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部分大醫院急診科床位緊張 患者無奈租買摺疊床

2021-01-09 閩南網

­  北醫一院急診科,一過道內擺滿了摺疊床

­  近日,北京青年報記者走訪發現,京城部分大醫院的急診科存在病床緊張、患者無奈租買摺疊床的情況。對此,醫院相關負責人表示,急診科病人數量多,而床位有限,正採取措施解決。

­  現場

­  急診科床位緊張

­  病人過道鋪上摺疊床

­  近日,有市民反映,在送姥爺到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以下簡稱「北醫一院」)急診科就診時,因為醫院床位不夠,只能讓姥爺暫時睡在摺疊床上。這位市民介紹說,姥爺是癌症晚期,來醫院時才發現沒有床位了,於是託鄰居從家裡帶床過來,「85歲的老人消化道出血,在摺疊床上無法翻身,痛苦不堪」。

­  9月11日下午,北青報記者來到北醫一院門診樓的急診科,在現場看到,留觀室的床位已經全部住滿,而停放在輸液室內和過道上的10餘張病床也無一空閒。在急診科的過道上,北青報記者看到多張摺疊床靠牆放置,不少病人躺在這些床上,輸液在過道裡進行。北青報記者粗略統計,停放在輸液室內部和外面過道上的摺疊床有12張之多。

­  北青報記者發現,由於擺放了不少摺疊床,使得原本不寬的過道變得有些狹窄,醫護人員給躺摺疊床的患者輸液時,其他人則需要側身才能從旁邊通過。

­  北青報記者詢問一名急診科護士是否還有空餘的床位,對方表示現在床位緊張,「因為老是有人使用,前一個走後一個馬上接上了」。北青報記者隨後找到一名護工,對方稱目前醫院的床位都租出去了,建議北青報記者到外面去租或買。

­  北青報記者隨後走訪了北京醫院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以下簡稱「友誼醫院」),發現在這兩家醫院的急診科內,也都存在床位緊張、病人臨時租床買床的情況。北青報記者統計發現,這兩家醫院急診科內的走廊上均擺有4到5張患者自己後加的摺疊床。

­  急診科留觀室內,病床已經滿員

­  生意

­  醫院附近商家

­  做上「摺疊床」生意

­  在北醫一院急診室內,北青報記者注意到,至少有4位手提摺疊床的病人家屬從北青報記者面前經過,這些床均為同一款式,與行軍床類似,用金屬架綁著帆布做成,布面上有軍綠色花紋,床兩頭沒有護欄。

­  北青報記者向一些患者家屬詢問從哪裡可以買到這種摺疊床,多數人稱「外面報亭就有賣的」。

­  北青報記者走出北醫一院門診樓大門,在門口右手邊看到眾人口中做摺疊床生意的「報刊亭」。在報刊亭打開的窗口旁邊,立著四五個套有塑料包裝袋的行軍床。

­  報刊亭的老闆介紹說,自己家的床分兩種,床面的材質不同,售價也不同,分別為80元一張和130元一張。此外,這裡還提供租床服務,「30塊錢租1天,押金150元,每天的租金從押金裡扣」。這名老闆介紹:「你要是只住兩三天,就租一個,你要住得時間長,就買一個。」

­  北青報記者詢問每天生意如何,老闆稱:「生意不錯,好的時候一天能賣出五六張摺疊床。」

­  對於床鋪的質量,老闆表示:「沒問題,你要是住兩三天,什麼事都沒有。」

­  此外,北青報記者調查發現,北醫一院門診樓外的一家「平價商店」也提供類似的租床和賣床業務。

­  在北京醫院急診部三樓,北青報記者發現,這裡過道停放的床多數較行軍床質量要好,床體較高、較寬,兩側有護欄,且床上鋪有墊子。

­  多名患者家屬稱,這種床帶上被褥和枕頭,租金是60元每天。家屬說,這種床只可以租用,不能購買。

­  北青報記者在北京醫院內並未找到這名租床者,有患者告訴北青報記者,醫院的地下一樓也可以租到床。北青報記者按照指示在地下一樓找到一間掛有「惠佳豐陪護中心」牌子的房間。北青報記者撥通門上留下的電話,對方稱,可以提供租床服務,但不對外出售,床的類型是類似於行軍床的摺疊床,「10塊錢一晚上,押金200元」。

