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中第十六個節氣。每年9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80度時,便進入了「秋分」節氣。自2018年起將每年農曆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為了幫助孩子們了解「秋分」節氣的習俗,感受農民豐收節的喜悅,2020年9月22日容縣第三幼兒園開展了「豐收節」主題自助餐活動。
秋
分
二十四節氣
農曆八月初六
各班老師在自助餐前開展各種關於豐收節的教育教學活動,引導孩子領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知道糧食來之不易,知道農民伯伯的辛勤勞動,從珍惜一粒米開始愛惜糧食。同時也引導小朋友文明用餐,學習自助餐中的用餐禮儀,如有序排隊、自行取餐、吃多少取多少,不浪費糧食、安靜用餐等。
秋分作為「二分」之一,自古便受到從官方到民間的重視,也形成了豐富的節氣民俗,現在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秋分習俗吧!
秋祭月
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
吃秋菜
嶺南地區,昔日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秋菜——一種野莧菜。採回的秋菜一般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有順口溜道:「秋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之秋,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豎雞蛋
「秋分到,蛋兒俏」。
在每年的春分或秋分這一天,我國很多地方都會有不少人在做「立蛋」試驗。
粘雀嘴
秋分這一天,農民按習俗每家都要吃湯圓,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圓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於室外田邊地頭,名曰粘雀子嘴,希望避免麻雀等來破壞莊稼。
本次活動容縣第三幼兒園根據園所實際、把握自然教育契機,將中國傳統文化引入常態化教育過程中,增加了中國古代節氣、習俗等方面的知識,讓孩子不僅了解現代生活的科技,也知道了中國古代的傳統知識和習俗,並體驗了農民豐收節的喜悅之情。
掃黃打非舉報電話12318 5322039
加強數據安全保護,防範網絡欺詐騙局。
圖文:覃松
責任編輯:吳容玲(實習生)
值班主編:龍海強
總編:陳敏
監製:殷武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