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黃櫨花,真想摘一簇把它帶回到姥姥家

2020-12-03 攝影旅行家

去年的五月,曾有朋友約我,一起去北京看看黃櫨花吧!這是我那時第一次聽到黃櫨花,當時感有些驚詫,也有一些困惑,黃櫨花?我之前怎麼沒有聽說過呢?這是一種什麼花啊?它有什麼不同而引得人們專門要去看?

今年五月,也有朋友找我,說是請一些夥伴兒一起來看看黃櫨花,但這個活動的日期正好趕上我「撇不開身」的時候,所以又一次遺憾錯過。這次老友周資找我,說北京坡峰嶺的黃櫨花開了,要不要來看看?

坡峰嶺上,黃櫨花開

坐著黑子老師的車,到達坡峰嶺時,已經是下午三點多。此時我的旅行夥伴胡波、雅雅、小宇、紫玉、徐靜、Lydia,以及馬健老師等都已經先期到達。我和黑子並不是最後到達的一波兒,後面還有旗明老師呢!哈哈!雖然此時天氣有些悶熱,但夥伴們還是急不可耐的嚷嚷著要進山看黃櫨花……

這就是黃櫨花,我當時有了個很「孤陋寡聞」的疑問,黃櫨花為什麼是粉色而不是黃色的?夥伴們說,黃櫨花就是粉色的啊!帶著這種疑問,我在山上認真翻了翻手機查了查有關資料。原來,黃櫨花的木質部分,是黃色的,而花卻多是粉色的,當然也有白色的……

沿著坡峰嶺拾階而上,越往上,黃櫨花開的也越茂盛,顏色也越濃鬱,意境也越深遠。這個季節的北方,並沒有什麼看頭,因為很多花期都過去了,漫山遍野只有一種綠,未免顯得太單調了些,而恰恰就在這個時候,黃櫨花來了,來的雖然有些不經意,但它卻立馬成為了這裡的主角,而那個曾經獨霸一方的綠,只好知趣的退居成它的「陪體」、它的背景,這是大自然在這個「青黃不接」的時候送給人們的一個饋贈,和一份驚喜……

黃櫨花的「長像」完全顛覆了花在我腦海中傳統的樣子,它的花瓣在哪?它的花蕊呢?我是一時半會兒也完全看不出這些,只見它一團團一簇簇毛絨絨的,我當時真想上去摸摸它,但看到它每一個如「花瓣」般的「身子」纖細如絲,還是不摸了吧,一是我怕我給它「摸」壞了,二是這麼隨便的「摸」人家,多少覺得自己有些「下作」……

在坡峰嶺看黃櫨花,一定是要走到臺階標註為1500米以上的地方,因為1500米以上地方的黃櫨花,是最為好看的,你看這個1500米地方的黃櫨花是不是比下面的粉的更濃烈些?實際上說心裡話,這個時候,我們並沒有拍到好看的黃櫨花,因為我們到坡峰嶺的時候,天氣雖然悶悶的、熱熱的倒不覺得什麼,關鍵是天氣陰陰的,光線一直也不好。我猜想,黃櫨花在雨後的清晨,伴隨著柔柔的陽光,那個時候,黃櫨花一定是最美的。

這是位於坡峰嶺石階1700米處的黃櫨王,它為什麼成為這裡2000畝黃櫨花海中的黃櫨王呢?我到現在也不得知,是它的樹齡最老?是它的樹冠最大?是黃櫨花開的最茂盛?是它的顏色最鮮豔?還是它在坡峰嶺上所處的位置最「A」眼?

