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崖沙燕築巢與人爭地,動保「較勁」河道工程
近年來,「人燕爭地」現象時有發生。每年春深時節,都會有崖沙燕巢穴被毀事件發生,保護它們,依然是個難題。
為了保住崖沙燕的「家」
本刊記者/黃孝光
發於2020.5.11總第946期《中國新聞周刊》
如果不被發現和幹涉,河北石家莊元氏縣總投資超過3.7億元的河道整治工程,將在4月底完工。到時候,遠道歸來的崖沙燕也將失去它們在元氏縣的唯一家園。
崖沙燕的個頭不大,胸部有條灰褐色橫帶,尾淺叉狀,通常營巢於河流或湖泊岸邊沙質懸崖上。每年繁殖期,它們都會成群結隊來華北安家。一般在5月份築巢,產卵育稚,在6月底前後幼鳥長成。
近年來,多地都發現了崖沙燕在工地崖壁上築巢的現象,「人燕爭地」現象時有發生。而每年春深時節,都會有崖沙燕巢穴被毀的事件發生,保護它們依然是個難題。
3月22日,環保志願者及時發現了元氏縣的這場「毀巢」行動,並在崖沙燕抵達之前,開展了一場緊急援救行動。
一半的燕巢「消失」了
崖沙燕的歸期將至。它們將從東南亞出發,飛越數千公裡,其中有近千隻即將抵達石家莊元氏縣。
從外貌和鳴聲看,崖沙燕和家燕沒有明顯區別。它們同樣喜歡在電線或樹枝上列隊休息,偶爾還會和家燕、金腰燕混飛於空中。不同之處在於,家燕銜泥築巢於人類屋簷下,崖沙燕則喜棲於河流或湖泊附近的沙質懸崖上。它們被稱為「崖壁建築師」,在崖壁上鑿洞為巢。巢洞洞口有拳頭大小,洞深0.5~1.3米,洞穴彼此相連,形成獨特的「蜂巢」景觀。
兩年前,公益組織「華北環境前線」負責人高瓊首次在槐河元氏段發現了這種巢穴,並於第二年看到群燕翻飛的盛景。「槐河是個季節性河流,到元氏縣境內時水流平緩,形成長十幾公裡、寬一兩公裡的溼地。」華北環境前線的紅先生介紹,這個溼地是適合眾多鳥類生存的天然場所,除崖沙燕外,還有小白鷺、黑鸛、翠鳥、赤麻鴨、綠頭鴨等在此繁衍。
「崖沙燕會在4月下旬來元氏縣築巢繁衍,生活到八九月份才南遷離開。」紅先生說。3月22日,崖沙燕歸來前夕,他去溼地巡護,意外發現近一半的燕巢「消失」了。
溼地上原有四個沙洲可供崖沙燕築巢,其中兩個已被夷為平地。在現場,紅先生看見多達上百輛的工程車正在作業,剩餘兩個沙洲同樣面臨覆滅之虞。
公開資料顯示,正在施工的是槐河元氏縣河段整治工程。該工程自2019年啟動,工程總投資37323萬元,建設內容包括景觀綠化工程和河道綜合整治兩部分。現場施工牌寫道:「修道路的同時,要充分利用槐河沿線景觀,建設一條濱河景觀道路,努力打造元氏縣城及周邊居民休閒、旅遊、觀光的又一目的地。」
發現崖沙燕的棲息地遭破壞後,紅先生和高瓊緊急聯繫元氏縣政府和水利局等有關部門,並向長期關注崖沙燕保護議題的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下稱綠髮會)反映了情況。
綠髮會隨即發表題為《被硬化的崖沙燕築巢地:石家莊河道整治,小燕子何去何從?》的推文,呼籲「給小燕子一個安全的家」。「崖沙燕現在並沒有被我國列入瀕危或重點保護名錄,但是人類不能坐等一個物種稀有到一級、二級重點保護,才亡羊補牢。」綠髮會副秘書長王豁認為,保護繁殖期間的崖沙燕具有重要意義,直接決定了該物種的種群數量和未來趨勢。
綠髮會的呼籲引來眾多專家和志願者的關注。鄭州師範學院動物學教授、中華崖沙燕保護地河南站負責人李長看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崖沙燕對棲息地的要求苛刻:土壤粘度適中,保證燕子既鑿得動,又不會坍塌;崖壁足夠陡峭,以避免黃鼠狼、野貓等動物靠近;附近500米內有水源地,為它們提供蚊蠅等食物來源。
據綠髮會研究室工作人員唐玲介紹,前述沙洲是元氏縣內唯一適合崖沙燕築巢的棲息地。3月30日,綠髮會緊急致函河北、石家莊、元氏三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建議對工程進行必要的環境影響評價,調查、核實並妥善保護棲息地。
就在綠髮會發函期間,前方志願者發現又有一塊沙洲的巢穴被掘毀。「可能是有人看到我們在網上曝光了這件事,擔心工程進度受影響,搶先一步把它們破壞掉了。」唐玲說。
工地遭遇戰
據唐玲了解,元氏縣事件並非孤例。崖沙燕在中國多地都有分布,不過因為棲息地通常遠離居民區,鮮被發現。然而從2012年起,燕巢被毀的事件每年都在上演。
2012年5月,河南新鄭新區弘遠路工程復工,工程沙質斷面上約千個燕巢被毀。在環保人士、鳥類專家和林業部門的介入下,施工方後來同意暫停施工兩個月,倖存的燕子得以完成繁育。
「當時很多人誤以為,這些洞穴是家燕的;城市化推進過程中,家燕找不到合適的屋簷,被迫選擇在工地築巢。」從事鳥類研究的李長看當年去過工地現場,並將其鑑定為崖沙燕。
