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日報通訊員俞國江文 俞華飛攝
台州刺繡文化源遠流長。從出土的南北朝時期絲織品殘片來看,台州刺繡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清光緒年間,古老的台州刺繡與國外的雕繡完美結合,形成了具有浙東南區域特色的現代台州刺繡。
台州刺繡的發展,與大歷史密切相關。西晉永嘉(307-313)年間,大批北方人口遷移江南地區避亂,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技術和文化。唐宋以來,全國經濟重心南移,江浙富庶天下。處於浙東南沿海的台州,自然也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時期。據史料記載,台州宋時的綾、絹、紗、縐、布等紡織業和刺繡手工業,已經相當發達。南宋《嘉定赤城志》載,越羅(羅,即絲織品、刺繡原料)輕柔精緻,工藝水平高,從唐朝開始就名聲在外。唐杜甫在《白絲行》詩中寫道「繅絲須長不須白,越羅蜀錦金粟尺。象床玉手亂殷紅,萬草千花動凝碧」,從「越羅蜀錦金粟尺」句中可以想見,越羅在杜甫生活的時代就已經是名品。宋範成大《繰絲行》一詩形象地描繪了江浙民間姑婦養蠶織絹的情景:「小麥青青大麥黃,原頭日出天色涼。姑婦相呼有忙事,舍後煮繭門前香。繰車嘈嘈似風雨,繭厚絲長無斷縷。今年那暇織絹著,明日西門賣絲去。」
台州屬越地,台州的絲織品和刺繡水平也可見一斑。
黃巖博物館藏有靈石寺塔出土的五代青瓷燻爐的包裹物——民間刺繡飾品(已殘),隱約可見樹木、葉片、花苞之類。整幅構圖花紋之間的起承轉合極有韻味,俯仰呼應自然和諧,色繡、繞繡等工藝手法運用嫻熟。
2016年,從黃巖趙伯澐墓中出土的文物服飾形制豐富,涵蓋了衣、褲、襪、鞋、靴、飾品等,並且紋飾題材多樣,包含雙蝶串枝、練鵲穿花、雲鶴蓮花等。同時出土文物織物品種齊全,有絹、羅、紗、縠、綾、綿綢、刺繡等品種。這批絲綢文物被稱為「宋服之冠」。
趙伯澐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第七代裔孫,其家族的南遷,也說明了當時台州經濟繁榮、社會穩定、人口興盛。
這些都說明,最晚至兩宋時期,台州刺繡工藝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台州府城刺繡博物館收藏的《五倫圖》。
台州刺繡分為傳統刺繡與近代刺繡。傳統刺繡是民間藝人繡出的作品,其主要用於民間婦女裝飾。舊時台州女子未出閣前用心學習刺繡,成婚後作為一門手藝,應用於生活中。因此,刺繡在生活中無所不在,在台州,壓箱底的繡品幾乎每戶人家都有。如頭上的「包頭繡花」、肩頭的「雲肩飾品」、頸項的「涎鬥」(圍嘴),以及肚兜、手帕、繡花鞋等,都可繡上各種吉祥圖案,其顏色對比強烈,色澤豔麗,淡雅莊重。
2007年,台州市進行了一次地毯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普查發現,自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獅子帽技藝瀕臨失傳,目前健在的有椒江區前所街道道感堂村的俞荷妹老人。
俞荷妹今年83歲。1991年9月,俞荷妹家裡發生火災,存有的獅子帽圖紙一燒而光。2010年,俞荷妹在兒子的幫助下,憑著記憶,復原了獅子帽技藝。同年,俞荷妹的獅子帽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台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17年,在第三屆浙江省工藝美術雙年展上,俞荷妹作品《獅子帽》榮獲銅獎。
近代台州的「海門雕繡」,是外國抽紗技術與中國傳統刺繡相結合的另一門類繡花藝術,民間稱之為「花邊」。它是台州刺繡技藝中的一朵奇葩。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海門(今椒江)天主教堂神父李思聰開設孤兒院,並將抽絲技藝向女教徒傳授,學習者10餘人。以椅墊、茶杯墊、綢緞等繡品奉敬教主,稱「天主堂花」。海門雕繡從此盛名。
1923年,海門人許澤民在天主堂街開辦許永利花廠,年產量約5000件。
