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旅大四十年最長的黑夜
3月22日下午4時,大連旅順口區太陽溝的一處廣場上,三三兩兩的遊客正信步遊覽。廣場四周的幾幢老建築提醒著人們,這裡曾有過怎樣不平靜的歷史。
太陽溝是一片飽經歷史風霜的獨特區域,日本關東軍司令部、「關東州廳」、關東都督府滿蒙物產館等歷史遺蹟,都為這裡刻下了深重的歷史印記,更映照出旅順昔日的苦難與屈辱。
早在甲午戰爭(1894年—1895年)期間,旅順就曾被日軍攻佔,當地百姓慘遭屠殺。日俄戰爭後,旅順與大連更徹底淪為日本殖民地,陷入長達40年的黑暗深淵。
整整40年,日本侵略者不僅奪走了旅大地區的土地,還用學校、語言、課本來「重塑」旅大人民的精神與思想。如果說東北三省地區深受日本奴化教育的荼毒,那麼,旅大地區便是被毒害最深的地區。
摧毀體系
當時,旅大地區被稱作「關東州」,日本侵略者將其作為侵略東北乃至全中國的 「基地」,抱著永久佔領的「美夢」,因此,展開了「苦心經營」,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教育。不過,在「關東州」,面向日本移民的教育和面向中國人的教育,卻大不相同。
根據統計,在日本佔領的40年裡,大連人口從30萬增長到190餘萬,但增長的人口基本都來自於移民。 1904年,大連的日本居民有5000人,但到了1945年,則高達20萬人。日本人在旅大地區是絕對的「一等人」,各方面都享受最高待遇,為他們提供的教育資源甚至比日本本土更加優越。而這種優越正是建立在搶奪中國人教育資源的基礎之上的。
根據資料顯示,日本殖民當局僅僅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就在旅大地區「為日本移民建立起從幼兒教育到高等教育、從普通教育到社會教育的完整教育體系」。反觀殖民者給予中國人的待遇,則天差地別。 《大連管內學事要覽》記載,1934年統計數字顯示:日本人上學的尋常小學校有18所,427名教員,17641名學生;而供中國人上學的公學堂只有5所,135名教員,6964名學生。在中等教育階段,中國人的教育更是受到壓制,大連大學教授張玲玲在其文章《「關東州」殖民奴化教育體系及特徵》中寫道:「到1945年日本戰敗時,中國居民最多的大連市,竟沒有一所為中國人子弟創辦的普通中學校。」
殘害精神
在日本殖民旅大地區的40年間,中國人受教育的機會很少,就算可以上學,也必須被迫接受奴化教育。這一點,親歷者的話是最好的證明。
喬世良1912年出生於大連金州,他在口述歷史中曾說,「我渾身被灌輸著竭力追隨大和民族的『武士道』精神」,「我一心想將來能夠混得好,必須努力讀書,讀日本人的書,去考日本人辦的最有名望的學校」。 1935年,由大連文教社出版的《滿洲教育史》中非常露骨地寫道,「使之沐浴到文明的陽光,從而得到他們的協助和支持,以利於日本人的進出滿洲」,「他們受到日本人的教育,了解了日本,學會了日語,熟悉了日本的風俗習慣,這樣只會對日本更加親密,根本不會激起他們的排日情緒」。
日本推行奴化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是篡改教科書。 1914年,負責管轄旅大地區的日本殖民機構關東都督府,專門組織成立了教科書編纂委員會,對中國課本中有關民族英雄的內容大刪特刪,更是強制各學校使用。 1922年成立的 「南滿洲教育會教科書編輯部」所編纂和出版的一系列教科書在東北廣泛使用,甚至成為日本在中國其他佔領區學校的教材。
這樣一種漸進式的、侵入骨髓的精神侵略,比任何一種侵略方式都更加殘酷、恐怖。而旅大地區被侵蝕了40年之久,其受害之深可想而知。
今天,回顧1905年至1945年的歷史,可以從各種史料與口述中找到日本侵略者在旅大地區培育殖民文化的證據。
那40年,對侵略者來說是作為殖民者頤指氣使、風光無限的40年,然而,對於旅大地區的中國人來說,卻是從有尊嚴的人變成無尊嚴的奴隸的黑暗的40年。
位於旅順的日本關東軍司令部,如今已成為博物館,向世人展示著侵略者的罪行。(記者/王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