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創投百萬首獎不是來得毫無緣由,《分貝人生》就是這次SIFF給我驚喜的片子之一,另一部是同樣入圍亞洲新人獎的臺灣影片《強尼·凱克》。要承認我對華語電影尤其是臺灣電影是有所偏愛的,對新人導演也充滿好奇。縱使這兩部電影結束後,放映廳的燈亮起來,場內的觀眾已經所剩無幾。而我卻惺惺地覺得很歡喜:又是一部沒多少人看沒多少人喜歡,我卻像尋到寶那樣喜歡的小片子。很多大片都不如它們打動我。
還有一點,這部片子是帶著我媽一起去看的。她不是影迷,平時很少看電影,純粹是那晚和我吃完飯後,我說了句,跟我一起去看吧。其實我覺得她不一定愛看這種類型,也許會睡著,但我交代她不能玩手機。於是她完完整整地盯著銀幕看完了這部片,沒有喝水,沒有打開過手機,看完之後我問她怎麼樣,她說蠻好看的,很真實。我想起來那一次拖著她去看《路邊野餐》也是如此,一個不怎麼愛看電影的母親,她願意認認真真陪女兒看場她喜歡的電影。
主演陳澤耀×導演陳勝吉
電影的背景放在溼熱的東南亞,故事聚焦的是底層和邊緣人群。偷車、偷零件、從別人的派對上打包食物,對貧窮的表達直言不諱,並且細節刻畫得非常真實。也只有把視角放在底層,才能真實看到不公的社會和不平等的人生。患有精神病的母親,在生日那天死於車禍的妹妹,生活施予什麼,就得接受什麼,我們怎麼活著,從來都無從選擇。母親得病的原因和妹妹的身世又是另外兩條延伸的線。這個故事是不幸,而不幸裡頭的大部分都是命運。
車禍在故事裡的兩次出現非但不是簡單地製造災難製造戲劇性,反而是引人思考的一部分。從開始時阿強騎著摩託被車撞,再到阿強坐著的那輛車撞了另一個騎摩託的人,這個循環的故事結構牽扯到人性。我們為什麼要逃?為什麼不得不逃?問一問生活就知道了。
於是我們需要在慌亂之中聽見馬達高速運作的嗡嗡聲響,需要在門外一片嘈雜中聽到面前縫紉機運轉的聲音。如果無法選擇成為高音或是低音,無法鑑別生活施予的禮物是驚喜還是失望,至少可以選擇能夠阻礙我們面對現實的分貝。
除了故事,結構,攝影也不錯之外,個人認為新人演員陳澤耀的表演恰到好處地到位,非常符合角色特點。在醫院為了去停屍間找妹妹的情緒,為了能讓妹妹出來去求人辦假證的狀態,在派對上往塑膠袋裡裝食物,以及結尾開車的那場戲,他在表演上的細膩程度毫不亞於旁邊的張艾嘉。當然張艾嘉及飾演妹妹的那位小演員也都不錯。從角色和表演的質量來看,《分貝人生》就是一部上乘的電影。
阿強和母親站在兩個位置,扮演的是兩種角色,表現兩種態度。
如果現實的痛苦超越了精神能夠接受的程度,大腦超出負荷,就會變得精神紊亂,這是迫於無奈,是生活施壓,是第一次的痛苦就讓人崩潰,可是到了第二次就不必再面對了,或許什麼都不知道,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還好過一些。像妹妹死去後,她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她還幫妹妹做了制服,她在車上笑著啃著雞腿。
可是如果必須接受,必須活著,你承擔的責任讓你必須夾在一個個災難,一樁樁麻煩之間,就會像阿強那樣忍耐著眼前的無解。阿強的情緒中是有失望和悲憤的,一次次的重擊,一次次被逼到懸崖邊緣,但是一直到最後一刻他都沒有崩潰。這不是隱忍,就像最後他無所畏懼地開著那輛剛剛撞了人的偷來的車,眼神裡是輕鬆和平靜,這是別無選擇。
影片刻畫貧富差距帶來的社會問題,故事情節牽扯出人性的話題,對比之中清晰所見當時處境下角色身上面臨的抉擇與內心的錯愕和矛盾,而整個故事、所有細節都在強調命運。其所展現的底層人物的生活及情緒狀態逼真、寫實、毫不刻意。
情節上必然存在突兀之處,而屬於處女作的粗礪與生猛也是電影能打動觀眾的原因之一。我們看了太多規規矩矩的圓潤的故事了,可是《分貝人生》的兩起車禍卻帶來另一層面的構思和另一角度的思考。此片劇本及整體的完成度已經達到甚至超出預期。
電影結束的時候我媽跟我說,最後他們開著車,意思就是要去很遠的地方吧。我先是搖搖頭,可是覺得也沒錯。
後來想到影片中出現兩次的一句話:
「要麼跳下去,要麼就好好坐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