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汀」是由中國抗癌協會胃癌專業委員會發起,聯合 「消化界」傾情打造的消化內鏡規範診療學術項目,希望能為消化內鏡醫生提供一個線上學習和交流的早癌診治學習平臺。
「明鏡汀」將聯合消化內鏡、病理、腫瘤等科室專家,針對早癌相關的診療、前沿資訊、病例分析以及技術操作要點等方面進行深入的討論、學習和分享,並定期組織答疑直播,旨在服務於更多相關科室醫生,從而惠及更多患者。
新冠仍未完全散去,我們希望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搭建高效的線上平臺,建立更完善的診療思路,造福更多患者。
讓我們在春天到來之際,「赫」眾家之力,敬美好「胃」來!
會議日程
直播觀看方式
掃描二維碼進入直播間
掃描二維碼提問
專家介紹
鍾良 教授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常委
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EUS學組副組長
中國醫師協會內鏡醫師分會常委
上海消化內鏡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
上海消化內鏡學分會EUS學組組長
袁菲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
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中國女醫師協會病理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消化病理協作組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胃癌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醫促會神經內分泌腫瘤分會委員
鄭磊貞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
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中國醫藥教育協會盆腔腫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上海市抗癌協會腫瘤精準治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上海市抗癌協會癌症康復與姑息治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上海市抗癌協會腫瘤營養支持與治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胃癌防治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陳建民 教授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內鏡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小腸學組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消化醫師分會消化早癌學組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內鏡醫師分會消化內鏡學組委員
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消化病學分會常務委員兼總幹事
王贊滔教授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
副主任醫師
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麻醉協作組委員
中華醫學會輸血科分會委員
中華醫師協會輸血科分會常委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內鏡分會小腸學組委員
潘超教授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
中國老年醫學會委員
第九屆中華醫學會病理學分會委員
國家衛生與健康委員會病理質控中心委員
中華病理學會胸部疾病學組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病理專業委員會肝臟病理學組委員
胡偉玲教授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
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
中國醫師協會內鏡醫師分會內鏡診療質量管理與控制專委會委員
浙江省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委員
浙江省醫師協會消化醫師分會委員
浙江省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幽門螺桿菌學組副組長
浙江省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AI學組和ESD學組委員
金希教授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
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
中華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學分會青年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營養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浙江省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學分會秘書、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羅靚教授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
主任醫師
曾赴美國德州大學和克利夫蘭訪問,進行臨床、科研、教學的學習深造。
主持並參與多項國家級、省廳級課題,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數篇雜誌。
曾曉清教授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副主任醫師
上海市醫學會內科分會 青委副主任委員
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1項,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10餘篇。
何相宜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
主任醫師
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第八屆委員會胰腺疾病協作組委員
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四完成人)
2020年5月8日,由中國抗癌協會胃癌專業委員會聯合「消化界」發起的「明鏡汀」消化內鏡規範診療學術項目第六期如約而至。會議邀請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和水祥教授、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徐國良教授擔任大會主席,同時邀請多位內鏡及病理專家,包括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黃智銘教授、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覃山羽教授、江南大學附屬醫院屠惠明教授、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柴寧莉教授、山東省立醫院許洪偉教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杭州市一醫院金杭斌教授、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梁銳教授、河北大學附屬醫院王婭南教授、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劉歡教授、蘭州大學第一醫院陳永林教授、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覃鳳燕教授參加本次會議,共同探討早期胃癌診治熱點議題。
大咖專家專題講座
活檢樣本or 手術樣本?胃癌HER2活檢的現狀與挑戰
黃智銘教授就「胃癌HER2活檢的現狀與挑戰」為大家進行專題報告。黃教授談到,2018年中國新發胃癌病例佔全球的44.1%,胃癌發病率及死亡率均較高,形式嚴峻,不容忽視。抗HER2分子靶向治療將HER2陽性胃癌總生存期延長超過1年,為患者帶來新的希望。精準的HER2檢測具有重要意義,建議所有病理診斷證實為胃癌的病例均有必要進行HER2檢測,對於輔助治療後的病灶以及復發或轉移病灶,如能獲得足夠標本,建議重新進行HER2檢測。活檢標本HER2檢測與手術標本檢測一致性高,但活檢樣本的固定質量普遍優於手術標本,減少了因組織處理和固定不佳導致的假陰性。超過30%的胃癌樣本存在HER2檢測異質性,多點活檢有助於減少腫瘤異質性的影響,中國指南建議取6~8塊,在活檢時應儘量避開變性壞死部位。
日本早期胃癌ESD標本的規範化病理學診斷及臨床病理學聯繫
梁銳教授就「日本早期胃癌ESD標本的規範化處理」進行專題報告。根據2009年日本消化系統腫瘤分類,早期胃癌/淺表性胃癌只考慮病變深度(黏膜層和黏膜下層),而不考慮範圍(無論有無淋巴結轉移)。目前早期胃癌治療應用較多的是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ESD標本的規範化病理學診斷包括規範化標本處理和規範化病理報告兩方面。規範化標本處理包括規範化的取材和製片,而規範化的病理報告包括大體分型、腫瘤大小、組織學分型、浸潤深度(M、SM1、SM2),潰瘍/潰瘍瘢痕、脈管癌栓(包括淋巴管和靜脈)及切緣判定(水平及垂直)這7個部分。病理醫師和內鏡醫師(消化內科)需要及時溝通,病理醫師需要篩選ESD適宜患者,進行ESD標本前期處理以及病理報告的解讀,並指導外科手術醫師進行臨床治療和追加手術。早期胃癌的診治離不開病理、消化內科及外科醫師的多學科協作,只有規範的診斷和治療,才能幫助更多患者獲益。
內鏡胃癌熱點訪談
在本篇章,來自國內著名的內鏡及病理科專家就目前早期胃癌診斷治療方面的熱點問題進行相關討論。
Q
早期胃癌的內鏡下活檢應該注意什麼?