­  在友誼醫院急診科內,北青報記者發現,在過道上擺放的床鋪以行軍床為主。多位家屬稱,床是從醫院外面的「醫療器械店」買的。

­  在急診樓附近,北青報記者發現一家名為「北京友誼醫院仁博大藥房」的店內有摺疊床出售,床的款式同樣為行軍床。店主稱,這種床130元一張。北青報記者隨後發現,與這家店相隔不遠的一家名為「康復之家醫療器械」的店鋪也有行軍床售賣,價格為80元一張。這家店的店員稱:「床是我們自己家生產的,承重為200斤。」

­  北醫一院急診樓外,報刊亭老闆也做摺疊床生意,兩種類型的床分別標價80元和130元

­  病人

­  連續輸液三天

­  買摺疊床用完再賣

­  11日下午,北青報記者在北醫一院急診科輸液室外的一角看到楊女士,她正坐在一個塑料板凳上陪護病人,身邊的摺疊床上躺著她的侄女。和過道裡的大多數摺疊床一樣,這張床也是臨時支起的,床面有軍綠色花紋,還沒有鋪上床褥和床單。前一天凌晨4點鐘左右,楊女士陪侄女來到急診科。侄女患的是膽結石,需要輸液。最開始,輸液是坐在急診科專用的座椅上進行的,到了中午12點左右,正好有一個患者要從急診轉走,就把用過的摺疊床轉手賣給了楊女士。「找的老鄉介紹,只收我30塊錢。」楊女士告訴北青報記者。

­  楊女士說,即便可以躺下了,侄女依然感覺「不太舒服」。11日晚上輸完液,她們可以先回家住,但「明天還要再來檢查,總共得輸3天的液。」楊女士說。

­  從上一位患者處買摺疊床的不止楊女士一個,另一名患者家屬告訴北青報記者,自己也是從剛剛搬走的患者那裡買的摺疊床,「60元買下來的」。北青報記者發現,這名患者和楊女士侄女使用的摺疊床與報刊亭所賣相同,經過二次轉手,價格相比報亭賣出的80元原價有所降低。

­  此外,還有一些在急診科停留時間較長的患者,選擇了自帶床鋪。王奶奶的老伴今年80多歲了,因為腦梗來到北醫一院,連續數日一直待在急診科的樓道裡。不過王奶奶一家準備周全,床是兒子提前在網上買好搬來醫院的,「花了100多塊錢吧」,床兩頭有護欄,床上的褥子和床單也都是自己帶的。家屬們坐在床邊聊天,輪換著吃飯、休息,一家幾口人的生活圍繞著這張小摺疊床進行著,「沒辦法,這裡實在沒地兒,我們只能這樣。」王奶奶說。

­  多名患者家屬告訴北青報記者,如果住得時間長,「還是自帶或買一個床比較合算」。

­  調查

­  醫院急診冷熱不同

­  附近居民區集中醫院最緊張

­  北青報記者在北醫一院官網上查到,北醫一院急診科每天接納大約300人次就診者,擁有病床數63張,其中搶救床位3張,重症監護床位18張,留觀病床數42張,臨時輸液椅40個。

