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一院急診科,一過道內擺滿了摺疊床
近日,北京青年報記者走訪發現,京城部分大醫院的急診科存在病床緊張、患者無奈租買摺疊床的情況。對此,醫院相關負責人表示,急診科病人數量多,而床位有限,正採取措施解決。
現場
急診科床位緊張
病人過道鋪上摺疊床
近日,有市民反映,在送姥爺到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以下簡稱「北醫一院」)急診科就診時,因為醫院床位不夠,只能讓姥爺暫時睡在摺疊床上。這位市民介紹說,姥爺是癌症晚期,來醫院時才發現沒有床位了,於是託鄰居從家裡帶床過來,「85歲的老人消化道出血,在摺疊床上無法翻身,痛苦不堪」。
9月11日下午,北青報記者來到北醫一院門診樓的急診科,在現場看到,留觀室的床位已經全部住滿,而停放在輸液室內和過道上的10餘張病床也無一空閒。在急診科的過道上,北青報記者看到多張摺疊床靠牆放置,不少病人躺在這些床上,輸液在過道裡進行。北青報記者粗略統計,停放在輸液室內部和外面過道上的摺疊床有12張之多。
北青報記者發現,由於擺放了不少摺疊床,使得原本不寬的過道變得有些狹窄,醫護人員給躺摺疊床的患者輸液時,其他人則需要側身才能從旁邊通過。
北青報記者詢問一名急診科護士是否還有空餘的床位,對方表示現在床位緊張,「因為老是有人使用,前一個走後一個馬上接上了」。北青報記者隨後找到一名護工,對方稱目前醫院的床位都租出去了,建議北青報記者到外面去租或買。
北青報記者隨後走訪了北京醫院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以下簡稱「友誼醫院」),發現在這兩家醫院的急診科內,也都存在床位緊張、病人臨時租床買床的情況。北青報記者統計發現,這兩家醫院急診科內的走廊上均擺有4到5張患者自己後加的摺疊床。
急診科留觀室內,病床已經滿員
生意
醫院附近商家
做上「摺疊床」生意
在北醫一院急診室內,北青報記者注意到,至少有4位手提摺疊床的病人家屬從北青報記者面前經過,這些床均為同一款式,與行軍床類似,用金屬架綁著帆布做成,布面上有軍綠色花紋,床兩頭沒有護欄。
北青報記者向一些患者家屬詢問從哪裡可以買到這種摺疊床,多數人稱「外面報亭就有賣的」。
北青報記者走出北醫一院門診樓大門,在門口右手邊看到眾人口中做摺疊床生意的「報刊亭」。在報刊亭打開的窗口旁邊,立著四五個套有塑料包裝袋的行軍床。
報刊亭的老闆介紹說,自己家的床分兩種,床面的材質不同,售價也不同,分別為80元一張和130元一張。此外,這裡還提供租床服務,「30塊錢租1天,押金150元,每天的租金從押金裡扣」。這名老闆介紹:「你要是只住兩三天,就租一個,你要住得時間長,就買一個。」
北青報記者詢問每天生意如何,老闆稱:「生意不錯,好的時候一天能賣出五六張摺疊床。」
對於床鋪的質量,老闆表示:「沒問題,你要是住兩三天,什麼事都沒有。」
此外,北青報記者調查發現,北醫一院門診樓外的一家「平價商店」也提供類似的租床和賣床業務。
在北京醫院急診部三樓,北青報記者發現,這裡過道停放的床多數較行軍床質量要好,床體較高、較寬,兩側有護欄,且床上鋪有墊子。
多名患者家屬稱,這種床帶上被褥和枕頭,租金是60元每天。家屬說,這種床只可以租用,不能購買。
北青報記者在北京醫院內並未找到這名租床者,有患者告訴北青報記者,醫院的地下一樓也可以租到床。北青報記者按照指示在地下一樓找到一間掛有「惠佳豐陪護中心」牌子的房間。北青報記者撥通門上留下的電話,對方稱,可以提供租床服務,但不對外出售,床的類型是類似於行軍床的摺疊床,「10塊錢一晚上,押金200元」。
在友誼醫院急診科內,北青報記者發現,在過道上擺放的床鋪以行軍床為主。多位家屬稱,床是從醫院外面的「醫療器械店」買的。
在急診樓附近,北青報記者發現一家名為「北京友誼醫院仁博大藥房」的店內有摺疊床出售,床的款式同樣為行軍床。店主稱,這種床130元一張。北青報記者隨後發現,與這家店相隔不遠的一家名為「康復之家醫療器械」的店鋪也有行軍床售賣,價格為80元一張。這家店的店員稱:「床是我們自己家生產的,承重為200斤。」
