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彬縣公劉墓隨想

2021-01-10 乾州蕞娃

彬縣公劉墓隨想

近年來在市場經濟的引導下,對於傳統歷史文化的挖掘成為各地旅遊開發的重點之一。在經濟的誘惑下,各縣市區圍繞名人紛紛展開爭戰,圍繞先祖公劉,彬縣建一個雕塑,長武建一個雕塑,好像旬邑也建了一個雕塑,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論證不休,爭辯不止,真是熱鬧。為了分辨清楚其中原委,我們還是仔細梳理一下關於公劉的歷史記載。

360百科搜索顯示第一條為詩人公劉,1927年3月7日-2003年1月7日,原名劉仁勇,又名劉耿直,江西南昌人。當代著名詩人、作家。主要作品有《上海夜歌(一)》、《神聖的崗位》、《黎明的城》、《在北方》、《白花·紅花》、《離離原上草》、《仙人掌》等。此公劉雖然也是名家大腕,但很明顯此公劉非彼公劉,我今天要說的是周代先祖公劉。

仔細查找,發現了《大雅·公劉》。《大雅·公劉》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此詩寫公劉由北豳遷豳(在今陝西旬邑和彬縣一帶)以後開疆創業的歷史進程,塑造了公劉這一古代英雄形象。其藝術特色是在行動中展示當時的社會風貌,在具體場景中刻畫人物形象。

再梳理,發現了關於公劉的更為詳細記載,摘抄與此:公劉,生卒年不詳,姬姓,名劉,「公」為尊稱,是古代周部族的傑出首領,不窋之孫,鞠之子,生子慶節,周文王的祖先,由北豳(今甘肅省慶城縣、寧縣)遷豳(陝西省彬縣,旬邑縣西南一帶)。

公劉的先祖名叫棄,是帝嚳之子。棄愛好耕作務農,觀察土地特點,適合穀物生長的就種上穀物,民眾都向他學習,堯帝知道此事後,便提拔他當農師主管農業。舜帝時,將棄封在邰地(陝西省武功縣西南),稱為「后稷」。

后稷之子繼續擔任主管農業之職,即公劉的祖父不窋(bù zhú)。不窋晚年時,正處於夏朝政治衰敗時期,夏朝太康廢棄農官,不注意農事。不窋因而失去農官之職,於是逃奔到戎狄部族地區。

不窋死後,他的兒子、公劉的父親鞠即位。鞠死後,公劉即位。公劉雖然處在戎狄地區,但繼續從事后稷的事業,致力於耕種,到處察看土地性能,從漆水、沮水渡過渭水,伐取木材以供應用。於是,外出的人有資財,定居的人有積蓄,民眾仰仗他過上好日子。各族人感念他的恩德,大多遷到這裡,擁護和歸順他。周朝事業的興起就是在這裡開始的,所以詩人創作歌詩樂章稱頌他的德行。公劉死後,其子慶節即位,把國都建在豳地。

22歲時,將首府遷移至南崗(今寧縣城西廟嘴坪),史稱「公劉遷囪」,大大地開拓了周的基業,其勢力範圍包括今慶陽市和陝西省的旬邑、彬縣。長武、淳化、耀縣、宜君。黃陵及徑川、靈臺等16個縣城。公劉造福後代,惠及子孫,後人修邑建廟,尊為神聖。 每年古三月十八,慶陽人及長武、彬縣四方百姓赴公劉廟拜謁祭奠,緬懷這位華夏農耕文化的開拓者。

下來我們看看這些縣市圍繞公劉做了哪些功課,交了哪些作業,優秀的有幾個,不及格的有多少。

旬邑公劉像:2011年8月15日,公劉雕塑像揭幕儀式在旬邑縣縣城西入口小塔轉盤隆重舉行。公劉雕塑像位於縣城西入口小塔村轉盤,總投資688萬元,總高度21.1米,基座高2.3米,長寬各12米。通體由大型花崗巖雕刻而成。其中,總高度21.1米中的「21」意為面向21世紀,寓意旬邑未來的發展;「11」意為旬邑的「過去和現在」,寓意旬邑的歷史變遷;「211」與國道「211」相吻合,預示著旬邑是一個開放的城市,面向未來的城市。

長武公劉塑像:2015年07月21日由縣文體旅遊局、招商局、彭公鎮主辦的公劉農耕文化產業園項目推介會在我縣公劉湖畔舉行。馬坊村是該鎮的第一大村,農業始祖公劉的妻子張氏娘娘出生這裡,公劉農耕文化在馬坊村發展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彭公鎮充分發揮公劉文化資源優勢,切實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強力推進公劉農耕文化產業園建設項目,開闢了彭公鎮經濟發展新的突破口。

