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觀點看點翠 鵝毛或可代替

2021-01-13 騰訊網

[摘要]因為一則曬40多萬元人民幣都買不到的「點翠頭面」的微博,程派青衣劉桂娟被推向了「風口浪尖」。網友認為,活生生拔翠鳥羽毛製成的點翠頭面既血腥又違反環保原則,如此「炫富」令人不齒。

點翠頭面

劉桂娟發布的微博截圖,已刪除

昨日,劉桂娟對揚子晚報記者表示,此事太委屈,但鑑於已經給院團造成的影響,自己不想對媒體說太多。記者也採訪了專業人士,了解到「點翠頭面」背後的歷史傳承,以及業內人士對此一分為二的態度。

爭議

網友發怒:美嗎?太殘忍!我看到一片血紅

之前,劉桂娟發布圖文微博稱,「這一頭點翠頭面,十幾年前買的,花了12萬銀兩,今天即使是40多萬人民幣也買不到了,80隻翠鳥翅膀下的一點點羽毛,經過點翠師傅的加工,變成有流動光澤的頭面,永不褪色。」但劉桂娟沒有想到的是,此微博發出後,引起了一些動物愛好者的強烈不滿。隨後,劉桂娟在網上與網友展開論戰,最後刪除了微博。

有網友憤怒稱,「翠鳥不能人工飼養,膽子極小,羽毛卻要活取,多數死去,或製成標本!」而點翠是活生生拔的鳥毛,其次翠鳥科物種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還有網友認為,「你說那藍色美麼?長在翠鳥身上的時候,絢爛得讓人窒息。可粘在首飾上的時候,我看到的卻不是藍色,而是一片血紅。」這跟象牙犀角鶴頂紅一樣,本就不是生活所需,不過是某些人硬加給它們「昂貴」的符號來滿足私利而已,卻給動物個體和生態平衡帶來巨大災難。

但也有網友聲援劉桂娟稱:「現在用什麼製作頭面那是一回事,傳承下來的寶貝是另外一回事。劉桂娟按照行業的傳統,有幾套像樣的頭面不為過,也配的起,這和環保扯不上。」

本報對話

劉桂娟稱委屈:我只是分享國粹藝術美,不是炫富

針對「點翠頭面風波」,劉桂娟昨日接受揚子晚報記者採訪時回應說,「一些網民說我殘忍,我覺得有些委屈」,劉桂娟說,「面對一些網友的質疑,甚至是攻擊謾罵,我實在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感覺太『無釐頭』了。對於動物,我很愛護。我曾在微博裡留言,讓大家在開車時注意在車下躲避的小貓小狗。」

劉桂娟表示,點翠頭面不是她個人的財產,因此不存在炫富;從戲曲誕生那一天起,點翠頭面就有,國內各院團都買;在京劇這門藝術中,戴點翠頭面合法又合規。「我曬這則微博只是想和粉絲們分享下傳統國粹藝術行頭的藝術美,告訴大家有這麼一門手藝,沒想到引起很多人的不滿,實在有些莫名其妙。」劉桂娟說,點翠頭面不是她做的,也不是她個人買的。「對於一個京劇演員來說,戴頭面,是合法合規的,它體現了一個演員的實力。」

劉桂娟還告訴記者,「國家院團的頭飾服裝是按照國家規定購買的,各院團主演都會有專款專用買點翠頭面。」而針對網友給出的「可以找一些替代品」的建議,劉桂娟解釋說,現在也有一些「山寨貨」,但質量太差,根本戴不住。「希望將來有一天,隨著工藝的進步,能有『價廉、質優、物美』的替代品出現。」

起底「點翠頭面」

《甄嬛傳》華妃的頭面就價值百萬

「點翠頭面」真這麼價值不菲嗎?揚子晚報記者採訪了省演藝集團省崑劇院舞美洪亮。他告訴記者,劉桂娟「曬」的確實是行價。傳統戲曲的旦角演員都需要「頭面」。所謂「頭面」,是指整個頭髮的造型、飾物,「點翠」是其中一種。點翠是中國傳統的金銀首飾製作工藝,京劇青衣常用的頭面之一,根據所使用的翠鳥羽毛大小又分為硬翠和軟翠。看過《甄嬛傳》的親們,對「華妃娘娘」頭上的「點翠」都不會陌生,據說「華妃」頭頂中間的大鳳是當年的真品,如今市價一套點翠售價將近100萬元。