­  一名北醫一院急診科辦公室的負責人告訴北青報記者,床位的數量是按照醫院標準來配備的,「提供不了太多」,而每天來急診的患者數量大,導致床位緊張。

­  友誼醫院急診科的一名工作人員也告訴北青報記者,科裡留觀室有30個床位,而每天要接收300多位病人,想要床位「只能排隊等待」。

­  一名大醫院急診科的醫生向北青報記者介紹,急診科內床位緊張的現象在京城部分知名醫院確實存在。

­  「現在老年病人越來越多。一些醫院接收腫瘤病人或者老年器官衰竭病人的科室爆滿,有些住不上院的病人積壓在急診」。此外,北醫一院、北京醫院、友誼醫院等醫院由於「附近居民集中,且很多人把定點醫保選在這裡」,使得這些地方常常人滿為患。

­  這名醫生介紹,急診科內因為住不上院而「壓床」的病人不在少數,「一些適合接受臥位治療的病人也需要床位」。而醫院的醫療資源有限,「各醫院急診科床位的數量不同」,一些醫院便出現床位供應不上的情況。

­  北青報記者走訪發現,位於海澱區航天橋附近的304醫院和空軍總醫院並沒有出現「樓道擺放摺疊床」的情況。對此,這名醫生解釋說:「航天橋附近的醫院分布較為密集,使得各醫院之間可以相互分散患者。」

­  措施

­  醫院已增加床位

­  床位滿時將與120協商轉院

­  北青報記者就急診科內患者自買、自租床鋪的問題,致電北醫一院急診科辦公室,對方表示,這種情況存在多年,「我們已經增加過床位了,但還是不夠」。

­  該負責人稱,醫院對此也採取了一定措施,「我們也在跟120、999協商,如果床鋪滿了,就讓他們不要再送來了。我們也會針對病情給一些患者優先安排床鋪。」該負責人還表示,會把床位緊張的問題向上反映。

