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華人死後的歸宿地孝恩園也在中元節舉行了祭祀儀式,祭祀用具種類繁多,但都十分講究。祭拜對象以面燃大士為主,或稱"普渡公"、"鬼王"、"大士爺",其製作精細複雜,布藝和紙藝相結合,色彩豔麗。
大士爺形象通常是金剛鬼王的造型,焦面大腹,睜目獠牙,口流紅色的火焰,頭上還有一小尊觀音本相,背後插著令旗,手中緊握"分衣施食"的令牌,提醒人們不要貪心,把有餘的分給不足的人。大士爺的這種形象也是延續了中國閩南地區大士爺的基本造型,雙眼突出,口吐火舌,青面獠牙,生毛帶角。
其身著的服飾也為仿製中國古代的軍裝,上面繪製中國的雲紋、海水紋甚至還有龍紋、麒麟紋等傳統紋樣。《法華經》記載慈悲觀音為了普度眾生而化身千百億,觀音即現鬼王身在人間維持秩序,以教化餓鬼,也度化眾生。大師爺兩旁站立著黑白無常,也身著中式服裝。在大士爺的前方放置供桌,擺放供食,中間為蓮花形牌位和三足形、鼎形的香爐,香爐採用鏤空、圓、浮雕等工藝,造型美觀,雕刻異獸的紋樣,裝飾考量。兩旁是蓮花燈、燭臺。
在供桌上方懸掛著層層疊疊的布幔,採用刺繡的工藝,繡有植物紋、幾何紋、人物紋等中式傳統紋樣,至今馬來西亞幾乎已經不生產這種布幔了,而是從中國採購,這種布幔在閩南、廣東等一些地區還廣泛使用,每當祭祀活動或節慶日都會懸掛這種幔簾。
在大士爺旁還製作了一艘用紙紮的中國式樓船,圖案也自然具有中國特色,佛教中稱為法船,燒法船這個習俗也是在中國清代開始流行並傳向馬來西亞的。
其他的祭祀活動中也有燒船的習俗,農曆九月初九九皇誕的時候就有燒"皇船"的儀式,據說這種燒船的習俗源於福建的地方風俗,在入秋後為了應付瘟疫的流傳,以防秋天的疑難病症蔓延至冬季,便會在九月初九舉辦七天的法會,到了九月十五日便會把紙船送至江中焚化。而後人們把紙制蓮花牌位放在一起燒送,通過儀式得以心安。除法船之外,人們還把紙人、紙馬一同焚燒,向神靈報告將因超度而轉升更高的境界,請求赦罪。
閩南的許多地方還有臺灣地區也會在中元節舉辦祭祀活動,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口供拜"五味碗"、"五味果",在每一項供品上插上一炷香和三角形的彩色紙旗,除書寫"慶贊中元"外,還在下面寫上供奉者的姓名,祭拜時還會在各水域放燈,迎接到來的亡魂,給亡魂照路,號稱"水燈"。多是以紙粘貼成宮殿形,中間放置蠟燭點火,也會插上彩色的三角形紙旗,稱"普度旗",旗上寫著"廣施盂蘭"、"敬奉陰光"、"冥輝普照"等字樣,水燈漂浮愈遠,施主愈的庇佑。
中元節時很多家庭還保持了在中元節前一天或當日"燒衣"的習慣,包括燒元寶、冥錢、香燭、紙紮器物。紙制的服飾色彩鮮明,仿製清代的官服,有些還做成龍袍的樣式,上面貼各式傳統紋樣,中間運用坐龍紋,兩側為行龍紋,四周採用壽字紋或是團花紋作為輔助,這些都遵守中國官服的制式。
有意思的是還有一些複合紋樣,如魚頭人身紋,即人物的頭部為魚的形狀,而穿著仍是漢裝。有些龍紋也加入了魚鰭的形狀,不知這些紋樣是否就是南洋化了的中國傳統紋樣。紙錢上畫有福祿壽三神和元寶等圖案,還寫有"金玉滿堂"、"天天生財"等祈福的話語,折射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共同祝願。
一些地區或街區的人還每年集資舉行公普,演戲酬神,是華族世俗的通例。普度戲就是中元節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之一,曾經是馬來西亞華人的娛樂和精神的寄託。中國鄉村戲劇具有多種功能,即維持秩序,增強宗教影響力、凝聚力,擴大交往、聯誼等。普度戲在檳州華人區域演出,除了或多或少的宗教功能之外,同樣具有這幾種世俗功能。
普度戲是華人社區每年祭祀活動的最高潮,指的是在中元節期間上演的華語地方戲。華人常把道教的"中元"與佛教的"盂蘭"合稱為"慶贊中元盂蘭勝會"。在馬來西亞中元節中最熱鬧、最典型的要屬檳城的中元節。檳城普度戲上演最多的是廣府戲和福建戲,場次之多、規模之大,在中國本土或南洋各國家中是最典型的。這些華語戲曲劇種,在異域頑強地生長著,而且保留了更為完好、更為純粹的戲劇文化傳統。
馬來西亞華人民間信仰的中元傳統以及相應的儀式,反映出了華人的宇宙觀。他們認為,天堂、人間、地獄是屬於一個整體,又可以長期互相連接的。
他們希望通過巫術的手段,克服不可預知的天災人禍,人們通過祭祀美術、獻祭儀式及戲劇等形式,將人們的願望具體化,祈求受到大士爺的庇佑,也希望通過神佛的力量,以慈悲心和神聖之感召,化解人間和靈界眾生的貪念和怨氣,從靈界到人間都能做到分衣施食。
通過儀式的象徵和經文的誦讀,使冥界和人間共同得到解脫,死者可以聞經得以超度,生者則可以脫離苦海。每年的中元節,都會有一些慕名而來的遊客來到檳城,對於這具有神秘色彩的祭祀民俗深感好奇,都希望親眼看見中元節慶典中的祭祀儀式、各種供品和普度戲。
如今的檳城中元節已經成為旅遊產品中的一大賣點,紙紮藝術和祭祀儀式都展現了馬來西亞華人的民族習俗,目前中元聯合會正著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將檳城中元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旦申遺成功,此節日的旅遊價值將倍增。
門神是中國年畫的一種,是道教和民間的共同信仰,其信仰由來已久,人們將其神像貼於門上,用以驅邪避鬼,是民間最受人們歡迎的保護神之一。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馬來西亞華人還沿襲著過年貼門神的習慣,如在馬六甲福州會館的大門上便赫然畫著兩位門神,以祈求平安幸福。
隨著社會的發展,門神逐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然而隨著馬來西亞華人近些年對民族文化的重視,門神又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開始引起人們的重視。
除了以上的節日祭祀以外,中國還有很多地區和少數民族都舉行祭祀活動,每個地區的祭祀活動也都各不相同,其中"儺"便是中國少數民族地區較為興盛的一種祭祀活動,是從古代流傳至今的一種驅疫逐鬼的活動。在儀式開始前也會準備大量的紙紮、剪紙等工藝品,儺戲也是儀式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今在東南亞的一些地區也可以看到儺文化的蹤跡。祭祀美術不僅傳承了中國傳統的手工技藝、民俗文化等傳統文化,也通過祭祀活動促進了馬來西亞民間手工藝人的培養,以供給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各種祭祀活動。在廣福宮的後巷便有一間傳統的制香作坊,還會製作華人重大節日中巨型香上的龍、鳳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