全國院團都有點翠頭面,固定劇目角兒才能用

洪亮告訴記者,一隻翠鳥身上一般只採用大約二十八根羽毛,病死的翠鳥其羽毛一般還不能製作好的首飾。做出來的頭面顏色以湖藍為主,並搭配紅色、橘黃色的羽毛,營造出整體的立體感,盡顯貴重。國內各大京劇院團,都買有點翠頭面,而價格也不菲,少則十幾萬元,多則幾十萬元,一些主演和名角都有自己專用的點翠頭面。全國院團估計有「上千頭」。目前省昆也就有兩套。

舞臺上在《蘇三起解》這種比較「窮」的劇目裡是看不到點翠頭面的,而往往是大家閨秀,如崑曲裡的《牡丹亭》、《杜麗娘》用點翠頭面比較多,再有就是後宮妃子出席正式場合時都會以點翠頭面裝扮。

已有改良

如今已改用鵝毛價格數萬元

令網友心疼翠鳥的是,點翠所需的羽毛必須在活的翠鳥身上拔取,才可保證顏色之鮮豔華麗。劉桂娟的頭飾要用到80隻翠鳥,而梅蘭芳先生的點翠是顏色絕對相同的軟翠,一頭大概需要幾百隻翠鳥。而翠鳥不能人工繁殖,都是來自野生。1933年,中國最後的一家點翠工場終於關閉,原因是點翠翠羽鳥毛已經絕市。

也有網友提出建議,「真希望以後的劇組(藝術家)從熱愛地球生命的角度出發,多用仿點翠的首飾,其實除了專家,平常人很難指出兩者間的重大區別。不管是專業的,還是粉絲們,自己學著做,也不那麼難。挺好看的!」對此,洪亮也告訴記者,翠鳥瀕危,國家也禁止用翠鳥羽毛來做頭面,現在院團的點翠頭面都改用鵝毛染色做,但價格也要幾萬元,能做的藝人也越來越少,再有就是真絲染色做成,觀眾坐在臺下,看起來效果也差不多。

業界態度

頭面是「臉面」,京劇歷史傳承繞不開

對於此事,京劇界人士也認為要一分為二地看。頭面就是臉面,就是身份,用料決不能對付,才能配得上角兒,對得起觀眾。「過去點翠頭面都是老藝人的私藏,後來在院團,能戴著這些上臺,那都是角色才能享受的待遇。這可能是不懂行的網友難以理解的。」洪亮表示,「過去用翠鳥羽毛做的頭面,那是歷史傳承的老物件。京劇有它本身的文化特性,這些傳承繞不開,你比如二胡不用蛇皮,改用牛皮,就會不倫不類。」

南京京劇名家張建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們一般都用綢子染色做的頭面。」他說,但是經過這件事情,也說明京劇界人士的環保意識不強,過去不講究這些,現代人卻要警醒。(文/張楠)

