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要被宰殺的狗。中國青年網記者 宿希強攝
中國青年網1月14日北京電(記者 宿希強)近年來,該不該吃狗肉的討論一度是熱門話題,愛狗者與狗販子、屠狗者之間的「戰鬥」也一直在持續。但喧囂聲中,人們一直爭議、困惑的問題是,端上餐桌的狗肉來源究竟是什麼?真的有專業肉狗養殖場嗎?狗肉及狗肉製品安全究竟有沒有保障?中國青年網記者就此趕赴江蘇沛縣、山東嘉祥等地進行了深入調查。
「養狗大縣」難覓肉狗養殖場
江蘇沛縣是劉邦、樊噲故裡,因為2014年聲援廣西玉林狗肉節,沛縣狗肉名聲大噪。而無論是玉林還是沛縣的狗肉從業人員大都宣稱端上餐桌的狗肉是「肉用犬」。
據媒體報導,自稱江蘇沛縣「肉狗養殖協會會長」的樊憲濤將狗分成三類:吉娃娃等小型犬類屬寵物犬;警犬、導盲犬等屬工作犬;而農村養的土狗以及肉狗場飼養的狗屬肉用犬。他同時公開表示自己的態度是,「保護寵物犬,不殺工作犬,只殺肉用犬。」
關於狗肉來源,樊憲濤有兩種說法。在上海東方早報的一篇報導中,其聲稱沛縣是一個「養狗大縣」、狗肉產業化大縣。目前沛縣養狗存欄100萬條左右,每年要宰殺60多萬條,以保持生態平衡,不然會「狗滿為患」;而在上海東方衛視的一檔節目中,他又聲稱公司每年屠宰的犬只達10萬條之多,但只有五分之一是自己養的肉狗,其餘五分之四都來自設在「全國各地的收狗點」。
近期,中國青年網記者趕赴江蘇沛縣開展了相關調查。記者注意到,當地大大小小的狗肉館林立。但記者走訪過程中,多家狗肉館老闆均聲稱,「狗是從外地收來的」。這不免讓人生疑,沛縣「狗滿為患」,緣何從外地收狗?
有網絡資料顯示,沛縣曾在崔寨、張莊等鄉鎮也先後建起了肉狗養殖場,「使該縣的肉狗養殖業推向了規模生產的軌道」。
不過,記者走訪沛縣上述鄉鎮包括沛龍公路兩側的楊屯鎮、大屯鎮等地的數十個村莊發現,除了有零星幾家農戶養品種狗賣狗苗,竟然沒發現一家所謂的肉狗養殖場。村民普遍反映,「沒聽說有養肉狗的」。
那麼宣稱是樊噲後人、「中國狗王」、「存欄肉狗及名犬1000多條,年出欄10000多條」的樊憲濤究竟是否養肉狗呢?
樊憲濤旗下的「樊噲狗肉」網站資料顯示,「沛縣樊憲濤肉狗養殖基地自1997年被江蘇省『星火計劃』立項以來……以南京農業大學為依託,高、中級科技人員為骨幹,引進中國藏獒、 德國牧羊犬、日本狼青、蘇聯紅等國內外良種犬作父本,當地良種犬為母本,科學組合,進行二、三元雜交,現已培育出『蘇北黑』、『蘇北黃』、『蘇北青』、『蘇北紅』四個品系蘇北黃的良種肉犬……經科學飼養4-6個月,體重可達25-40公斤。養一條商品犬,可獲利100-150元;養一條良種成年母狗,年獲利在2000元以上」。
記者輾轉打聽到,樊憲濤的肉狗養殖基地,是在沛縣城北大屯鎮八裡屯村。
但中國青年網記者在八裡屯村實地調查並沒發現樊憲濤的肉狗養殖基地,多位村民告訴記者,樊憲濤以前確實養過狗,不過「主要是品種狗」,而幾年前他的養殖基地已「拆遷成了公園」。
村民丁行虎是八裡屯的資深養狗戶,家中有十幾條品種狗,「一直是養品種狗賣狗苗,養所謂的肉狗根本就不賺錢。」他告訴記者,「樊憲濤就是我們村的,以前也主要是養品種狗,搬遷後是不是還養狗就不知道了,聽說他搬去了郝寨。」
記者隨後趕赴郝寨調查,但多方探尋也未能找到樊憲濤的肉狗養殖場。記者查詢到郝寨有一家「正大肉狗養殖基地」,但也是只聞其名,難覓蹤影。多位郝寨村民表示,「沒聽說這裡有肉狗養殖場」。
不久後,記者趕到了位於鹿林鎮沙河農場附近樊憲濤的樊噲狗肉廠,但發現該廠大門緊閉。「現在是淡季。」一位村民告訴記者。
令人疑惑的是,當記者打聽樊憲濤是否在此建有肉狗養殖基地時,多位村民告知,「附近根本就沒有養肉狗的」。
在距離樊噲狗肉廠不遠處,中國青年網記者注意到有一家狗肉館,狗肉館的老闆正在收拾剛屠宰過的狗。「這些狗基本上都是從外地收來的,現在是淡季,收狗的價格平均不到五塊錢一斤,差不多一次可以收20隻左右吧。」這位老闆也告訴記者,「都是收的,沒聽說有養肉狗的。」
這位狗肉館老闆的話並非虛言。記者走訪沛縣多位資深「活鮮狗肉」加工戶,同樣均被告知,原料狗是「從外地收的」,「當地沒有養肉狗的,根本不賺錢」。
2014年12月26日,在記者致電樊憲濤的沛縣樊噲狗肉製品有限公司核實時,接電的工作人員明確告訴記者,「我們早已不養狗了。」
不過樊憲濤在接受中國青年網記者採訪時的說法和這位工作人員有較大出入:「現在還養肉狗,養的比較少了,主要在沛縣的周邊農村,讓農民養,以公司加農戶的方式。」但詳細情況他沒有透露。
而資深養狗戶丁行虎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一隻狗長大一般40斤左右,需要餵養6到8個月,按最低餵養成本一天兩元計算,需360元,加上狗苗錢、疫苗錢,怎麼也得400多元,而毛狗價格一般六七元錢每斤,淡季只有四五元錢每斤,所以養所謂的肉狗不可能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