走在坡峰嶺上,伴著叫人如夢如痴的黃櫨花,姑娘們自然是開心異常,自然是要把她們最美麗的身影留在這裡的。為了應景兒,我也愚鈍的寫下了四句話:「坡峰嶺上黃櫨開,俏影花前惹人乖。不施粉黛已嬌豔,羞羞答答媚自來。」

坡峰嶺下,姥姥家

到坡峰嶺看黃櫨花,晚上是一定要住在姥姥家的。姥姥家是一處非常讓人感到「凌亂」的民宿。之所以說讓人有些凌亂的感覺,完全是因為這家民宿的設計風格,實在太讓人感到意外,感到驚喜。

這是姥姥家的大門,看上去實在有些「破舊不堪」。在它斑駁殘缺的「身子」上,掛滿了它曾經滄桑的歲月。也許這正是設計者的匠心所在,因為只有這樣,它才延續了曾經的記憶,延續了「老家」的味道。在今天看來,這是多麼的難能可貴。

很多時候,人的心靈最柔軟最經不起碰觸的,就是鄉愁。鄉愁總是伴著思念的淚水,也總是伴著無奈的思緒……鄉愁是姥姥蒸的白面膜膜,是奶奶在爐火裡烤的老玉米,是姥爺採回來的山珍,是爺爺手裡的那一杯老酒……

站在姥姥家裡的這間老房子下,我突然想起了我的那個久違了的童年。小的時候,在爸媽的眼裡,被叫作「不懂事」,被叫作「幼稚」。而今天,我們長大了,懂事了,已經不再幼稚了,而父母卻老了,也都成了姥姥姥爺奶奶爺爺,除了這些,還有最讓人揪心的,就是我們再也回不到自己的童年了。也許,經歷了世事滄桑的我,更想回到「不懂事」,想回到「幼稚」,可這一切都是再也無法實現的事兒了……

姥姥家的裡面是「別有洞天」的。走進姥姥家的內院,這裡完全變了一個模樣,現代、時尚的元素充斥在這裡的各個角落,這也就是我前面說的,走進姥姥家,讓人感到突然有些「凌亂」的地方。

雖然這裡充滿著現代和時尚,但卻一點也看不到奢華和過分的裝飾,眼裡儘是簡潔、質樸和大氣,還有布置在各處,甚至在「空氣」中都瀰漫著的貼心……

姥姥家這種古老與現代、過去與時尚,交織成了一幅新老和諧相融的畫面。「不忘初心」,是因為老輩人的初心是追求美好、追求幸福、追求快樂,追求放鬆,而這一切,在姥姥家都得到了最好的詮釋。「我們要美麗的生命不斷繁滋,能這樣,美的玫瑰才永不消亡,既然成熟的東西都不免謝世,優美的子孫就應當來承繼芬芳。」在姥姥家,我突然想起了這首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

我們的生活總是急匆匆的,以至於從來都不敢讓自己安定下來,也很少讓自己的內心得到輕鬆,或者也找不到一處可以安放心靈的地方。我們放不下世事的煩惱,放不下我們自認為很正確的人生追求。我們就是這樣每天忙忙碌碌其實可能是「渾渾噩噩」的生活著……不來姥姥家,我還真是無法反思自己的現在,以及自己最真實的需求。

姥姥家的感受,在晚宴的把酒言歡中,得到了夥伴們的一致共鳴。在姥姥家住著的時光總是短暫的,亦如和我的這些夥伴們相處的日子,還沒有「處夠」就走到了離開。今年的黃櫨花,在這微醺的時刻,已經悄然走進了姥姥家的夢中。我不想感嘆這一切,我只是希望,以後每年的黃櫨花開時,我們都能再回來,再回到姥姥家一住……

【作者簡介】

王剛——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攝影達人、旅行達人、專欄作家、旅遊博主、新浪頭條作者、秒拍籤約旅行達人、途牛大玩家、《旅遊縱覽》雜誌籤約攝影師。入駐今日頭條、搜狐、一點資訊、新浪看點、百家號、網易號、企鵝號、鳳凰號、百度旅遊、QQ公眾平臺等自媒體。河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秦皇島市攝影家協會常務理事。企業經營管理實際操作性講師、ISO9000國際質量管理體系內審員。秦皇島某礦業公司總經理、董事。