相關焦點

  • 俗話說「千裡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可為什麼送的是鵝毛呢
    今天我就給大家講一段俗語背後的故事,俗話說,「千裡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可為什麼送的是鵝毛呢?而不是其他動物的羽毛呢?這個故事發生在唐朝。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時期吏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對內李世民勵精圖治,屯田開荒,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與發展;對外唐朝初期的府兵制蓄養了大量的精銳士卒,加上眾多的良將,唐太宗破突厥、徵高麗,滅高昌,四海鹹服,也得到了「天可汗」的稱號。
  • 在農村為什麼有人收鴨毛鵝毛卻沒有人收雞毛
    以下我為大家分享我個人對這個話題的看法與觀點,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也金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那麼小販們收來作什麼用呢?為什麼只收鴨毛鵝毛卻不收雞毛呢?大都數收來的羽毛供給工廠製作羽絨被和羽絨服羽毛球等。把鴨毛鵝毛經過清理和高溫消毒後,把羽梗去除,取下羽毛上的絨毛作為填充料。市面上很多的羽絨服大部份都是由鴨毛和鵝毛的絨毛作為填充的。
  • 常見的鵝毛都有什麼作用,鵝毛的用途都有哪些
    鵝毛有什麼作用?當然是製作鵝毛扇了,你看為什麼諸葛亮那麼厲害,那就是因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鵝毛扇不離手的緣故,如果是雞毛扇那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只有鵝毛扇才能發揮提神醒腦的作用,開玩笑,其實鵝毛的作用確實還是挺多的,製作鵝毛扇只不過是選取最長的鵝毛使用方法一種,鵝毛還有很多的用途,被廣泛的使用。
  • 電視購物買來的鵝絨被沒有一片鵝毛
    可是,真正收到被子後,用了沒多久,方女士就發現,這床鵝絨被裡面填充的竟然沒有一片鵝毛,全是彈力絮。被子與宣稱的不一樣,方女士與商家聯繫,以產品存在質量問題,要求退貨或者更換一床鵝絨被。商家堅持他們的產品不存在質量問題,不同意方女士的退貨要求。自此,方女士經歷了漫長的維權之路,一連幾個月溝通下來,商家寸步不讓。9月中旬,方女士向桐廬工商局投訴。
  • 中華成語,「千裡送鵝毛」的故事
    看到「千裡送鵝毛」這條成語,我們心中不禁會生出許多疑問:為什麼要送鵝毛?而且不辭勞苦,跋涉「千裡」去送?難道這「鵝毛」有什麼非同尋常嗎?這「鵝毛」是送給誰的?是誰去送的?要解開這些疑問,需追溯到距今1370多年前的唐朝貞觀年間,也就是公元627年——649年。
  • 為什麼古代有「千裡送鵝毛」的說法?重禮or重情?
    其實,收禮、送禮都是學問,但最重要的是要讓收禮者感受到送禮者的誠意,故古諺雲∶「千裡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為什麼古代有「千裡送鵝毛」的說法呢?根據宋朝歐陽修的《梅聖俞寄銀杏》詩∶「鵝毛贈千裡,所重以其人。鴨腳雖百個,得之誠可珍。」則是「千裡鵝毛」這句成語的典源。歐陽修是當時的文壇領袖,梅聖俞也就是當時有名的詩人梅堯臣,家住宣城,兩人是至交好友,總是相互掛念著對方。
  • 濰柴增股雷沃傳聞,激發多方觀點碰撞
    濰柴增股雷沃傳聞,激發多方觀點碰撞 2019年09月03日 11:38
  • 殺鵝去鵝毛有什麼好方法呢?5步教您輕鬆去鵝毛,不妨一試
    2020-12-01 23:53:35 來源: 我和我的小農莊 舉報   殺鵝去鵝毛的最佳方法就是堅持五步驟殺鵝法
  • 在中國傳統戲曲中諸葛亮總是手持羽扇,鵝毛扇又代表著什麼呢?
    在中國戲曲中諸葛亮的扮演者總是一副,身穿印有八卦圖案的道袍,手拿著鵝毛扇,其中鵝毛扇又藏著什麼秘密呢?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諸葛亮多智而近妖」,是一個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謀神一樣的人。那麼諸葛亮為什麼會如此多智呢?
  • 人民日報談徵稅:是一種拔鵝毛的藝術
