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鄭村,一個無名卻古老的村子,隸屬於寧縣中村鎮鄧家大隊。尾隨於早勝塬的西端,遙望在馬連河的東岸。
在慶陽這片黃土地上,大多數村子都曾有過一座用土夯成的古老土城,但是並不是每個村子都會有的,畢竟在古代,修建一座土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修建一座土城不容易,我們南鄭村卻有兩座土城,這不是說我們南鄭村多麼有實力,而是說我們村子歷史悠久,曾經有過過去的輝煌燦爛。
其中一座叫「舊城」,不知修建於何年何代,據說歷史相當久遠。一座叫「新城」,我們俗稱「城裡頭」,據老一輩人講,它大約建於清朝中後期之間。
「舊城」在我記事起就幾乎看不見了,只留一點土城牆和一個土門。
據父輩們講,「舊城」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還保持著比較完整的狀貌,除少部分城牆坍塌外,其餘的城牆還保存得比較完整。它三面臨溝,城牆高大,地勢十分險要,易守難攻。據爺輩們人講,「舊城」在過去,城中心還有一個天然的小泉子,這在早勝塬一帶是不多見的。其他古城一旦遭遇土匪圍困,取水就成了問題,連大名鼎鼎的大戶曹家村古城也要出城下溝取水。只不過在後來,這個泉子枯竭了。
據父輩們講,這個土城毀於「大躍進」時期,在那個瘋狂的年代,被一钁頭一钁頭挖掉,一架子車一架子車拉走,當作肥料,上在南鄭村的田地裡了。
「舊城」在我的記憶中大多是傳說,「新城城裡頭」我卻是很熟悉的。
這是一座不是很大,也不是很小的土城,面積究竟有多大,因為沒有丈量過,誰也說不準,估計大約有二三十畝地大吧。
城裡面住著十幾戶人家,大部分是地坑式窯洞,只有「老校長」一家住著瓦房。
早勝塬的土城大多建在溝邊,依據險要的地勢,也省工省料,而我們村的「新城」,雖離溝邊不遠,卻建在離溝邊幾百米遠的平坦地裡,這裡四面平坦開闊,城牆高約五六米,在城牆四周挖有很深很寬的護城城壕。如果從城壕低端到城牆頂部,那就有十幾米高了。
城牆全是用土捶打而成的,據我估計,這種城牆修建就像我們寧縣人的「打牆」。寧縣人「打牆」是在平地裡處理好地基之後,用十幾根椽做模具,中間填上土,用專用的錘子,反覆捶打,一層一層打上去的,下面寬,上面窄。
這種城牆高五六米,頂端寬一兩米,走在上面很平坦,就像一條小路一樣,下面我沒有辦法測量,估計最少也有五六米寬。
像這麼巨大的城牆,肯定不能像「打牆」一樣,簡單地往上打了,模具我估計得用巨大的木板,土裡面還得摻上白灰,麥草,等東西,以增加土的強度和黏性。
只可惜,這個保存較完整地「新城」至今也消失不見了,前多年,村上把廢舊的莊基地,連同「舊城」「新城」全部推平,改造成了田地。
我每次回到家鄉,看著這成片田地,不知是喜還是悲,生活過的地方不見了,歷史的見證,土城不見了。
有誰知道,那兩座土城,曾經給過我多少歡聲和笑語啊!我們七八歲,十幾歲的時候,經常在「舊城」溝裡滾爬摸打,打「胡巨」仗、玩彈弓。在「新城城裡頭」玩「貓狐逮」,鑽地道等。
其中鑽地道,給我印象最深刻,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那個地道從「城裡頭」一位大大家裡,一直通到城壕西邊的羅家大家裡。至於這個地道是什麼時候打的,我卻從未問過人。
我十幾歲的時候,「城裡頭」好多住窯洞的人家,都搬到自家地裡蓋的磚瓦房裡去了,這裡就被荒廢了,荒廢了之後,就變成了我們小孩子的遊樂場,鑽地道,就成了一件快樂的事。
但是鑽了好多次,都沒有成功,半途而廢。因為那時候沒有手電,做一個火把也做不起。
後來家家條件都好點了,有了手電,也做得起火把,就一次次地鑽到頭了。
記得第一次拿著手電,火把,和幾個小夥伴鑽了進去,走了不遠,有塌方,有一口枯井,旁邊還有小洞,岔洞都不深,走到大約中間的時候,有嚴重的塌方,前幾次都是從這裡退回去的。
爬過塌方的地方,其他的地方還比較完好,偶爾有塌方,也不嚴重。
鑽出去之後,就在城壕西邊羅家大的一個放柴草的舊窯洞裡,因為羅家大家裡還住著人,一般不敢輕易出去,大多時候就原路返回了。
這一切就像在昨天,可是屈指一數,二十多年過去了。
這就是我的故鄉,記憶中的故鄉,別了,我的童年,我的古城,我的地洞,以後再也見不到你了,但是我會永遠把你記在心裡,直到永遠!
文|鄭鎖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