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和獅子均有「百獸之王」之稱,兩者皆是貓科動物的翹楚,以其兇猛的秉性、矯健的身姿、無堅不摧的力量而佔據食物鏈的頂端。但自古以來,老虎和獅子到底誰更強,一直是人們想要解答的問題。
然而可惜的是,老虎與獅子生存的區域並不怎麼重合。如今,獅子本廣泛分布於亞洲和非洲,但現在卻主要生存於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印度,僅有300隻亞洲獅苟延殘喘於自然保護區,如今已經瀕臨滅絕了。
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東西方物質和文化得到了極好的交流。而獅子,也成為溝通中西方的媒介。對於中國來說,獅子是十足的外來珍獸,中原從未出土過獅子化石,古代文獻也沒有對獅子產於中國有所記載。
早在先秦時期,華夏先民便從來自西北的客商中,知曉了獅子的存在。在《爾雅》中,我們曾首次記載獅子的形態:
「狻猊,食虎豹者也!」
這裡所謂的狻猊,就是指得獅子。而在當時人看來,獅子是以老虎為食的。也就是說,獅子是比老虎強大的。
到了漢朝,獅子隨著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東觀漢記》曾記載:
「師子形似虎,正黃,有、髯耏,尾端茸毛大如鬥。」
從描寫來看,與我們所知的獅子形象並無差別,都是色黃,有鬃毛,尾端有絨毛。
出於對獅子的好奇,漢朝皇帝曾兩次下令抓捕原產於中國的叢林霸主——老虎,與之對決,想看看到底誰才是真正的王者。
在西晉文獻《博物志》中,漢武帝曾用抓捕老虎與獅子對決,結果卻是:
「虎見此獸,即低頭著地,帝為反觀,見虎如此,欲為下頭作勢,起搏殺之。而此獸見虎甚喜,舔唇搖尾逕往虎頭上去立,因搦虎面,此獸顧之,虎輒閉目。」
說白了,老虎見到獅子,甚至連反抗的想法都沒有。獅子用爪子打老虎的臉,老虎竟然嚇得閉上了眼睛。
無獨有偶,到了東漢時期,漢明帝也曾組織了一場獅虎對決。《洛陽伽藍記》中稱,東漢明帝劉莊得到獅子後道「朕聞虎見獅子必伏,可覓試之。」於是詔近山郡縣捕虎以送。鞏縣、山陽並送二虎一豹,帝在華林園觀之,於是虎豹見獅子,悉皆瞑目,不敢仰視。
也就是說,無論是老虎還是豹子,都不敢與獅子爭鋒。至少在古代中國人心中,百獸之王的位置已經易主了。比如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
「獅謂百獸之長,百獸見之皆伏也!」
《明史》也記載:
「獅子形似虎,百獸見之皆伏也!」
此外,一些學者還極力描繪獅子的王者氣度,例如《坤輿圖》中說:
「獅為百獸王,諸獸見皆匿影,性最傲,遇者急俯,雖餓食不噬。」
無獨有偶,在西方人觀念裡,獅子也是遠比老虎更加高貴的動物,比如布豐在《自然史》(1781 年)中的評價:
「很難給獅子貼上殘忍的標籤,因為它畢竟是為了生存才獵捕,並且從不過度屠殺。然而老虎、狼、鬣狗以及其他很多次等物種……它們因為殺戮而愉悅,看起來像是在滿足憤怒,而非飢餓。」
於是在中國,獅子成為一種瑞獸,具有闢邪的作用,而老虎卻成了十足的兇星。在筆者看來,中國人之所以有這種偏見,是因為古代老虎對人的威脅遠甚於獅子。因為老虎主要棲息地人口密度較高,而且它們在叢林中獨來獨往,人類很難發覺蹤跡。印度和中國歷史上都曾有過嚴重虎患。比如乾隆( 永春州志》卷34《祥異》載, 洪武二十年(1387) 該州境的德化縣「 群虎四出, 白晝噬人, 或夜入人家闔門俱盡」 。此外在印度,一隻老年猛虎甚至吞噬了436年,直到1911年才被打死。直到最近,印度仍有虎患的傳聞。
從史料中看,獅子似乎比老虎更強,更有百獸之王的風度。但在筆者看來,似乎並不盡然。古代人將獅子擺在本土猛獸老虎之上,是因為距離產生美,畢竟老虎確實殺害了不少人。從潛意識裡來說,百姓希望出現類似於獅子的動物,保護他們的生命安全。
但從自然的角度看,獅子未必能勝過老虎。由於動物的體形通常決定了他們的力量, 所以成年東北虎、西伯利亞虎的絕對力量勝過大多數非洲獅。即使從捕獵能力上來說,老虎也更勝獅子一籌。實際上,在古代文獻裡,老虎戰勝獅子的故事也有記載。比如公元1世紀羅馬詩人馬提亞爾記錄了一次獅虎鬥:一隻慣常舔主人手的家養雌虎「令人吃驚地」將一隻兇惡的獅子撕碎。從最近網上獅虎對決的傳聞來看,老虎也是略佔上風。
此外在印度,獅子被老虎逼得只剩一隅之地。若獅子真比老虎厲害,又何以至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