數新東方,除了俞敏洪之外,李笑來、羅永浩、馬薇薇等人,都憑著一張嘴和滿口的段子,成為了各自領域的紅人。而羅永浩、馬薇薇還順利轉型成為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網紅。
而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知識類的分享內容逐步轉到了線上。2007年,薩爾曼·可汗創立可汗學院,用10分鐘左右短時長視頻免費授課,但彼時的短視頻只是長視頻時間上的縮短,並沒有形式及內容上的太多創新。
2013年前後,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到來,在線直播課打通了在線教育商業模式,在線教育加速度發展。而伴隨軟硬體升級,以及4G網絡的普及,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爆發增長,短視頻+教育在過去的兩年終於迎來爆發增長階段。
於是我們看到,微博出了考研名師張雪峰,西瓜視頻出了科普教師李永樂,B站出了局座張召忠,在現在這個網紅遍地但只能各領風騷三五月的快餐時代,這些講知識的老師不但紅了,還紅得很持久。張雪峰和李永樂都是2016年成名,張召忠則是2018年在B站開始講軍事知識。
而且,這些老師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實現了破圈。張雪峰的粉絲中,很大一部分不考研;李永樂粉絲很多也不是物理愛好者;張召忠的粉絲中,相當一部分對於國際局勢和軍事武器也沒那麼大興趣。
但是,通過有趣、有料的講述,他們不僅留住了粉絲,也留住了人氣。
從輔導名師,到網紅老師,「知識紅人」完成了從線下專項培訓名師到線上流量平臺網紅老師的變化。而這些變化的背後,是年輕人更加喜歡學習了。
「今年有2027萬人在B站學習 ,是高考人數的兩倍」、「快手教育短視頻作者超過99萬,累計生產量達2億」,「抖音學神養成計劃總播放量在千億級別」。
這些視頻網站,給人們的印象是娛樂至上的流量平臺,然而,年輕人已經開始利用這些平臺開始在線學習了。
今年,網際網路上最火的網紅老師,莫過於有著「張三剋星」、「政法郭德綱」、「法考小王子」等title的斜槓中年,羅翔老師。「羅翔說刑法」粉絲數高達549萬,所發布的視頻多數播放量超過百萬,關於韓國N號房事件的評論播放量近800萬,彈幕數近8萬條。
而羅翔也和局座一起,成為了B站知識網紅的雙子星。
數據顯示,過去一年已有1827萬人在B站學習,相當於2018年高考人數的2倍;被B站用戶稱為 #study with me#的學習直播,已晉升為B站直播時長最長的品類,2018年直播學習時長達146萬小時,103萬次的學習類直播在B站開播。
成長與物質極大豐富的Z世代年輕人們,在學習這件事上,變得更加淡定,少了幾分功利,目的不再是「升學」、「入職」等,更多的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更好、更開心一點。根據第一財經周刊發布的《2018年中國Z世代理想生活報告》顯示,74%的受訪95後會選用閒暇時間「學習和課外自我充電」,遠超95前的35.49%。
所以,除了B站,越來越多的平臺推出了針對年輕人的知識學習內容。據統計在短視頻和直播領域,分別有51%的作者使用短視頻售賣課程,其中95.2%的人獲得收益;43%的作者在直播間售賣課程,其中94.9%的人獲得收益。其中,短視頻互動率高達76%,直播人均彈幕15條。
嗅覺敏銳的網際網路巨頭成為這場價值再發現的先行者,僅今年以來騰訊、快手、阿里、字節跳動等均加速入局,比如騰訊提供直播課堂;阿里以釘釘為入口;字節跳動則推出清北網校和瓜瓜龍;快手發布的「教育生態合伙人計劃」,除了優秀的知識生產者,好未來、知乎、喜馬拉雅、果殼、星站tv、育學園等知名教育機構部也將主動入駐平臺。
而其他平臺也在不斷地豐富知識類的內容,打造屬於自己的知識網紅。喜馬拉雅通過聲音主播這種形式,將暢銷書拆分為多期,或者請名家來解讀名著,讓更多人能夠迅速接受書中的內容。
得到APP,更多的是管理學、職場以及經濟學的課程。《薛兆豐的經濟學課》是得到全站學習人數最多的付費課程,將近50萬人都為它買了單。
網易雲課堂將自己打造成了年輕人進入網際網路大廠之前必須來就讀的技術培訓學校,編程與開發、AI與數據科學、產品運營等內容極為豐富。
甚至種草社區小紅書都推出了創作者「123計劃」,強調平臺上學習類相關話題聚合12.4萬篇筆記。
可以說,所有的平臺都看到了李永樂、羅翔的威力,也在通過自己的努力打造屬於自己的知識網紅。
流量平臺和在線教育平臺,以不同的路徑開始逐漸交匯,而交匯的點就是「知識網紅」,爭奪的對象就是這屆年輕人。
教育,一直是反人性的。每個人需要的是放鬆、娛樂,而教育需要的是自律和儀式感,所以我們看到,教育和網際網路的結合變得異常緩慢。但是,隨著寬帶擴容、硬體升級及ABCDE(AI、Block Chain、Cloud Computing、Data Tech、Edge Computing)技術發展,網際網路在教育領域滲透程度正不斷加深。
作為為數不多流量藍海,教育會成為下一個被各方爭奪的戰場,而爭奪的對象,也會從年輕人向更廣的年齡段擴展。
根據艾媒諮詢的調查,在疫情期間,有63.1%的人曾購買過知識付費產品,而其中有90%以上的體驗者認為自己是有收穫的。
當碎片化學習、終身學習和持續成長成為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新特點後,普通人的教育需求成為了流量窪地。
我們看到羅翔、李永樂這些「知識網紅」的課程視頻中,彈幕經常會出現,「我要是有你這樣一個老師,就好了」「如果當初你是我的老師,那我一定愛死了。」所以,學生、普通人對於教育類網紅的需求是巨大的。
所有人都渴望進步,所有人都不想成為一條鹹魚。但教育資源的不平等,讓很多人失去了繼續學習的機會。現在,網際網路帶來了這個機會,也勢必會帶來全新的風口。
在線教育網站Coursera創始人吳恩達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想讓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能隨時隨地接受最好的高等教育。我希望人的成功是立足於他們的膽量、勤奮以及智慧,而不是依賴著家庭、地位和出身。」
這或許就是教育和網際網路結合的最大魅力,也是全新的機會。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羅翔老師」,在不同的平臺上,教授大家知識,我們也可以隨時學習一些新的東西。
「知識網紅」,風口已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