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日,《陽光普照》在臺灣上映,同年入圍了金馬獎的11項提名,最終斬獲5項大獎,「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輯」。
《陽光普照》聽起來是一個很治癒的名字,加之被一些網友的評論誤導,說電影結局是一個圓滿的和解向,直到看完,才意識到打開電影時的潛意識是多麼的不靠譜,治癒?應該是致鬱才對。
用導演鍾孟宏之前監製的電影《大佛普拉斯》中一句臺詞來形容:「現在已經是太空時代了,人們可以搭乘太空船到達月球,卻永遠無法探索人們內心的宇宙。」
電影本身講述的是一個家庭的悲劇,父母都是簡單又平凡的人,有兩個兒子,大兒子阿豪成績優異、聰明懂事,被父親阿文賦予了很多的期待和愛;小兒子阿和則恰好相反,調皮搗蛋、流氓混混,令父親十分頭疼,甚至有一萬個後悔把他生出來,兩個人的矛盾簡直是不可調和,直到阿豪突然有一天自殺,這個微妙的平衡才被打破 ,阿和從少管所裡面出來準備洗心革面安定生活,父親開始試著和阿和和解,開始以自己的方式保護阿和。
雖然結局看起來每個人活著的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這只是一種假象圓滿,未知性和風險藏在了沒有宣之於口的結局之外。
拋開電影的拍攝技巧,想從故事本身出發,談談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01過度的關愛,使人逃離
導演鍾孟宏解釋《陽光普照》這個片名,就能看得出來對這部電影對愛失衡的思考:「人們會說,父母的愛就像太陽,毫無保留地給了孩子。但我有時會想,世界上真有什麼東西,是再多也無害的嗎?」
阿豪和阿和,同樣的父母同樣的家庭環境,兩個人的性格完全不同,哥哥阿豪被父親予以厚望,而弟弟阿和則是被放逐的一個。
阿豪 許光漢飾
阿豪短暫的一生,是被愛的,是被父母自以為是的愛愛著的,360度無死角。
最終阿豪的遺言就是關於他毫無保留的被愛著的感悟:
「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無論緯度高低,每個地方一整年中,白天和黑暗的時間都各佔一半。前幾天我們去了動物園,那天太陽很大,曬得所有動物都受不了,它們都設法找一個陰影躲起來,我有一種說不清楚模糊的感覺,我也好希望跟這些動物一樣,有一些陰影可以躲起來,但是我環顧四周,不只是這些動物有陰影可以躲,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馬光,都可以找到一個有陰影的角落,可是我沒有,沒有水缸,沒有暗處,只有陽光,24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
看似一個完美的孩子,懂事聰明能成大事,可以讓父母驕傲的孩子,因為承擔了太多,生活不允許他出一點差錯,可是作為一個人,怎麼會不犯錯呢?
後來我有了解過相關資料,像是這種把憤怒、焦慮、憂鬱等真實情感隱藏起來,時刻表現出別人想看到的那一面溫暖、懂事、聰明;內心悲傷、表面微笑,心理學上有個專業名詞叫「微笑抑鬱症」。從不肯麻煩別人,也害怕麻煩別人。阿豪連自殺之前都是洗完澡,疊好衣服,收拾乾淨房間才出門去跳樓的。這時候阿豪的抑鬱症應該是晚期了吧,然而沒有人知道。
武志紅老師在《為何家會傷人》裡面提到過這種現象,有關於家長會給孩子製造出這麼大的壓力,其實源於一種焦慮轉移。
父母將自己的成長停滯下來,對自己能否適應這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焦慮,但是他們不是通過自身成長去解決問題,而是將希望更多的寄托在孩子身上,讓孩子承擔了雙倍壓力。出於愛心教育孩子,最後發展出束縛孩子成長的非愛行為。
阿豪的爸爸阿文就是如此,日復一日的做著一名普通的駕校教練,在封閉的環境中,在毫無發展可言的職場裡面,阿文做夢都想讓孩子去當前途光明的醫生,在阿豪只是復讀還沒有決定考什麼的時候,阿文已經開始對自己周圍的人炫耀自己的兒子明年一定可以上醫學院了。
尤其是在這種「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差異非常明顯的情況下,阿文以「把握時間、掌握方向」為人生信條,足以說明,阿文是一個有積極向上的人生目標,一個有自我理想的人,為了生活在駕校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當一名普通教練,讓阿文對阿豪的期許越來越大。
