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醫院急診科醫生李昱:將患者從死亡線上拽回來

2021-01-17 新華網客戶端

  4月25日晚,北京醫院,急診科醫生李昱檢查搶救後病人的病情。本版圖片/新京報記者 楊得超 李戈戈 攝

  4月25日晚,急診科醫生李昱仍在工作。

  一位年輕人在同一晚失去父親和爺爺;一位陷入昏迷的老人,妻子每天握著手跟他說話;一位心臟驟停的男性患者被搶救過來……

  這些,都是發生在北京醫院急診科的故事。在這個被稱為「距離死亡最近的地方」,無論風雨、節假日,總是24小時運轉。

  28歲的李昱已經從事三年一線急診工作。雖然緊張忙碌,但他說,從不後悔選擇急診科。

  他至今仍記得第一次參與急救的情形:病人在搶救過程中心臟驟停,渾身抽搐。但憑著專業,他親手將對方從死亡線上拽回來。看著心跳檢測器上,一個平線慢慢變成規律的波動,「那種感覺只能自己體會,這份職業是光榮的。」

  工作在距離死亡最近的地方

  北京醫院的急診樓裡,一樓是搶救室,二樓是醫生的辦公室。從緊急出口的側梯跑著上下樓,是科室醫生們的常態。

  當夜幕降臨,家屬不再允許進入搶救室探望。暫時沒有需要搶救的患者就診,搶救室裡燈光昏暗,安靜得只剩下「嘀嘀」響的機器,以及氧氣罐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

  「相較於心腦血管高發的冬季,眼下是難得的『淡季』。」五一節前夕,急診科醫生李昱回憶,忙的時候,一晚上連續會有五六名突發心梗患者來就診。胸部按壓連著人工呼吸算是一個循環,2分鐘內5個循環做下來,就需要換人接著完成。「真的是很累,在冬天都滿身是汗。」

  他介紹,夜間輪值從下午5點半,直到第二天早上8點。來急診搶救的病人,通常是在家中身體扛不住,或者是突發心衰,到了晚上病情加重。無論哪種,情況都是非常危急,容不得絲毫馬虎。

  記得最近一次值夜班,凌晨三點,一名70多歲的男性患者急性心律失常,心臟驟停。「來的時候就是需要搶救的狀態,病得實在太重。」李昱說,當時把能用的治療措施都用上了,只心臟除顫就做了5次。

  好在當晚病人被搶救過來,並送去留觀室住院觀察。「等再上班時,我還去看了下他的各項指標,畢竟是曾搶救的病人。」他回憶,很遺憾的是,搶救後隔了一兩天,這位病人還是去世了。

  在學習和工作中,李昱非常注重「寫病歷」。

  與平時人們印象中字跡潦草、形似「天書」的病歷不同,他解釋道,不僅包括病人的主訴,寫明身體哪裡不舒服,還有其主治醫生的治療方案,如果有調整,也要實時記錄下來。形成文檔後,交由主治醫生確認、修改。

  「病歷不僅能體現醫生的診療思路以及操作是否規範,也便於記錄病人前期病情及治療情況,精細化管理。」他說,雖然細碎,但關係患者的診治情況,十分必要。

  「二十分鐘,生命從死到生」

  除了在醫院工作,李昱還是一名在讀急診科研三學生。除了日常工作,晚上和周末還要回學校上課。

  可能與父母都在醫院工作、從小耳濡目染有關,他覺得做醫生「蠻好」。再加上七歲那年,不知什麼原因,肚子疼得要命,父親背著他去醫院,「吃了點藥,很快就好了,當時就覺得很神奇。」

  事實上,在老家山東讀完大學醫學本科五年後,李昱也曾糾結過。當時不少同學或是在鄉鎮衛生所工作,或者轉做生意、賣保險。於他來說,如果立刻就業,可能與當醫生的理想無緣;如果繼續讀書,可能將花費更多時間、金錢及精力。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個關於急診科的紀錄片。」李昱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其中一個小夥子心臟驟停,最後通過醫護人員的搶救,活了過來。

  二十分鐘,一個生命從死到生,「當時心裡有一股滿足感,就決定繼續讀研,學急診。」他說,知道這個工作壓力大,又很累,但當把病人從生死線上成功拉回來,是件很令人激動的事情。

  讀研二時,李昱已經來到北京醫院參加臨床工作,也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參與急救。

