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趁著時間閒暇,我去了一趟西藏。我一向信佛,所以布達拉宮是我必去之地。來到嚮往已久的布達拉宮。聽說到這的人會有高原反應,而我們卻感受到空氣新鮮、藍天白雲所帶來的無比快樂。
路上看見有走三步,五體投地磕頭跪一次的信眾,據說這是最虔誠的信徒,不遠千裡從家鄉到拉薩的路上,他們都是以這種方式前進。
來到布達拉宮,我進完香後,就四處參觀。經過一間禪房時,一位高僧正在和一位施主交談著什麼,我湊上去一聽:
原來施主內心非常鬱悶,經常因為別人的一句話或者一件事生氣生上老半天,甚至三五天的心情都會受到影響,做一件事情經常是不撞南牆不回頭,有時候撞了南牆也不想回頭。感覺自己整天活得鬱鬱寡歡,心驚膽戰,特來找高僧指點。
僧聽後,意味深長地說道:現如今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煩惱,這些人很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言論,並且喜歡用自己狹隘的眼界去評價別人,同時用自己冠冕堂皇的那句話「我是為你」好去道德綁架他人。
嫉妒心和虛榮心佔據了他們的內心,他們過度地去追求浮華的東西而忘記停下來的腳步。而且他們得失心很重,所以活得很累。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切莫刻意的尋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人有三大硬傷,如果你有其中一個,在人生的路途中必定會摔跟頭。
【一】為「色」所惑
我們常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孔子還說過,耳聽不一定虛,眼見也未必全是實。
我們普通人對於是非的評判都太過膚淺,往往會過度相信:這是我親耳聽到,親眼看見的。其實有時候,眼見不一定為實,耳聽不一定為真。事情的真相,我們要深入了解,不要隨意去評判事情的好壞。
高僧說起一個故事:有一位靜虛禪師,門下弟子很多。有天晚上,禪師帶了一名女子回到自己房間,立刻緊閉房門,之後好幾天都沒有開門。
徒弟滿空害怕大家知道這件事情,就一直守在門外,有人來找師父,他們就婉拒,說禪師在打坐。
滿空心想,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於是鼓起勇氣進門去找師父。進去之後看到一位女子躺在師父床上,滿空說:」您這樣做是不是不太妥,您這樣讓師兄師弟們怎麼看您呢?「
靜虛禪師沒有生氣,讓滿空過來看,仔細看看女子的臉部。原來,女子身染惡疾,是個麻風病人,鼻子掉了,耳朵也沒有了。禪師把她帶回來,是為了給她治療。
滿空看了慚愧不已:「師父,弟子愚痴,妄下評論!」
滿空被表象所迷惑,其實他是被自己的內心所蒙蔽了。而禪師內心清明,早已看透這些浮生若夢。生活中很多事情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如此,我們的眼睛和耳朵有時也會欺騙我們,所以我們看事情一定辯證地去看待,切勿妄下結論。
很多事情,眼見不一定為實,你所看到的「真相」或許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真相藏在海裡,你根本沒有看到,但是你卻拿著你看到的所謂的「真相」,肆意評價著別人。這樣的你總有一天會栽跟頭。
【二】放不下我執
煩惱產生的一個最大的根源就是「我執」,這個「我執」要是斷不了,那就沒辦法走出執念了,更別說快樂了,所以學會打破「我執」,就是獲得快樂的第一步。
我執是什麼呢?高僧解釋到:我執固然是一種執念,這個執念離不開「我」。從小嬰兒呱呱墜地那一刻起,雖然嬰兒還不知道「我」是什麼,但它的本意識裡會認為,「我」即是全能的,「我」是整個世界的一切。
執念即是心中對一件事情執著不放,便為之癲狂,到最後痛苦不堪,遍體鱗傷,卻還仍然不放。
無論是對一個小嬰兒,還是對一位成年人來說,「我執」會產生煩惱和痛苦。佛陀說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愛別離、求不得及五取蘊苦,無不是脫離不了「我執」。
小事如吃不到一個甜美的果子,大到考核失利、失戀、股市虧錢等。「我執」放不下,脫離不了痛苦的感覺,在苦海裡翻騰。
舍與得,無非一種輪迴,看破了,也就釋然了。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欲望過多;心本無累,累的是放不下的太多。人生,學會沉澱。沉澱,不是消沉,是用一顆淡然的心審視浮躁,是在寧靜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三】分別心
禪語云:"內心沒有分別心,就是真正的苦行",對待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到以平常心去對待,其實就是一種真正的修行,當一個人可以做到對任何事內心都沒有偏直的時候,自己其實會很苦。
有這麼一則小故事:三伏天,寺院裡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很難看。小和尚看不過去,對師傅說:「師傅,快撒點種子吧!」
師傅曰:「不著急,隨時。」
種子到手了,師傅對小和尚說:「去種吧。」不料,一陣風起,撒下去不少,也吹走不少。
小和尚著急地對師傅說:「師傅,好多種子都被吹飛了。」
師傅說:「沒關係,吹走的淨是空的,撒下去也發不了芽,隨性。」
做任何事都要用平常心對待,切勿著急看到結果,切勿因為結果的不如意而怨天尤人,自暴自棄。人生中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我們能做的就是調整好自己我心態,倘然接受。
所謂平常心,不過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處理周圍事情的一種心態。平常心應該是一種「常態」,是有一定修養後方可具有的,它屬於一種維繫終身的「處世哲學」。如孟子所說:「仁是人的心,義是人的路。」
保持一顆平常心,意味著不驕不躁,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保持一顆平常心,意味著在現代緊張生活的壓力下,仍有心情去感受那份寵辱不驚。
聽完高僧的分析,一旁的施主連連點頭,我在一旁又受教了。人生其實不就是要以平和的心態去看春去秋來嗎?縱然很多事情不如意,但我們要坦然接受它的存在,學會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積極向前出發,才是我們該做的。
作者:千面略懂居士
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佛學文化
所有作品均系千面略懂居士原創,未經許可不可轉載
所有圖片來自於網絡,承諾絕不用於商業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