­  友誼醫院急診科一名工作人員告訴北青報記者:「對於一部分病人,我們會儘量把他們轉到社區或者二級醫院。」

­  文/見習記者 張帆 張香梅

­  攝影/本報記者 郝羿 線索提供/朱女士

相關焦點

  • 「永遠為患者多準備一張床」,記者走進北京協和醫院急診科
    健康時報記者 石夢竹2021年元旦,早上七點的北京,天還沒有透亮,在北京協和醫院急診室門口,一輛120打著燈從遠處馳來,停穩,病人躺在擔架床上被迅速從急救車裡抬了下來,幾位醫護人員一陣小跑,剛將擔架床推進急診搶救室,等候的醫護人員們立刻圍上去觀察體徵、建靜脈通路、監測指標、導尿、完善各項檢查……分工明確,緊張有序,微黃的燈光打在忙碌的醫護人員身上
  • 「永遠為患者多準備一張床」,2021年元旦記者在北京協和醫院急診科
    (健康時報記者 石夢竹)2021年元旦,早上七點的北京,天還沒有透亮,在北京協和醫院急診室門口,一輛120打著燈從遠處馳來,停穩,病人躺在擔架床上被迅速從急救車裡抬了下來,幾位醫護人員一陣小跑,剛將擔架床推進急診搶救室,等候的醫護人員們立刻圍上去觀察體徵、建靜脈通路、監測指標、導尿、完善各項檢查……
  • 北京婦產醫院將增70張產科床位
    昨日(29日)從北京婦產醫院獲悉,為進一步滿足產科患者的需求,北京婦產醫院將增開「南院區」,婦科全體搬遷至南院區,原有的婦科床位將用於擴大產科病床,預計將新增產科病床70張,12月初開始試運行。
  • 北京婦產醫院新增70張床位應對生育高峰
    今年1至10月份,北京婦產醫院產科每月門、急診量為2萬多人次,比去年每月增加17 %左右;每月有1200多名嬰兒在北京婦產醫院出生,比去年每月增加兩成左右。為進一步滿足產科患者的需求,北京婦產醫院將增開「南院區」,婦科全體搬遷至南院區,原有的婦科床位將用於擴大產科病床,預計將新增產科病床70張,12月初開始試運行,12月20日正式投入使用。
  • 北京醫院急診科醫生李昱:將患者從死亡線上拽回來
    一位年輕人在同一晚失去父親和爺爺;一位陷入昏迷的老人,妻子每天握著手跟他說話;一位心臟驟停的男性患者被搶救過來……  這些,都是發生在北京醫院急診科的故事。在這個被稱為「距離死亡最近的地方」,無論風雨、節假日,總是24小時運轉。  28歲的李昱已經從事三年一線急診工作。雖然緊張忙碌,但他說,從不後悔選擇急診科。
  • 你去的是三甲醫院,住的卻是最糟心的病房
    2016年9月16日,北京,某醫院病床緊張,患者無奈租買摺疊床。此外還很常見的一個情況就是,各種病症的患者都有可能被安排進一間病房,有人可能只摔斷了小腿,有人則可能已瀕臨死亡。公立醫院常常會根據患者的性質安排住院,比如浙江省某醫院將病患分為三類,A類:危重和疑難疾病;B類:專科特色疾病;C類:普通疾病,當出現空的床位時,就要首先安排A類患者入住。而各個科室因為床位數不同,利用率有高有低,所以也會有患者住到其它科室的情況。
  • 北京醫院急診擁擠等級百度APP怎麼查詢?
    北京市每日匯總全市134家醫院的急診科就診人次、搶救室和留觀床位使用率,確定醫院急診科的擁擠等級。將有限的急診資源留給最需要的急症患者。  北京醫院急診擁擠等級百度APP怎麼查詢?  1、進入百度APP搜索頁面,輸入你要查詢的醫院名稱
  • 北京婦產醫院將在通州建新院 設床位1000張
    新京報快訊 (記者 戴軒) 北京婦產醫院通州院區正在選址中,開診後將打造區域醫療中心,計劃設立1000張床位。強專科、精綜合6月6日上午,北京婦產醫院召開了中國婦幼學術高峰論壇暨慶祝建院60周年活動。記者從活動中了解到,該院將在通州建立分院,目前正在進行選址。
  • 北京婦產醫院急診室擴容三成 新增1張搶救床12張觀察床
    12月1日,北京婦產醫院新急診室投入使用。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新急診室面積較以前擴大30%,增加12張觀察床,搶救床也由原來的一張增加為兩張,且配備了全新的監護設備。昨日24小時內,急診接診患者就達到了163位。今年,隨著「全面兩孩」政策的實施,加之「猴年」生育累積釋放,北京婦產醫院迎來了新一輪生育高峰。
  • 深圳一醫院女患者掀上衣做檢查 發現攝像頭正對床
    2月16日,港大深圳醫院回應稱,出於診療需要,急診科自行安裝該監控設備,未向醫院備案,目前科室已整改完畢,院方暫未發現視頻資源外流情況,就此事給患者造成的不安深表歉意。,在急診科2號分流站做心電圖檢查時,赫小姐突然發現在牆面空調下方有一個閃爍藍燈的監控探頭正對著她的床位拍攝。
  • 急診科醫生:醫院工作5年,春節只回家過一次