  那年冬天,一名30多歲女性走在路上突然昏倒。送到醫院後,初步診斷是心肌梗死。「雖然有風險,但這種病情之前協助處理過很多,沒有特別緊張。但就在把她從120挪到急診的病床時,病人突然抽搐,沒有心跳。」

  胸部按壓、輔助通氣……李昱說,意外突然發生,當時自己很多反應,都是基於平時的救援訓練,下意識去完成。之前是通過模擬人練習,動作是否規範都會有指示燈提醒。現在遇到真實情況,「只能憑感覺,通常是往下按五到六釐米。」

  幸運的是,5個循環做下來,病人心跳恢復。「她老公還在外面辦手續,病人也還是昏迷,不知道發生了什麼。那一刻,那種高興的感覺只有我們知道。」他說,當時出了一身汗,累歸累,但那種親手把病人從死亡線上拽回來的感覺,「是自己體會的,別人告訴不了你。」

  「對於死亡 接受起來沒那麼容易」

  然而,並不是每次搶救都這麼「幸運」。

  李昱至今都忘不了那一晚,一對父子同時被送來急診搶救。父親80多歲,因腫瘤晚期,之前已經在北京醫院住了幾天院。他身體枯瘦,意識已經不清,「呼吸聲就像嘆氣一樣,若有若無。」他的兒子50多歲,那天心臟病突發,也在醫院。

  回憶起當晚的情形,李昱說,自己正在三樓搶救病重的老人,已按程序通知其家屬,交代病情。結果老人的孫子辦完手續後,拉住他的手說,「大夫,我求求你,今天晚上無論如何,(能)多救一會兒就多救一會兒,我爸爸還在一樓搶救呢。」

  事實上,即使老人的孫子不這麼說,醫生也會盡力去搶救。「但有些事兒不是我們醫生做多少努力,就能把一個腫瘤末期的患者救活的。」李昱表示,很遺憾的是,這對父子都沒有搶救過來,去世了。

  之所以至今對這件事情印象深刻,主要是同情老人的孫子,當晚同時失去兩位親人。「人接受死亡的過程本就沒那麼簡單,更何況一下子是兩個,這個孩子要承受的太多了,我也非常痛心。」

  他感慨道,醫生也不是神仙,能做的就是延緩一個人的生命,出發點是不讓其受到痛苦。現在每天在急診室裡,看得多了,也會慢慢接受生老病死。但對於突發事件導致人死亡的,情感上還是有些接受不了。「一個生命,就這樣被外力突然終止,總是很可惜」。

  有時下午五六點叫的外賣,給病人開藥,再接個急診,李昱可能會忙到晚上十二點才能吃上。家人包括女友也會有些不理解,覺得太辛苦,希望換個科室,要不就「別幹了」,但都被拒絕了。他說,急診室工作的確很累,但自己還年輕,還有一腔熱血,為什麼不去做呢?

  熬夜,再加上高強度工作,科室工齡較長的同事,或多或少會失眠,有時需要靠安眠藥入睡。李昱說,自己目前還沒有出現失眠情況,他最大的變化是胖了,從130斤漲到160斤。「沒辦法,過勞肥。但夜班真的要吃飽飯,不然扛不住。」

  看到自己的同學,有的朝九晚五,節假日可以出去旅遊,或者可以陪著家人,羨慕歸羨慕,「但是我也有搶救病人的那種感覺,是別人體會不到的,這份職業還是挺光榮的。」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潘佳錕

