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運河,作為中國大地上一度最繁忙的黃金水道,演繹出無盡的繁華、榮光和輝煌,又在多重歷史因素的交互作用下無可奈何地走向斷裂、靜寂和沒落。
大運河之所以可以申報世界遺產,因為它擁有「天才的設想」、「消逝的漕運」、「建築的範例」等幾條重要價值組成。而每一條價值,都由若干個遺產點、段的獨特性、歷史性來支撐(杭州共6個遺產點、5段河道)。
從今天開始,本報記者將一一走近這些平常藏在杭州城角落裡毫不起眼的遺產點,講講它們的故事,說說它們的現在,和申遺專家一起詳細解讀。
比如「鳳山水城門」,就是這樣一個遺產點——這是杭州唯一真實存在的古城牆和古城門,像養在深閨的寶貝,差一點就被歷史遺忘。
現在的鳳山水城門靜謐優雅, 默默注視著百姓的生活。
大運河流經城門上百座
僅鳳山水城門等兩處入文本
杭州鬧市區,沿著中山南路一直往南走,到了和中河路的交會處,就能看到鳳山水城門橫跨在中河上。
城門北面,藏青色的石磚古樸而沉默。現在的城門兩邊都已經斷頭,用柵欄圍了起來,只剩中間拱形的一段,頂部倒還是城牆的形狀。轉到南面,就看到了刻在拱門上方的「鳳山水門」四個字。
這是杭州唯一真實存在的古城牆和古城門,像養在深閨的寶貝,差一點就被歷史遺忘——辛亥革命光復杭州後,杭州諸多城門在延續近半個多世紀的拆城牆運動中損毀,「十不存九」,1958年,慶春門殘存的城牆,也被推倒,但鳳山水城門卻奇蹟般地留了下來。
其實鳳山門有水陸兩門,元朝開始,錢江之水,「自龍山湧入鳳山水門」,通過城內阡陌縱橫的水道,出武林門水門,和京杭大運河連在一起。鳳山門既是龍山河的北端端點,也是扼守江南運河通往錢塘江的咽喉。
鳳山水城門,為何能在無數運河遺存中被選為「遺產點」?
有一個最直觀的回答——大運河申遺中只有兩處水城門入選遺產點,一處是鳳山水城門,另一處是蘇州盤門。1011公裡長的中國大運河,只有這麼兩處,所以在申遺中,鳳山水城門的地位很重要。
今年1月,國家文物局提交了正式的運河申遺文本。厚得堪比一本辭海的文本中,涉及杭州的不到十分之一,薄薄的一疊。
杭州市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杭州市運河綜保委副主任高小輝說:「在整個中國大運河遺產點段中,杭州段運河的點段數量算比較多的。」
高小輝說,這些遺產點段,都是百裡挑一,挑出來一定有它的特定意義。有些是科學方面的,有些是軍事方面的,有些是航運方面的,文本裡要把這些都講清楚。
作為運河杭州段城內運河上唯一的一個城門古蹟(其他城門皆毀,靠西湖的錢塘門,也只存遺址),鳳山水城門在運河歷史中有其特殊性和唯一性,而它風貌的原真性、延續性、完整性,因此被列入大運河申遺點——鳳山水城門下近二十米的河道保留元明時原狀,十分可貴,是研究杭州城池變遷的重要坐標。
數十年前的鳳山門附近,許多人家傍河而居。
1908年,花上一筆小錢
你就能在這裡坐上「籃筐電梯」
鳳山水城門建於1359年,歷經600年風雨,它像慈祥的長者,默默注視前後五個朝代的更替、城裡城外的百姓變遷。門洞由兩個不同跨徑的石拱券並聯而成。像塵封歷史中一扇窗,向世人透出那一段明媚時光。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鳳山水門旁都是做小生意的人,有賣布的、賣草鞋的……在老人的記憶裡,那時一碗餛飩只要5分錢,大家都住在河邊一間間草屋裡。
張阿姨從18歲起就在杭州捲菸廠工作,一直守望著水門:「從我工作起到上世紀80年代,這裡就只是一堆破石頭,根本看不出城牆的樣子,磚頭散在地上,也沒有人去拿。也只有不聽話的孩子喜歡爬到水門上去採白果兒……平時根本沒人會去注意它。」
再往前50年左右,1908年,美國傳教士費佩德籌建育英書院新校舍,他每天的時間表是這樣的:
早上5:30起床,從家裡騎自行車到城站,再從那兒坐火車到閘口,然後沿著錢塘江,騎半小時的自行車,到六和塔邊上的育英書院新校區。
但那時新校區已在杭州城外。每天日落之時,城門就要被關上,直到第二天早晨才會重新開啟。你若遊西湖忘了時間,回來時城門關閉,那就只好在城外農舍借宿一夜。
正因如此,鳳山水城門讓費佩德印象深刻。
「鳳山門是一個雙重大門,旁邊還有一個水門,有大量運紙的船從那兒通過。」城門一側有雉堞(讀音是zhìdié,城牆頂端牙齒狀的部分,也叫垛牆)的城牆頂上,有一個轆轤上懸掛著一個籃筐。
「通過這個籃筐,人們花大約一個便士的價錢,就可以把自己吊進城去。這個轆轤沒有滑輪,有時搖轆轤的人酒喝多了,往往吊到一半就搖不動了。」
關於鳳山門的這段有趣記載,出自費佩德的女兒珍妮特,她出生在杭州皮市巷,在西湖邊長大。
正陽門外跑馬兒
說的就是這道城門
元朝,是鳳山門誕生的朝代。
鳳山門(南宋還沒有這個城門和這個名字)一帶,因臨近南宋皇城,原本繁華熱鬧,它的旁邊有六部橋,是南宋朝廷三省六部諸官署所在地,為南宋時的政治中心。西側萬松嶺一帶,連接西湖,成為遊人騎馬踏青之處,因此杭州人有「正陽(即鳳山門)門外跑馬兒」的民謠。
南宋臨安城有水門五座,分別為東南面的南(入)水門和北(出)水門;東面的保安水門;北面的天宗水門和餘杭水門。宋亡後,皇城廢棄,皇宮先改為佛寺,後遭火焚。
到了元末,1359年,張士誠割據兩浙,以杭州為據點,將原皇城所在的鳳凰山麓劃在了城外,包括南宋時更靠近錢塘江的城門嘉會門在內,共廢掉四座旱城門,並建設了杭州城的新南門,明初更名鳳山門——從此奠定了明清杭州城的基本格局。
「作為割據一方的軍閥,張士誠財力和軍事能力都比較有限,當然不能跟經濟繁榮的南宋朝廷相比,這也許是他縮小杭州城池的原因之一,」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郎旭峰說,「那個時候,杭州城比南宋時大約縮小了七分之一。」
鳳山門既是龍山河的北端端點,也是江南運河通往錢塘江的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