彬縣公劉塑像:2010年11月2日上午11時許,彬縣縣委縣政府在位於福銀高速公路彬縣引線入口處的彬縣涇河新區東段鳴玉池村,隆重舉行了公劉雕像揭幕儀式,各界幹部群眾2000餘人見證了這一重要時刻。石質雕像高達28米,雕像的主人公是開闢豳國農耕文明的始祖——公劉。

在彬縣還有一處歷史古蹟就是彬縣公劉墓,當地人稱之為土陵,有一所小學就叫做土陵小學。在公劉墓地,當地政府建造了高達的闕樓、氣勢恢弘的公劉殿,當然還保存了幾塊古代遺存的石碑。

公劉是豳地的開拓者,所以公劉被彬縣人稱作「人祖爺」,他的墓也被稱作「人祖墳」。古時人們把祖居的地方稱作「土」,所以周人將其先祖公劉的墓葬稱作「土陵」。這座墓葬埋葬著公劉之後至古公亶父300年間的周代先祖。這個墓冢南北長約1500米,東西寬約500米,北高61米。南邊呈斜坡狀漸入涇河灘。總面積約500畝。公劉墓周圍四面皆山,公劉墓就像一條盆中遊魚,所以啊,人們按照陰陽風水的觀點,把公劉墓的穴位稱之為「金盆養魚穴」。

陵前的公劉祠內現留存明清石碑六通。公劉祠前的門額上,還有民國三十四年(1945)孟冬之月國民黨彬縣縣長韋德懋題寫的一通「公劉祠」石碑。清以前,歷代政府為了表示重視農業生產,一般每年都來這裡春祭秋祀,儀式頗為隆重。1982年6月15日,縣政府54號文件公布為縣級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4月20日被公布為陝西省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均分別樹碑保護。

不過根據我實地查看的結果,彬縣公劉墓的保護確實有待於進一步提高,整個園區空無一人,且大多數建築只有空殼,沒有任何的配套設施,雜草叢生,垃圾隨處可見,令人扼腕喟嘆,心痛不已。

不僅陝西境內有諸多的公劉紀念性建築,遠上甘肅西峰也有公劉廟,不過這個來頭更大,且已被中國民俗學會確定為「華夏公劉第一廟」。

西峰公劉廟:2002年6月,經專家現場踏勘考察,中國民俗學會將位於西峰溫泉鄉劉家店的公劉廟正式命名為「華夏公劉第一廟」。至此,有關周祖發祥地的爭論(有關周祖發祥地的爭論,現有「山西說」,「洛河說」,「慶陽說」等)終告沉寂,西峰公劉廟更加為國人矚目。

公劉廟所在地為傳說的公劉「躬耕稼穡(jiàsè)」之地,清乾隆年間編制行政區劃,此地裡名「周都裡」。《慶陽縣誌》載:「公劉廟,俗稱老公殿,在縣城西南80裡高家崤,清乾隆年間重修」。清代早期公劉廟碑文記載「憶自慶節遷豳(bīn),土人思其德,立廟以祀」;慶節為公劉的兒子,照此推斷,西峰人立廟祭祀公劉,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據信史記載,至少在宋代,公劉廟的規模已相當宏壯,香火更加旺盛。後繼各代,則有增無減。舊傳公劉廟塑象為公劉肉身,福佑百姓靈驗,特別是艱於子嗣者趨之若鶩。其實為好事者欲神其說,但也從側面反映了先民們對造福於民的賢達的無限崇敬之情和經久不衰的追思。

