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蓖麻,此人間所種者,葉似大麻葉而甚大,其子如蜱又名草麻。今胡中來者莖赤,樹高丈餘,子大如皂莢核,用之益良。 」——《唐本草》(西元 639 年 )
本周早些時候,美國執法人員在對信件包裹進行例行檢查時,在寄給白宮的一個信件中發現了蓖麻毒素,消息一出,讓遠在大洋彼岸的許多國人心生好奇,這種從常見於農村房前屋後的蓖麻籽中提取的化合物,何毒之有?為何能用在「刺殺行動」中?
從非洲到全球,從藥房到工廠
作為一個外來品種,原產於非洲及印度一帶的蓖麻,從印度引進我國之後,已有1300多年種植歷史。由於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被廣泛種植在中國大地上。將時間軸向前推進十幾二十年,在農村的房前屋後,總會種植幾株蓖麻,植株高大、花色豔麗、果實帶刺。
在蓖麻籽的工業用途被發現之前,蓖麻就是一個全身是寶的植物,葉子可消腫止癢;根可活血止痛,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在多部藥典古籍中,均有蓖麻的身影。
上個世紀,蓖麻油優良的理化特性被科學家發掘出來,高粘度、高流動性、高介電常數、高穩定性等優良特性,讓蓖麻油從藥房走入大型工廠,成為重要的生產原料,在化工合成、醫藥、紡織工業,甚至國防工業中擁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可用於生產表面活性劑、增塑劑、橡膠、高級潤滑油、藥劑等。
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上對蓖麻油的需求與日俱增,鄰國印度作為主要的生產國和出口國,在全球蓖麻油業務中有著一定的話語權。
美麗的外表下是含有劇毒的種子
如見過蓖麻,一定會被其花之紅豔所誘惑,待花落結果,又定會被帶刺的圓果所吸引,剝開外皮,帶有鮮豔紋路的蓖麻籽便會顯現,50%的含油量讓其成為榨油的理想作物,同時鮮豔的外表使得亞非地域的人們用其製作項圈或裝飾品。

大有妙用的蓖麻籽,也因為含有劇毒化合物——蓖麻毒素,讓人聞之色變。成年人直接食用8粒蓖麻籽(兒童3粒),便會引發中毒。蓖麻毒素能抑制蛋白質合成過程,「殺」死細胞,易對肝、腎等實質器官造成損傷,致死量視接觸方式(如注射或呼吸、吞咽)而定,一般來說,對人類的平均致死量為 0.2 毫克,比用於注射死刑的氰化物還毒。
相比於其他劇毒毒素,蓖麻毒素由於易獲取、較穩定等特點,成為國際間諜情報人員和恐怖分子進行暗殺和破壞活動的毒素戰劑武器。

1978年,一位國際間諜人員在倫敦使用裝有蓖麻毒素的傘尖在公開場所行刺,致使保加利亞作家與新聞記者馬可夫中毒身亡,同時在法國巴黎也有類似事件發生。有報告指出,在阿富汗蓋達組織(Al Qaeda)藏身的洞穴中發現了大量的蓖麻毒素,因此猜測在20世紀80年代的兩伊戰爭中就可能使用了蓖麻毒素。
一向對恐怖活動毫無耐心的美國,對蓖麻毒素的管控可謂嚴格,且刑罰極重,若是被發現生產或持有蓖麻毒,最高將被判處 30 年的徒刑。

小小的蓖麻種子,搖身一變,成為左右工業生產甚至的工具,失去了蓖麻保護自我的本心。好在近幾年,人類也將蓖麻毒素用於藥品研發,把腫瘤單克隆抗體與蓖麻毒素結合組成的免疫導向毒素,為這一劇毒化合物服務於人類開闢了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