北醫一院急診樓外,報刊亭老闆也做摺疊床生意,兩種類型的床分別標價80元和130元
病人
連續輸液三天
買摺疊床用完再賣
11日下午,北青報記者在北醫一院急診科輸液室外的一角看到楊女士,她正坐在一個塑料板凳上陪護病人,身邊的摺疊床上躺著她的侄女。和過道裡的大多數摺疊床一樣,這張床也是臨時支起的,床面有軍綠色花紋,還沒有鋪上床褥和床單。前一天凌晨4點鐘左右,楊女士陪侄女來到急診科。侄女患的是膽結石,需要輸液。最開始,輸液是坐在急診科專用的座椅上進行的,到了中午12點左右,正好有一個患者要從急診轉走,就把用過的摺疊床轉手賣給了楊女士。「找的老鄉介紹,只收我30塊錢。」楊女士告訴北青報記者。
楊女士說,即便可以躺下了,侄女依然感覺「不太舒服」。11日晚上輸完液,她們可以先回家住,但「明天還要再來檢查,總共得輸3天的液。」楊女士說。
從上一位患者處買摺疊床的不止楊女士一個,另一名患者家屬告訴北青報記者,自己也是從剛剛搬走的患者那裡買的摺疊床,「60元買下來的」。北青報記者發現,這名患者和楊女士侄女使用的摺疊床與報刊亭所賣相同,經過二次轉手,價格相比報亭賣出的80元原價有所降低。
此外,還有一些在急診科停留時間較長的患者,選擇了自帶床鋪。王奶奶的老伴今年80多歲了,因為腦梗來到北醫一院,連續數日一直待在急診科的樓道裡。不過王奶奶一家準備周全,床是兒子提前在網上買好搬來醫院的,「花了100多塊錢吧」,床兩頭有護欄,床上的褥子和床單也都是自己帶的。家屬們坐在床邊聊天,輪換著吃飯、休息,一家幾口人的生活圍繞著這張小摺疊床進行著,「沒辦法,這裡實在沒地兒,我們只能這樣。」王奶奶說。
多名患者家屬告訴北青報記者,如果住得時間長,「還是自帶或買一個床比較合算」。
調查
醫院急診冷熱不同
附近居民區集中醫院最緊張
北青報記者在北醫一院官網上查到,北醫一院急診科每天接納大約300人次就診者,擁有病床數63張,其中搶救床位3張,重症監護床位18張,留觀病床數42張,臨時輸液椅40個。
一名北醫一院急診科辦公室的負責人告訴北青報記者,床位的數量是按照醫院標準來配備的,「提供不了太多」,而每天來急診的患者數量大,導致床位緊張。
友誼醫院急診科的一名工作人員也告訴北青報記者,科裡留觀室有30個床位,而每天要接收300多位病人,想要床位「只能排隊等待」。
一名大醫院急診科的醫生向北青報記者介紹,急診科內床位緊張的現象在京城部分知名醫院確實存在。
「現在老年病人越來越多。一些醫院接收腫瘤病人或者老年器官衰竭病人的科室爆滿,有些住不上院的病人積壓在急診」。此外,北醫一院、北京醫院、友誼醫院等醫院由於「附近居民集中,且很多人把定點醫保選在這裡」,使得這些地方常常人滿為患。
這名醫生介紹,急診科內因為住不上院而「壓床」的病人不在少數,「一些適合接受臥位治療的病人也需要床位」。而醫院的醫療資源有限,「各醫院急診科床位的數量不同」,一些醫院便出現床位供應不上的情況。
北青報記者走訪發現,位於海澱區航天橋附近的304醫院和空軍總醫院並沒有出現「樓道擺放摺疊床」的情況。對此,這名醫生解釋說:「航天橋附近的醫院分布較為密集,使得各醫院之間可以相互分散患者。」
措施
醫院已增加床位
床位滿時將與120協商轉院
北青報記者就急診科內患者自買、自租床鋪的問題,致電北醫一院急診科辦公室,對方表示,這種情況存在多年,「我們已經增加過床位了,但還是不夠」。
該負責人稱,醫院對此也採取了一定措施,「我們也在跟120、999協商,如果床鋪滿了,就讓他們不要再送來了。我們也會針對病情給一些患者優先安排床鋪。」該負責人還表示,會把床位緊張的問題向上反映。
友誼醫院急診科一名工作人員告訴北青報記者:「對於一部分病人,我們會儘量把他們轉到社區或者二級醫院。」
文/見習記者 張帆 張香梅
攝影/本報記者 郝羿 線索提供/朱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