而阿豪自己本身不具備承擔雙份期待的抗壓能力,但是無法逃脫,最終只能一死尋求真正的解脫和自由。
我想在阿豪縱身一躍的瞬時,可能是他十幾年中最開心自由的時刻了吧。
02刻意的忽視,渴望被愛
被父親刻意忽視,成長中被放逐的阿和是可悲而又可憐的。生活在完美哥哥的陰影下,父親的極度漠視,讓阿和逐漸叛逆,撒謊、打架、讓女同學懷孕。
其實阿和的種種表現用現在心理醫生常用的詞語來說,應該是以極端的方式想要引起父母的重視。可是越是這樣,越是讓父親失望。
這其實是一個標準的惡性循環。
尤其是在哥哥阿豪死後,阿和一瞬間好像成長了,阿豪像是頂在阿和頭上的烏雲,阿豪越是完美,烏雲籠罩的面積越大,父母的愛越是照不到阿和。當阿豪死去,阿和頭頂上的烏雲一下子散開了,所以阿和也就不必再用極端的手段來吸引父母的關注和愛了。
影片在後半段刻畫阿和的時候,也是非常有戲劇性。前期的阿和叛逆不聽話,出賣朋友當眾撒謊,結果去了少年輔育院,和舍友打一架化敵為友、老老實實和小玉結婚、出獄之後本本分分生活,為了養家哪怕打兩份工也毫無怨言。
沒有情感變化,沒有鋪墊,阿和直接就變成了一個老實本分的好男人。
從側面說明,阿和其實本質不壞,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哪怕受到一絲絲的關愛,可能也不會有前面那麼多的事端,因為父母的偏愛,因為在原生家庭裡面受到了漠視和傷害,阿和才會變成一個不學無術的混混。
英國評論家戴維弗羅斯特曾經說過:「當你只有一個孩子時,你是一個家長。當你有兩個孩子,你就是一個裁判。」
阿文沒有做好一個家長,他選擇做了兩個兒子的裁判,他過度偏愛於對自己的「傳承」有利的那一個,生兩個孩子的意義好像就是為了來選拔出一個最優解,至於另一個...可有可無罷了。
加州大學人類和社會發展學教授凱薩琳孔戈爾曾做過一項研究,發現65%的母親和70%的父親都承認自己更偏愛某一個孩子。但是實際情況可能是更多,因為會有很多父母會可以隱瞞這一項。
偏心這一項好像是個無解項,偏心的父母有些是不承認自己偏心,那溝通就無效;有些父母承認自己偏心,但是無法更改。孩子更是對這種現象無助,要麼就是為了取悅父母,成為討好型人格,自我意識壓制;要麼就是偏激的走向一個極端,和父母的喜好完全反向操作;
但是不管是哪一個,都是傷人傷己,一個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主意。
影片中的答案是阿豪自殺,阿和才走進了父親的眼睛裡面。可是現實生活中這個代價是巨大且沉痛的,沒有人希望這種代價的產生。
在國家現在鼓勵二胎的政策下,躍躍欲試想生二胎的父母越來越多,及時反省自己,和孩子做有效溝通,才是維持健康家庭的第一步。
03一個不想失敗的失敗父親,一種常見的社會觀點
這個家庭的悲劇直接來源於家庭的掌權者:阿文,兄弟倆的父親。
過度的偏執和倔強,是導致這個家庭分崩離析的重要原因。阿文給予的愛,總是非常的強硬和滿溢,要麼是100要麼是0,仿佛就是非黑即白,從不考慮過度。
阿豪在世的時候,阿文百分之百的愛都給了阿豪,對外人講起來也是:「只有一個小孩,明年要考醫學院的。」
阿豪不在了,阿文就把這個百分之百的愛給了阿和,以前阿和只是教唆別人去尋釁滋事,阿文都要厭棄到對法官講直接把阿和關起來算了,現在有人打擾到阿和的正常生活,阿文可以直接開車去把人撞死。對妻子琴姐說:「因為我現在真的只有一個兒子了。」
阿和以前渴望父愛,不知道現在擁有了全部父愛的阿和,是不是還能保持之前那種想法。
阿文的人物角色在整個故事中好像是一個非常被動的人,被動的處理小兒子帶來的麻煩,被動的接受大兒子的死亡,被動的看著小兒子遭受到了騷擾,情急之下被動的選擇殺人。
但是造成這一切被動的結果的,都是因為阿文之前的主動選擇,從影片的英文名也可以看得出來這一情感的變動《A Sun》,是以阿文雖然可憐,但也可恨。
影片的結尾,雖然是以阿文痛哭流涕的悔過,以阿和帶著母親穿梭在陽光斑駁的小路上明媚結尾。
但是阿文這種社會傳統的養兒防老、光耀門楣的思想會改變嗎?一個家庭以父親為主要掌權者,看似平等遮風避雨,實則以思想道德為枷鎖限制孩子的自由思想的現狀會更改嗎?
由小的家庭觀念來看整個社會,是不是整個社會都有這種所謂的傳統觀念,正因為大家生活在這種傳統即正確的認知裡,才會構成了情感表達的缺失,才會發生很多明明可以避免的悲劇。
「陽光普照」大概是一種反諷,也是一種希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