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熟知的都是英式拍賣,也就是價高者得,這適合稀缺性商品,對於需要大量銷售的商品並不適用,而荷蘭式拍賣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發。荷蘭式拍賣的特點是,先按照全價出售,如果沒人買,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降低拍賣價格,最後甚至可以免費獲得商品。這樣看似商家並不划算,其實,背後有著精妙的心理學設計。
日本有一家超市就採用荷蘭式拍賣的方法賣蔬菜,火的一塌糊塗。他們晚上六點,蔬菜就打八折,每過一個小時就多打一折,過了九點,蔬菜就白送給顧客。我們看看這背後的商業邏輯。首先,我們都希望吃到新鮮的蔬菜,這種模式給顧客留下了這家超市的菜都不隔夜,都很新鮮的好印象,同時,因為等待蔬菜打折的人很多,超市裡總是人氣爆棚。
而後是差別定價,想一想,你東西賣貴了,可能就流失顧客了,而賣便宜了呢,又少賺錢了。採用階梯定價,讓願意多花錢的人和想少花錢的人都能成交。比如,大部分人是下班了要買菜做晚飯,肯定不會等到九點以後,所以五六點,沒折扣或八折時就買了。而想圖便宜的顧客呢,等到很晚,確實就買到便宜的菜了,你以為這樣超市就虧了嗎?並沒有,因為,顧客在超市等待時,看著別人大包小裹的採購,自己無形中被環境感染,也會或多或少買些其他東西,這樣超市就賺到了。
而獲得免費蔬菜的人其實非常少,因為很少有人等到九點以後,不是沒耐心,而是怕看中的東西沒了。比如,你要買一棵白菜,現在已經六折了,而且就剩一個了,你買不買?你不買很可能別人就買走了。顧客是很擔心自己什麼都沒買到的,因為投入了很多沉沒成本在裡面,就是各種的心理博弈技巧,讓商家在看似吃虧中,佔盡了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