相關焦點

  • 觀葉盆景佳材—黃櫨
    黃櫨,漆樹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單葉互生,樹皮暗灰褐色。花期在4-5月,花黃綠色,頂生枝端呈圓錐花序。伸長的小花梗遠望猶如「煙霧」,故有煙樹之稱。在國外已選育出許多變種,如垂枝黃櫨、紫葉黃櫨等。黃櫨生長快,成活率高,喜光耐半陰,耐寒耐旱稍耐溼。不擇土壤,病蟲害少,管理比較粗放。
  • 去泰國本想花300元買50隻石頭蟹,結帳時卻讓我丟人丟到姥姥家!
    去泰國本想花300元買50隻石頭蟹,結帳時卻讓我丟人丟到姥姥家!來到泰國之後,發現這裡的水果非常的多,真的是餐餐都有水果,靠近海邊,所以各種海鮮也是非常多的,我跟老公在國內的時候就比較喜歡吃海鮮,但是因為囊中羞澀的原因,在國內吃海鮮並不能放開吃,這次我們碰到賣海鮮的,而且還可以從菜市場買回去自己煮,我是非常喜歡吃螃蟹的,所以在在海鮮市場遇到這種螃蟹,當地就叫石頭蟹,它的外殼非常的堅硬,而且她的個頭也很大,雖然寫著500泰銖,我跟老公選了大約50隻,
  • 奶奶和姥姥帶娃有啥不一樣?原因很現實,你家也許就是這樣
    很多年輕夫妻壓力也很大,大多數生完孩子之後,女性都會選擇讓家裡的老人照顧孩子,產假接受後,自己繼續回到工作崗位上。一般就是孩子的奶奶或者姥姥來照顧月子,還有照顧孩子的以後生活。 奶奶和姥姥帶娃有啥不一樣? 飲食差異。
  • 帶女兒回姥姥家,她大聲說「房子好破」,但接下來的話被贊情商高
    文|秘籍君閨蜜家的女兒很調皮,從小是由姥姥帶大的,而因為孩子小,離姥姥老家太遠,所以很少回老家。而去年,趁著天氣比較好,一家人回老家看看,剛一推門就聽到小女孩大聲說了句:「姥姥家房子好破」,閨蜜滿臉的尷尬,真不知道該怎麼數落孩子時,聽到她接著說:「但我喜歡,因為這是媽媽從小長大的地方,姥姥也在這生活了那麼久,也是我的第二個家了。」一家人哄堂大笑:「你這個機靈鬼。」而孩子大都比較純真,也是不善於說假話的,但是如何才能用孩子般的語言說出來令大人高興的話,還是考驗孩子情商的。
  • 房山這裡2000畝黃櫨「紅葉不紅」,多虧有位「樹醫生」!
    遠遠望去,這片山就像披上了燦爛的彩衣;走進其間,狹窄的登山道上遊人如織,兩旁的黃櫨猶如夾道歡迎,樹枝伸向半空似乎在向遊人「招手」。我得跟您說說,黃櫨王周邊能不能拉個網,要不遊客老倚著,樹皮都蹭掉了!」在景區裡,擔著兩大袋垃圾正準備下山的清潔工劉佔水,拉著白述明說起了自己的擔憂。劉佔水提到的黃櫨王位於登山道1700米處,是坡峰嶺的鎮山之寶。它高兩米呈傘狀,樹形優美,周圍砌有「樹盤」蓄水,看得出是被精心養護的。
  • 姥姥家的小狗