這是河南發生的首例崖沙燕與人爭地事件,此後類似事件頻頻發生。2013年5月,河南新鄭另一在建工地基坑出現上萬隻崖沙燕,引起廣泛關注,再次將工地逼停。
不是每次保護,都那麼幸運。「2012年到2015年是激烈對抗期,我們和施工方硬碰硬,他們經常明著答應停工,等我們一走就報復性破壞。」李長看說。2014年6月17日,他帶著記者到一工地交涉,第二天再次過去,卻發現巢穴被鏟毀,「燕子屍體和尚未孵化的鳥蛋隨處可見」。
為弄清崖沙燕在工地築巢的原因,李長看做了大量的實地調查。截至2018年,他在鄭州發現了12個崖沙燕巢區,其中10個為工地,均只有一次築巢利用的機會;兩個連續使用了十年,其中一個已廢棄。
崖沙燕偏向利用舊巢洞,卻總是做出危險的選擇,在工地築巢。李長看認為,表面上是崖沙燕侵入人類的活動空間,實際上是它們原有的生存環境被人類汙染或破壞了。進一步調查發現,被選中的工地附近500米內,必有河流、湖泊或池塘等水源地分布。
李長看曾建議相關部門參考崖沙燕選址特點,開闢人工棲息地,但宣告失敗。「落實起來幾乎沒有可操作性,選址、土地所有權、財力,多種因素導致這種想法難以落實。」直到今日,延緩工期依然是保護燕巢的最優方案。
從2015年起,李長看逐漸改變此前針鋒相對的做法,而嘗試站在施工方角度考慮,給他們提供具體建議:如果燕子剛開始打洞,可以在工地附近製造相同崖面,並誘導燕子過去;如果洞穴已經挖了五六十釐米,需要停工35天;如果多數燕子已開始產卵,則停工半個月到20天就可以了。一旦繁育完成,崖沙燕將攜帶雛鳥離開巢穴。
河南許昌為元氏縣提供了可供參考的保護案例。2018年6月,許昌市劉王寨村的崖沙燕棲息地被採砂的村民破壞。爭議之下,當地政府專門為崖沙燕劃出50畝「宅基地」,並採取斷路、立網、壘牆等一系列保護措施。在河南,崖沙燕因為頻繁遇險而得到關注,不過在河南之外,崖沙燕這種物種依然少有人知曉。
等燕歸來
今年3月27日,河北元氏縣收到環保志願者反饋後,曾派人前往核實。「我們找到了崖壁上那些窟窿,但是沒看到有燕子在飛,不確定到底是不是燕子洞。」元氏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委成員葛永利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後來他們主動聯繫綠髮會,尋求保護建議。
「收到元氏縣反饋後,我們也不知道如何兼顧防洪和保護兩項工作。」綠髮會研究室成員唐玲說。為此,4月1日綠髮會組織了動物保護、水利、園林建設等領域的二十多名專家召開研討會。據唐玲介紹,會上專家一致認為槐河元氏段的沙洲不影響防洪和排水,應將其保護起來,避免施工造成進一步破壞。
「保護失敗的案例太多了。」紅先生對這次保護行動並沒有把握,他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時,一度被誤解為是替村民出頭的維權者。
不過,在綠髮會的幫助下,這場援救行動迅速取得進展。4月3日,綠髮會崖沙燕保護專家組趕往槐河溼地施工現場,和元氏縣工作人員交涉,很快達成共識——為崖沙燕劃定生態「紅線」,將基礎設施建設與生態保護相結合。當天晚上,元氏縣水利局發布通知表示,「將充分尊重專家和社會意見,吸納合理化建議,力爭將槐河溼地打造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景觀。」
幾天後,河北省水利勘察設計院實地勘探,並繪製了「崖沙燕巢穴保護範圍示意圖」,圖上詳細標明了建議保留範圍線,為崖沙燕留出5711平方米的棲息範圍。
這塊區域,於是被小心翼翼地用圍擋和保護牌隔離出來。紅先生、高瓊等環保志願者認為光劃出區域還不夠,還需修復受損的沙洲,為崖沙燕創造真正適宜的居住環境。「在我們的建議下,政府這兩天在加班加點,把沙洲崖壁陡峭度不夠的地方,全部改成90度。」高瓊說。
元氏縣這場崖沙燕生存危機,到此告一段落。不過對中國綠髮會來說,對崖沙燕的保護工作尚未結束。繼中華崖沙燕保護地河南站後,日前中國綠髮會成立了中華崖沙燕保護地元氏站。
唐玲向《中國新聞周刊》解釋稱,成立保護地,一是為了更方便地應對突發事件,二是給承擔巡護工作的志願者提供補助,三是和當地政府合作,建立長效保護機制。「我們給河北去了函,希望召開研討會,探討對崖沙燕的長期保護議題,目前還未收到他們的回應。」唐玲說。
在建立長效的保護機制之前,崖沙燕的生存危機依然會不斷出現。李長看認為,對崖沙燕保護依然沒有跳出破壞、曝光而後幹預的怪圈,「一番搶救性保護後,皆大歡喜,這種劇情年年重演。」
又到一年崖沙燕歸來的時期。這段時間,河北、河南的志願者們紛紛提高了巡護頻率。他們需要保持警惕,在下一個燕巢被毀之前主動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