請神容易送神難,先祖公劉的祭祀,先祖公劉的精神不能只是閒時準備忙時用,而要時時上心,刻刻念想,否則急用時也會不靈的。

相關焦點

  • 關中縣城逛吃一日遊017「鹹陽彬州-大佛寺+公劉墓+彬縣御面」
    現在豳國的故土大部分被彬縣繼承,從最早的豳州改名叫邠州一直到解放後成了彬縣。彬縣地圖彬縣地貌比較簡單,除了縣城位於難得的涇河流過的大河谷平原地帶外,南側北側均為黃土臺塬地帶,最南側與麟遊永壽接壤的地方還有石灰巖質的山區,這裡還有一個4A侍郎湖景區,可惜這個堰塞湖對於見慣大山大水的人來說只是普通又普通,。
  • 愛旅遊之浩宇:旅遊小知識之橋山與公劉墓,你知道多少呢
    橋山彬縣,古名豳國。出縣城向東,涉涇水,登山原,約莫行走八十多華裡,在遙遠偏僻的龍高原梢上;土陵村南的山谷間,座落著公劉墓。我拜謁公劉墓,是在夏日。聽一位老人講,公劉墓地形龐大寬闊,西邊有龜蛇二將,東邊有牛頭馬面,南邊有十八羅漢,勢如蟠龍。果然,站在土陵村畔俯視下望,浩大的公劉墓沉在谷底。之南涇水縈迴,神秘莫測,時隱時現;四周溝壑丘陵,連綿不斷,如爬行的龜,蟠曲的龍,又若牛頭,若馬面,皆披綠裝,隨風浮動,更添幾分靈氣。俗語說,公劉墓是線串珍珠,地處金盆養魚穴。
  • 《陳先達哲學隨筆》對哲學理論力量的自信和闡揚
    「陳先達哲學隨筆」叢書,陳先達著,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陳先達教授是我國當代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是一位長期致力於理論研究的學者,在其學術經歷和哲學研究中,既出版了許多思維縝密、論證嚴謹的學術專著,又先後撰寫了大量集思想性、可讀性於一體的學術隨筆,這些隨筆最終以「陳先達哲學隨筆」為叢書名
  • 宋軍|戰爭題材電影的美術創作經驗與隨想
    宋軍 |戰爭題材電影的美術創作經驗與隨想 時間:2021.01.06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作者:影視工業網 分享到:
  • 浙江民樂團與臺北國樂團合奏《富春山居圖隨想》
    兩年後,以《富春山居圖》為靈感的大型民族管弦樂組曲——《山水畫境·富春山居圖隨想》也將上演一次海峽兩岸的「合璧」。  9月10日,浙江民族樂團將在杭州劇院與臺北市立國樂團聯袂獻演這一民族管弦樂組曲,實現《富春山居圖》在音樂上的「合璧」。  據介紹,早在《富春山居圖》畫卷合璧展出之前,浙江民族樂團就開始醞釀如何用音樂的形式將《富春山居圖》「合璧」。
  • 從關羽墓磚開始推演:武聖原本是讀書人,還差點當了黃巾軍小元帥
    但是按照清康熙十七年出土的關羽墓磚記載,關羽確切無疑是姓關,其祖關審字問之,其父關毅字道遠,關毅於延熹三年(公元160年)生關羽。從關羽墓磚開始推演,我們能發現這樣的關羽履歷:武聖原本是讀書人,還差點當了黃巾軍小元帥——他本來就跟那個想任命他當小元帥的傢伙有仇,這時候正好趁機行刺,刺殺此人之後,才亡命江湖跑到涿郡投奔了劉備。
  • 陸豐民間故事之「娘仔墓」
    話說「娘仔墓」--陸豐碣石衛城民間故事隨筆作者: 劉 蟄明清時期,碣石衛城至博美(舊稱坣尾墟)有一條道路,稱為博美路(現已展拓、平整為水泥路),是古代碣石通往外地的五條旱路之一。該道路在土地嶺、觀音山腳下這一路段屬橋衝大塘鄉界。
  • 曹操家族墓磚出土,殘存的七字證明:曹家竟然和日本聯繫密切
    此後的一千多年歲月中,戰亂頻仍,曹氏宗族墓也遭到了多次盜掘,受到嚴重的破壞。1976年,考古學家對部分曹氏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出土了一批珍貴的文物,其中在元寶坑一號墓的發現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
  • 枕草子:日本隨筆文學之源頭 | 一日一書
    枕草子作者: [日] 清少納言譯者: 周作人出版社: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年: 2015-4《枕草子》大約成書於1001年,開日本隨筆文學之先河。全書共有305段,分為類聚、日記、隨想三大內容。類聚是受唐朝李義山《雜篡》的影響,羅列生活中不同性質與類別的事物,如「山」、「海」、「掃興的事」、「高雅的東西」,涉及地理風貌、草木花鳥、內心情感、生活情趣等等,非常豐富地體現出作者清少納言細膩的觀察和審美趣味。
  • 道墓之秦公一號大墓