    從徵稅角度來說,稅收是一種拔鵝毛的藝術,鵝毛肯定要拔,高水平的表現是:既把鵝毛拔下來,又不讓鵝叫喚,或者少叫喚。  稅收理論中有這樣一個定律:假設宏觀稅負既定,社會成員總體的稅收痛苦程度,與間接稅的比重成正比,與直接稅的比重成反比。  需要指出的是,間接稅由於直接嵌入商品售價,因此往往通過價格渠道轉嫁由消費大眾承擔。
  • 徵稅如拔鵝毛,豈不聞鵝叫聲聲
    英國經濟學家哥爾柏把徵稅比作是個「技術活兒」,形象地稱其是「如何拔最多的鵝毛,聽到最少的鵝叫」。而近年來我國徵稅不時引發「鵝」叫聲,關於「饅頭稅」、「加名稅」、「月餅稅」、「加班稅」等稅收徵管細節問題的爭論接連不斷,《人民日報》曾發文稱2011年是公眾「稅感焦慮年」。
  • 人民日報談徵稅:要把鵝毛拔下來又不讓鵝叫喚
    從徵稅角度來說,稅收是一種拔鵝毛的藝術,鵝毛肯定要拔,高水平的表現是:既把鵝毛拔下來,又不讓鵝叫喚,或者少叫喚。  稅收理論中有這樣一個定律:假設宏觀稅負既定,社會成員總體的稅收痛苦程度,與間接稅的比重成正比,與直接稅的比重成反比。  需要指出的是,間接稅由於直接嵌入商品售價,因此往往通過價格渠道轉嫁由消費大眾承擔。
  • 「鵝毛」天上來(白宇洋)
    窗外,無數「鵝毛」從天而降,落到地上,落到車上,還落到了那光禿禿的枝幹上。太美了,真是太美了!那白的地上有幾棵白的樹,在那白的樹上又有幾片白的葉,此時,它們不再是雪了,反而都像是一群可愛、純潔和俏皮的孩子,它們在空中翩翩起舞,片刻後,撲進大地媽媽的懷抱中。看!一個白白的雪孩子在空中跳著舞,慢悠悠地飄到了我的窗臺上,剛落下沒多久,就變成了一滴水,永遠消失了。雪又下大了。
  • 2021年成都第一場雪來了 「鵝毛小雪」讓南方孩子瘋狂了!
    2021年成都第一場雪來了 「鵝毛小雪」讓南方孩子瘋狂了!時間:2021-01-07 16:07   來源:封面新聞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21年成都第一場雪來了 鵝毛小雪讓南方孩子瘋狂了! 飛雪帶春風,徘徊亂繞空。 2021年第一場雪就在1月的第7天下下來了。
  • 人民日報談徵稅:既把鵝毛拔下來又不讓鵝叫喚
    從徵稅角度來說,稅收是一種拔鵝毛的藝術,鵝毛肯定要拔,高水平的表現是:既把鵝毛拔下來,又不讓鵝叫喚,或者少叫喚。  稅收理論中有這樣一個定律:假設宏觀稅負既定,社會成員總體的稅收痛苦程度,與間接稅的比重成正比,與直接稅的比重成反比。  需要指出的是,間接稅由於直接嵌入商品售價,因此往往通過價格渠道轉嫁由消費大眾承擔。
  • 老漢用3萬斤水稻餵800隻大白鵝,宰殺用鵝毛抵工錢,鵝宴令人垂涎
    進入冬季,他飼養的800多隻鵝達到出欄標準,開始分批宰殺,每隻大白鵝重達十幾斤,鮮肉可賣20元一斤,鵝肝、鵝肫、膀爪價值更高,除去成本,一隻利潤7、80元,純收入約6萬元。陳義好夫妻兩今年種植了30畝水稻,除了自己的口糧,3萬斤糧食全部用於飼養大白鵝。從事鵝鴨屠宰的村民上門屠宰大白鵝,鵝毛鵝絨歸宰殺者所有,老陳不僅不要付工錢還另外每隻收18元。
  • 加薪100元,被拔走71.5元「鵝毛」
    事實上,究竟怎樣的稅負是合適而恰到好處的,儘管並不容易拿捏,但英國經濟學家科爾貝說卻給出了形象的比喻:「稅收這種技術,就是拔最多的鵝毛,聽最少的鵝叫」。具體到企業稅負而言,同樣應當體現「拔鵝毛」的技術,假如因為過重的整體稅負,而遏制了企業的競爭力,壓抑了經濟的發展,「鵝毛」顯然是拔多了,減輕稅負也就勢在必行。
  • 經常有小販到農村收鴨毛鵝毛,為啥不收雞毛,這些毛都去哪兒了?
    導讀:在農村,經常能聽到小販在街上喊「收鵝毛,收鴨毛,收毛口袋」,但是當你問他收不收雞毛的時候,他們都說不收,為什麼不收雞毛呢?這些毛都去哪了?每年入秋的時候,都會有小販站在農村的街道上喊:「收鵝毛,收鴨毛,收毛口袋」,這時候,村民就會將原來保存的鴨毛鵝毛找出來賣給他們,而且價格還不低,如果你問小販收不收雞毛,他們都會說不收,不過我們一直都有一個疑問,為啥小販不收雞毛呢?而且都會趕在入秋的時候收,這裡面有什麼門道?這些毛都去哪兒了?這就要從鴨子和鵝的羽毛說起了。
  • 成都市區迎2021年第一場雪 「鵝毛小雪」樂壞南方人
    雖然沒有「惟餘莽莽」的震撼,沒有「銀裝素裹」的妖嬈,但不用放大鏡便能看見的「鵝毛小雪」,已足以讓身處秦嶺以南的成都人奔走相告——「這場雪好大!」1月7日,四川省成都市主城區迎來2021年首場降雪,氣溫下降。圖為市民在雪中拍照。 中新社記者 安源 攝「這次不是『頭皮雪』了!」「沒有什麼能讓成都人激動,除了下雪。」7日清晨,成都市民的微信朋友圈驚人一致——空中雪景圖。
  • 漲姿勢:「鵝毛」未必是大雪!警告:血冷!
    2021年的第一個工作日 迎來了新年的第一場雪 早晨上班路上 鵝毛大雪滿天飛 其實「鵝毛」不等於大雪,雪量的大小並不是看雪花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