    當其他上班族在趕去上班時,長沙市中醫醫院(長沙市第八醫院)急診科的醫護人員早已開始了一天的忙碌,他們在步履匆匆在人流中,快速地穿梭…… 1月21日,長沙市中醫醫院(長沙市第八醫院)。像往常一樣,急診科醫生郭維軍的一天正在快節奏開啟。 一上午,他搶救了近10名危重病人,神色略顯疲憊。
  • 急診科主任60多天連軸轉 仔細盤問排查新冠患者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4月1日,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世紀壇醫院急診科主任王真鼻子動了個手術,這也是兩個多月以來,她第一天沒有在醫院工作。手術後,她人沒在醫院,但手機仍然響個不停,她頂著腫得高高的鼻子,帶著濃重的鼻音在電話裡「指揮」著急診科的各項工作。
  • 部分城市對居民區內短租住房提出規範性要求——短租房迎來嚴監管
    原標題:部分城市對居民區內短租住房提出規範性要求—— 短租房迎來嚴監管為規範短租房領域入住登記、消防安全、房源資質等方面問題,北京市住建委等部門日前聯合起草了《關於規範管理短租住房的通知(徵求意見稿)》,在經營條件、經營方式、監管部門義務等多個方面對短租住房市場提出具體要求。
  • 雙橋經開區人民醫院:CRRT治療高齡蜂蟄傷患者,填補危急重患者救治...
    11月2日,上遊新聞從大足區衛健委了解到,雙橋經開區人民醫院近日接收當地一位蜂蟄傷伴多器官損害的病人,該院精心組織醫務人員會診,通過EICU(急診監護室)成功為患者進行CRRT(床旁血濾)治療,使病人轉危為安。
  • 急診科成功救治大批重症燒傷患者
    1月8日上午8:30,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急診科接到通知,6名重症燒傷患者半個小時後要轉入醫院進行救治,時間緊,任務重,需要急診科立即做好搶救準備。本次燒傷傷員人數較多、病情重,十分考驗急診科群體災害事件應急反應能力。
  • 北京地壇醫院感染病急診科主任王凌航:幫危重症患者與死神抗爭
    1月本就是北京流感高發季,地壇醫院感染病急診科一天接診百餘位流感患者是常態。「當時對新冠肺炎症狀、患者預後、無症狀感染者傳染性等情況掌握不完全,科裡有些年輕醫護人員沒參加過重大疫情防控,有點緊張」。王凌航感受到這種情緒,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武漢倉促應戰,我們不能毫無準備」。
  • 北京同仁醫院31名醫護人員馳援小湯山定點醫院全力抗疫
    為做好境外輸入人員疫情防控工作,盡力保證市民正常工作生活秩序,北京市疫情防控領導小組決定,3月16日起,啟用小湯山醫院,主要用於境外來(返)京人員中需篩查人員、疑似病例及輕型、普通型確診患者治療。北京同仁醫院分三批選派31名醫務人員支援小湯山定點醫院,其中護理人員26人、醫技人員4人、管理人員1人,涵蓋眼科、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心血管中心、普外科、骨科、重症醫學科、內分泌科、消化內科、神經內科、呼吸內科、急診科、幹部醫療科、麻醉科、檢驗科、放射科、宣傳中心等臨床醫技和管理科室,全力支持北京市疫情防控工作。
  • 醫院旁小旅館成「住院部」 患者:多活一天是一天
    華商報記者 佘櫻 攝   在目前很多大醫院「一床難求」的情況下,很多需要化療、放療的病人,一些已經出院但仍須定期複查的外地患者,以及大量需要長時間陪護住院家人的親屬,都不得不為了便利省錢選擇了醫院周邊的「小旅館」、「小公寓」,然而,這些小旅館、小公寓的衛生及安全狀況又如何呢?華商報記者日前對我省幾家大醫院周邊進行了暗訪,發現情況不容樂觀。
  • 寵物醫院春節打烊,她牽著狗來到了醫院急診科……
    2月18日,據@白衣山貓 微博爆料:昨晚,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急診科,一女子牽著一條黑狗前來就診,要求急診科醫生給她的狗看病,理由是寵物醫院在春節期間關門了。而且獸醫掛號費一百元,到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急診科掛號只要五元。
  • 北京部分醫院明年元旦門急診不放假 核酸檢測照常
    北京接連出現新冠肺炎的散發病例,北京市已嚴格控制聚集性活動,取消各類廟會、大型群眾文化活動、大型演出、遊園會、聯歡會等節日文化活動,各大公園、商圈等也開始限流,倡導市民就地過節。元旦期間,北京各大醫院是否正常開診?需要出行的朋友能在哪裡做核酸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