覃山羽教授:早癌需要評估病變浸潤深度,雖然內鏡可以評估病變浸潤深度,但是和活檢部位有差距。如果病灶小於2 cm,在浸潤深度最深的部位取活檢1~2塊;如果病灶更大,則活檢的塊數要增加,這樣可以提高內鏡活檢的準確率。潰瘍性早癌內鏡活檢難度較高,在進行內鏡評估時容易受到表面病變的幹擾,因此應該在潰瘍周邊進行精準活檢,而避免在病灶中心活檢。對於隆起性病灶,一般隆起最高的地方是浸潤程度最深的;或者可以在內鏡評估時進行衝洗,有出血的地方一般是浸潤程度最深或是惡性程度最高的部位。
Q
活檢和手術標本HER2檢測會出現不一致的情況,內鏡下組織活檢應該注意什麼?
劉歡教授:當活檢取到5塊時,活檢和手術標本HER2檢測結果一致的概率可達到90%,不一致的情況佔10%左右。手術中經常出現內鏡標本HER2陽性,而手術標本為陰性,這種情況和手術標本的處理流程相關,內鏡標本一般取完直接固定,且病灶較小,在固定液中能充分固定,而手術標本一般為大標本,如果沒有及時切開固定,或是固定操作不到位,會出現自溶的情況,導致手術標本HER2陽性率偏低。同時,因為胃癌具有很強的異質性,因此選擇腸型胃癌標本能更準確反映真實的HER2陽性率。
Q
初次檢測HER2陰性的胃癌患者,經過化療或新輔助治療後的胃癌組織中HER2表達狀態是否發生改變?是否有必要重新檢測?
陳永林教授:病理診斷為胃癌的患者,需要常規進行HER2檢測。而初次檢測HER2陰性的胃癌患者,經過化療或新輔助治療後,胃癌組織中HER2的表達狀態會發生改變,一部分患者會表現為HER2陽性。此外,即使胃癌原發灶中HER2為陰性,但是在胃癌轉移灶中也會出現HER2陽性的情況,因此,多項研究表明,對於初次檢測HER2陰性的胃癌患者,經過一線治療或出現復發轉移灶時,有必要進行二次HER2評估。
臨床實踐病例探討
胃食管結合部早癌病例
金杭斌教授為大家分享了三例「胃食管結合部早癌」的病例,三位患者均因上腹部不適」就診,常規活檢提示中度或重度異型增生,精細胃鏡檢查後均行ESD治療,賁門ESD標本提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上皮重度異型增生)。對於胃食管結合(GEJ)早癌,金教授總結稱,中國和西方將最小充氣時胃近端皺襞終止處和管狀食管起始部定義為GEJ,而GEJ腺癌為GEJ近端或遠端5 cm以內發生的腺癌。GEJ腺癌漏診率高、邊界診斷困難、浸潤深度判斷困難。為減少賁門部病變的漏診,應充分進行檢查前準備(祛黏液、祛泡),保持檢查部分鎮靜,對賁門部內鏡進行觀察及留圖,需要足夠的內鏡反轉角度。可通過結節樣隆起/深凹陷或潰瘍等外形,邊緣呈臺狀隆起,色澤豔麗發紅以及輔助超聲內鏡(EUS)等判斷GEJ早癌的浸潤深度,而正反結合,雙向剝離及適當牽引有助於GEJ早癌內鏡治療。
竇體交界處0-IIb型病變一例
覃鳳燕教授為大家分享了一例「竇體交界處0-IIb型病變」病例。患者男性,58歲,因反覆腹痛、反酸、噯氣20餘年,加重2周入院,病理活檢結果提示中度不典型增生。普通白光內鏡初步診斷為竇體交界處大彎側腫瘤性病變,後行色素內鏡、低張胃CT檢查等,依然考慮腫瘤性病變。後行ESD治療,治療後病理結果提示多灶黏膜內高分化管狀腺癌(tub 1),0-IIb型。治療後再第1、3、6、12個月進行胃鏡和超聲內鏡檢查,預後良好。
會議最後,大會主席何水祥教授和徐國良教授談到,早期胃癌診治一直是臨床研究熱點問題,需要消化內鏡專家和病理專家的共同參與。而通過講座、討論和病例研討的方式,使得臨床醫生對早癌診治有了更新的認識,也意識到HER2檢測在早期胃癌中發揮的作用,使臨床醫生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