    本期大墓真的很大...同時也駭人聽聞 慘絕人寰 喪心病狂...秦公一號大墓位於今陝西省鳳翔縣南指揮村坐享五最迄今中國發掘最大的先秦墓葬中國自西周以來發現殉人最多的墓葬「黃腸題湊」是中國迄今發掘周、秦時代最高等級的葬具槨室兩壁外側的木碑是中國墓葬史上最早的木碑實物大墓中出土的石磬是中國發現最早刻有銘文的石磬一 大墓之大大墓平面呈
  • 秦公一號大墓的「墓後」故事
    這道「峽谷」正是有「東方倒金字塔」之稱的秦公一號大墓。它宏偉雄奇得不似人類的造物。可就在「峽谷」的下方,一個個方格般的陪葬坑中的證據表明,這的確就是春秋時期秦國國君秦景公的安息之所。 縱雄奇如斯,在漫長的時光裡,秦公一號大墓一直深埋於地下。直到44年前的一次邂逅,人們才得以一窺它的全貌。
  • 馮驥才最新隨筆集《書房一世界》面世
    馮驥才最新隨筆集《書房一世界》面世 2020-01-11 18:54:1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周馳 責任編輯:周馳
  • 秦公大墓:中國歷史上盜洞最多的墓
    秦公大墓目前,秦公大墓是中國發掘的最大古墓。墓內出土石磬,其上有180多個籀文,酷似「石鼓文」,依據其上文字推斷墓主人為秦景公。截至目前,秦公大墓創造了6個中國之最。1、墓內發現186具殉人,是中國自西周以來發現殉人最多的墓葬;2、槨室的柏木「黃腸題湊」槨具,是中國迄今發掘周、秦時代最高等級的葬具;3、槨室兩壁外側的木碑,是中國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實物。4、墓中出土的石磬,是中國發現最早刻有銘文的石磬。5、墓址旁建有秦公大墓遺址博物館,是我國首家農民創辦的博物館。
  • 大同北魏墓被盜嚴重,但墓中有樣「詭異」的寶貝卻揭示墓主身份
    其中有一座墓葬被盜掘嚴重,基本上已經找不到任何能夠證明墓主人身份的文物。可是,考古人員卻還是從盜墓者遺留下來的「寶貝」,找到了揭示墓主人身份的線索。那麼,這件被盜墓者遺忘的「詭異」的寶貝,到底是什麼樣的東西呢?它又如何提示墓主人的身份呢?接下來,讓小編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邳州挖出一墓,村民說是乾隆妹妹的墓,專家:下面9座司馬懿子孫墓
    今天要說的這座墓是被發現在江蘇邳州陳灘村,而且一開始這個村的村民還認為這座古墓其實就是乾隆皇帝老妹的墓,因為當時乾隆正值下江南,妹妹也跟著一起,可惜這個妹妹後來卻病死在了巡遊途中,無奈之下乾隆下令將其埋葬在了陳灘村中。那麼這個陳灘村的墓地真是乾隆妹妹的墓?其實還真不是這樣的,民間流言就是流言,那麼到底什麼時候才真的揭開這座墓的墓主身份呢?
  • 《守墓人》殯葬圖文詳解 守墓人新手指南
    導 讀 守墓人屍體怎麼處理?怎麼防腐?有哪些殯葬方式?
  • 《竹窗隨筆》|莊子
    《竹窗隨筆》是大師晚年的隨筆文集,內容包含大師的求道過程、見聞,以及詳辨禪、教、淨之正知見,乃至對佛儒融合也有一番精闢論述,對於念佛、參禪、學佛、學儒、學道都有很大的啟示。
  • 蟋蟀之墓
    藤縣象棋鎮道家村就有一個,那是一隻蟋蟀的墓!一個桃紅柳綠的春日,我踏進了道家村,在村北泗羅河碼頭邊上,看到了這個令我震撼的蟋蟀墓。墓很小,如缽盂,比人的頭顱稍大,用三合土澆築而成,很不起眼,如果不是旁邊的一塊石碑,沒有人會懷疑它是一個土堆或者一塊石頭。因為這石碑,我知道那裡埋葬的只是一隻蟋蟀!而且知道蟋蟀墓旁邊的那個墓是它的主人楊樹福的。
  • 蘭州發現明代肅王家族墓 墓藏稀世青玉雙螭耳杯
    蘭州發現兩座明代肅王家族墓,圖為其中合葬墓中出土的青玉雙螭耳杯。楊豔敏 攝  中新網蘭州電 蘭州市發掘的兩座明墓墓葬,根據殘損棺板和出土器物及墓志銘判斷,兩座墓皆為明代肅王家族墓,且分別為一座單人墓和一座合葬墓。這是記者22日從蘭州市晏家坪明墓搶救性發掘清理情況介紹會上獲悉的。
  • 寶雞調查發現秦公大墓 墓主或為開創活人殉葬的秦武公
    近日華商報記者了解到,我省考古專家在寶雞考古勘探時,發現了一座「中」字形大墓,墓主疑是秦國開創活人殉葬的秦武公。根據秦人「陵隨都移」的建制及考古發現,這座大墓周圍可能就是秦的第五個都城——平陽城。    考古發現「秦大墓」形制與秦公一號大墓一致    2013年初,省考古研究院在寶雞陳倉區太公廟村附近發現了11座古墓,其中最大的一座墓形狀呈「中」字形,墓道向東西兩側延伸,形制與鳳翔秦公一號大墓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