相關焦點

  • 把更多的患者從死亡線上拽回來
    ——記泰州市中醫院醫務處處長、市第二批援鄂醫療隊隊長李書清「李伯伯,我是樂樂,我已經正常上課了,現在我不僅自己掌握了防控知識,還成為班上的抗疫宣傳員了!」「李主任,我這兩天感覺好多了,麻煩您幫我再開副方子鞏固一下!」「李醫生,謝謝你,記得我們的約定,有空一定要到武漢來看我啊!
  • 錦旗故事 | 謝謝你們將我從死亡線上拉回
    水母網10月21日訊(通訊員 溫少鵬 記者 原彩梅)日前,招遠市中醫醫院急診科收到了患者家屬送來的兩面錦旗,上面寫著「救死扶生,恩重如山」和「病人的恩人,患者的希望」,特別感謝急診科醫護人員和張明賓、孫顯明兩位主治醫生。9月17日,患者宋成軍因突發胸悶大汗,撥打120電話求救。
  • 「永遠為患者多準備一張床」,記者走進北京協和醫院急診科
    健康時報記者 石夢竹2021年元旦,早上七點的北京,天還沒有透亮,在北京協和醫院急診室門口,一輛120打著燈從遠處馳來,停穩,病人躺在擔架床上被迅速從急救車裡抬了下來,幾位醫護人員一陣小跑,剛將擔架床推進急診搶救室,等候的醫護人員們立刻圍上去觀察體徵、建靜脈通路、監測指標、導尿、完善各項檢查……分工明確,緊張有序,微黃的燈光打在忙碌的醫護人員身上
  • 「永遠為患者多準備一張床」,2021年元旦記者在北京協和醫院急診科
    (健康時報記者 石夢竹)2021年元旦,早上七點的北京,天還沒有透亮,在北京協和醫院急診室門口,一輛120打著燈從遠處馳來,停穩,病人躺在擔架床上被迅速從急救車裡抬了下來,幾位醫護人員一陣小跑,剛將擔架床推進急診搶救室,等候的醫護人員們立刻圍上去觀察體徵、建靜脈通路、監測指標、導尿、完善各項檢查……
  • 北京部分大醫院急診科床位緊張 患者無奈租買摺疊床
    北青報記者隨後找到一名護工,對方稱目前醫院的床位都租出去了,建議北青報記者到外面去租或買。­  北青報記者隨後走訪了北京醫院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以下簡稱「友誼醫院」),發現在這兩家醫院的急診科內,也都存在床位緊張、病人臨時租床買床的情況。北青報記者統計發現,這兩家醫院急診科內的走廊上均擺有4到5張患者自己後加的摺疊床。
  • 急診科醫生:醫院裡的「特種兵」
    他們幾乎每天都在跟死神「抗爭」,在快節奏的工作中,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在對患者醫療信息知曉極少的情況下,能迅速判斷病情實施救治,又時常默默忍受患者的不理解,他們就是被稱為醫生裡「特種兵」的急診科醫生。
  • ​一個腫瘤患者說:​謝謝你們把我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一個腫瘤患者說:謝謝你們把我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天津大學泰達醫院     李青   前幾天查房,一位住院患者一看到我們進入病房,立即從床上坐了起來,激動的對我們說,謝謝你們把我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 外賣小哥不慎從12樓墜落,長沙醫生將其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所幸,患者墜落的過程中被物品阻擋緩衝了下降速度,而且送醫及時,我們全力救治,才把他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今日,長沙市第四醫院骨一科主任、主任醫師賀健軍說,目前患者正在逐步恢復。 據悉,近日外賣小哥小李不慎從12樓墜落,全身遍布骨折與傷口,生命垂危!
  • 長沙市第四醫院一醫生用手給患者摳大便
    這是一位27歲死裡逃生的車禍患者對長沙市第四醫院普外科餘鋮副主任醫師的感激之語。由於遭遇嚴重車禍,家住嶽麓區某小區的張進軍(化名)一度病危,長沙市第四醫院專家團隊不僅成功挽救了他的生命,該院普外科副主任醫師餘鋮甚至在他遭遇嚴重便秘時,用手給他將大便摳出。這次經歷,讓他對餘鋮醫生和長沙市第四醫院的醫生團隊感激不已。   2月15日凌晨2:30,張進軍(化名)談完一筆業務後驅車回家。
  •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周華:從死亡線上往回搶人
    來源:經濟日報1月27日,北京清華長庚醫院11名醫護人員隨北京市屬醫院援鄂醫療隊出徵,重症醫學科副主任周華是其中一員。1個月時間裡,這位具有豐富危重症患者搶救經驗的重症醫學人,一直在從死亡線上往回搶人。
  • 急診科成功救治大批重症燒傷患者