1949年後,台州刺繡產業得到快速發展。1952年,在海門中山東路百貨公司弄堂裡建立起了海門供銷社繡衣發放站(台州繡衣廠前身)。1956年之後,台州各地都相繼建立起繡衣廠和花邊廠。
1964年,臺繡老藝人應大玉開創了全雕繡衣,在當年廣交會上獲得「東方一絕」之譽。自此後,台州繡衣進入了精品時代。
台州繡衣總廠生產的生絲繡花男襯衫,一度被菲律賓作為男士的國禮服。1974年,菲律賓總統馬科斯的兒子就是穿著這種禮服,與母親一起訪華。
二十世紀90年代,台州刺繡業快速衰退,民間刺繡漸趨沒落。1999年,作為台州繡衣企業的龍頭老大——台州繡衣總廠解體。
台州繡衣廠解體後,民營繡衣脫穎而出。經過十多年的磨礪,走出了銀河(2010年更名為「臺繡」)、繡都、芸芝等繡衣企業。2007年,台州以這幾家刺繡企業為載體,申報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林霞是浙江臺繡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兼藝術設計總監。她從小就酷愛美術,兒童時期受水彩畫家哈定先生啟蒙,學習水彩畫,每天習練,樂在其中。1979年,林霞進入台州繡衣廠工作,師從台州刺繡傳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克,從事繡衣圖案設計。
「我小時候學過的繪畫,在設計過程中都能用得上。把腦海中的理念用畫筆表達出來,設計成圖案,再加工成刺繡作品,讓我真切地感受到創作的快樂。」林霞說,從進入繡衣廠那一天起,她就喜歡上了這個工作。
1991年,林霞設計創作的刺繡作品《全抽釘珠繡》和《全雕繡美人魚》,在北京舉行的國際博覽會上一舉奪得兩個金獎。這是她第一次在高規格的國際大賽上獲得金獎,從此信心滿滿,把「發揚光大台州繡衣」寫進日記裡。
儘管台州繡衣廠解體了,但林霞並沒有離開台州繡衣這個行業。創業、設計、推廣,多頭並進。
在事業穩定後,她又有了創辦臺繡藝術館的想法,她希望把臺繡藝術延續下來,展示給更多的人看。終於,經過近三年的努力,投資500多萬元的臺繡藝術館於2008年6月16日正式開館。
林霞的付出,得到了中國美術學院著名設計師吳海燕的高度評價。她認為林霞此舉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具有創新性意義。
廖春妹是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台州刺繡」傳承人之一。1989年,她和丈夫在椒江前所村創辦椒北繡衣廠。辦廠伊始,以發放、加工刺繡原料為主。1994年,經過幾年積累後,椒北繡衣廠發展成為台州繡都服飾有限公司,專業生產繡衣服飾。該公司把傳統手工藝和現代刺繡工藝相結合,設計國際流行的時尚款式,成功把「台州刺繡」打入國際市場。
1999年8月,廖春妹設計的手繡作品《龍鳳袍》,獲國家外觀設計專利,並在第二屆中國·浙江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獲「天工藝苑杯」金獎。「和諧中國」手繡大披肩、山水風景袍龍鳳袍、鳳戲牡丹弧形大披肩等均獲大獎,多件作品被中國絲綢博物館收藏。
在台州市、椒江區兩級非遺部門的指導下,臺繡、繡都等企業深層次挖掘和整理台州刺繡的歷史沿革、地域文化、社會價值和傳承譜系。積極培養新一代刺繡人才,其中包括繡衣設計、繡娘選拔等。
台州繡花女。
林霞創辦的「臺繡」,以傳統的刺繡技藝與現代時裝相融合,走出了一條藝術創新之路。同時,她所創辦的臺繡藝術館向公眾開放,展示台州刺繡的發展歷程。
「繡都」總經理廖春妹創辦了臨海「台州府城刺繡博物館」,面向社會免費開放,從而更加有效地宣傳台州刺繡的傳承與發展,以及台州民間刺繡文化。
台州刺繡工藝,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光彩奪目。無論是民間還是企業,從俞荷妹到銀河、繡都、芸芝等繡衣企業,他們針針線線繡出絢麗多彩,從一棵小苗成長為枝繁葉茂的大樹,他們挑起傳承民間刺繡發展的重任,為我國刺繡工藝的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文化大觀編輯丨包建永
微信小編丨諸葛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