    1月8日上午8:30,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急診科接到通知,6名重症燒傷患者半個小時後要轉入醫院進行救治,時間緊,任務重,需要急診科立即做好搶救準備。本次燒傷傷員人數較多、病情重,十分考驗急診科群體災害事件應急反應能力。
  • 濱州唯一重症患者治癒過程公布:從死亡線上搶回來的生命
    、也是全市唯一一例重症患者張某,於2月4日下午在市中心醫院治癒出院。  商秀麗介紹,張某於2020年1月16日從武漢返回惠民,1月21日相繼出現咳嗽、發熱等症狀,隨後到市中心醫院就診,1月27日被確診為濱州市第四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當天下午,患者病情出現變化,被確診為「新冠肺炎重症」。隨後,省、市兩級專家組連夜趕赴市中心醫院為張某會診,並於凌晨專程到濟南為患者購買了價值10萬元的新治療設備——高流量加溫溼化治療儀。
  • 西安高新醫院消化科成功從死亡線拉回一位消化道大出血患者
    入科後患者即反覆嘔血、黑便,失血量達4000ml,同時出現誤吸,導致末梢血氧飽和度、血壓檢測不出,患者呈現昏迷狀態,意識煩躁,緊急搶救迫在眉睫,但此時,患者直系家屬無法取得聯繫,費用不能保證,向宋瑛副院長匯報病情後當即決定:向醫務部報備後緊急組織搶救!準備床旁內鏡下止血!
  • 陸豐小鄭被百步金錢豹咬到,從死亡線上被搶救回來
    ,將蛇砸「死」後,準備把蛇拿走,卻被打「死」的蛇反咬一口,咬傷後,被咬處立即出現腫脹和明顯的疼痛感。 到醫院的時候,小鄭已經開始出現尿血、口腔出血情況,小鄭將傷人蝰蛇照片拿給醫生看。值班醫生一看嚇了一跳,「經過對比鑑定,這條蛇不是一般的蝰蛇,是毒性很強的圓斑蝰,在惠州是第一例,而且國內目前還沒有專門的蝰蛇血清!」
  • 生命線上的守護者——鎮巴縣中醫院急診科的故事
    急診科主任殷宗明一聲令下,科室護士長唐瀚藜迅速帶領護士們立即進入備戰狀態:準備心電監護儀、吸氧裝置、搶救車……一切都在緊張而有序中進行著。急診科永遠都是忙碌的。有時剛要下班,來了病人就立即換上工作服,一起投入到搶救工作;有時為了照顧病人錯過了飯點,一天只吃一頓飯;有時白班連著夜班,雖然身體很疲憊,為了病患依然精神飽滿。
  • 急診科醫生:醫院工作5年,春節只回家過一次
    當其他上班族在趕去上班時,長沙市中醫醫院(長沙市第八醫院)急診科的醫護人員早已開始了一天的忙碌,他們在步履匆匆在人流中,快速地穿梭…… 1月21日,長沙市中醫醫院(長沙市第八醫院)。像往常一樣,急診科醫生郭維軍的一天正在快節奏開啟。 一上午,他搶救了近10名危重病人,神色略顯疲憊。
  • 急診科主任60多天連軸轉 仔細盤問排查新冠患者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4月1日,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世紀壇醫院急診科主任王真鼻子動了個手術,這也是兩個多月以來,她第一天沒有在醫院工作。手術後,她人沒在醫院,但手機仍然響個不停,她頂著腫得高高的鼻子,帶著濃重的鼻音在電話裡「指揮」著急診科的各項工作。
  • 為節省10秒搶救時間,醫生手術臺上為患者做人工呼吸
    「當時的本能反應就是給患者建立呼吸。」手術臺上,如果患者呼吸突然停止,你會怎麼做?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心臟中心醫生王衝,選擇了與眾不同的做法。今年八月中旬,上述醫院接診一位75歲的女性患者,因房顫需要進行射頻消融手術。
  • 一次性服下140片藥 急診科醫生將她從死亡線上拉回
    青島新聞網12月10日訊(記者 李麗濤 通訊員 範曉蘋)日前,一位一次性服下140片止痛藥和安眠藥,造成重度藥物中毒的患者被送往青島市海慈醫療集團,患者命懸一線,所幸在急診科的全力救治下,最終康復出院。
  • 北京地壇醫院感染病急診科主任王凌航:幫危重症患者與死神抗爭
    五天後,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命名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王凌航看到相關論文中寫到,「在這些樣本中都發現一種此前從未報告過、與SARS病毒核苷酸序列相似度達79%的冠狀病毒」,又聽說武漢感染新冠肺炎同學出現憋氣等症狀,他更加警覺。1月本就是北京流感高發季,地壇醫院感染病急診科一天接診百餘位流感患者是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