    □駐馬店市第二十五小學四(3)班 黨子慧姥姥家有一隻可愛的小狗,長得可討人喜歡了。它全身長著黃色而又濃密的捲毛,一雙圓圓的眼睛,總是滴溜溜地轉,顯得特別機靈。每次去姥姥家,我都要依依不捨地摸著它的頭和它告別,而它呢,卻只是搖搖尾巴,看都不看我一眼就回房間裡睡大覺去了,那若無其事的樣子好像在嘲笑我「多愁善感」。幾個星期過去了,當我迫不及待地衝進姥姥的家門時,它蹦跳著一下子衝我懷裡撲來,給了我一個大擁抱,還不停地舔著我的手,顯得特別激動。這回輪到我嘲笑它了:總算知道思念的味道了吧!
  • 麥迪娜帶兒子回娘家,堪稱大型婆婆姥姥爭寵現場
    對於這次旅行,觀眾們都十分期待,除了想看看麥迪娜娘家那具有異域風情的生活方式,更想看看麥迪娜的婆婆和親媽如何相處。回到娘家之後,眾人總體來說相處得十分愉快。尤其是姜潮,來到丈母娘家簡直備受寵愛。雖然老嶽母看起來十分高冷,但相處起來卻十分有趣,是個嚴肅又幽默的老太太。
  • 奶奶姥姥,究竟誰帶孫?媽媽們炸鍋了!
    小王子知道,你們都想看的槽點是: 奶奶姥姥,究竟應該誰帶孫? 一篇好好的討論生兒生女的文章, 怎麼會扯到奶奶姥姥帶娃上面去的, 這不是跑偏嗎? @雨過天晴 這樣說奶奶們太不公平了其實奶奶們也想帶孫子。自己的孫子肯定想自己帶。只是兒媳們都不願意讓婆婆帶罷了。
  • 姥姥帶大的和奶奶帶大的孩子,都跟奶奶親嗎?聽聽這3個人的回答
    其實付出不怕,最讓姥姥姥爺難過的是:孩子長大以後,跟姥姥家不親,跟爺爺奶奶家的親戚走得近。有的奶奶就聰明了,她們覺得孩子給外婆帶,自己就省事了。並且,他們不怕孩子跟外婆親,她們覺得孩子流的是爸爸家的骨血。在她們眼裡,願意幫忙帶外孫的姥姥就是冤大頭,她們就等著享兒孫福就行了。事實真是這樣嗎?
  • 衛河邊姥姥家的地鍋粥是最美的人間味道!
    姥姥家的地鍋粥(散文)□楊孟成小時候,我最高興去姥姥家,我娘總沒趣我,姥姥家啥好?鉤你魂兒似的。我童聲稚氣說,姥姥家的地鍋,熬得小米粥,好吃!我家住汲縣縣城,姥姥家在曲裡村鄉下,衛河流經全縣,那時衛河通航,汲縣、新鄉之間通航。一條大木船帶帆布蓬,船艙裡面可坐人、站人。前後甲板上的人都站著,欣賞沿河兩岸的風景。
  • 姥姥家小院
    竟然又夢到姥姥家的小院了, 醒來再無睡意!其實我對姥姥姥爺是沒有任何概念的, 既沒有見過,也沒有想過,只有在唯一一張黑白的照片中看到過姥爺17歲風華正茂的樣子, 很帥氣! 姥姥是沒有相片的! 從小到如今的歲月,我也就去過幾那麼幾次。
  • 有一種冷叫姥姥覺得你冷,毛孩子:我不冷!姥姥:不,你冷!
    有一種狗子,叫奶奶帶大的狗子;有一種冷,叫做姥姥覺得你冷.....冬天到了,那些被姥姥帶著的狗子,是如何過冬的呢?阿拉斯加:曾經,我是一匹來自北方的孤狼,後面遇見了姥姥,被裹成了狗子.....一隻被安排上連體秋衣秋褲的狗子哈哈哈哈,這顏色真喜慶!
  • 老人說寶寶滿月要「挪窩」到姥姥家,真不是迷信,科學解釋為娃好
    但是,禮罷婆婆卻說她:趕緊帶寶寶「挪尿窩」,到姥姥家住幾天。一聽這話,我朋友就不高興,感覺婆婆是嫌棄他們母子倆了,還說她的屋裡是「尿窩」。後來,身邊的老人忙解釋說,「挪尿窩」是一種傳統習慣,各地的叫法不同,有的叫「挪窩」、「出窩」等,意思就是寶寶滿月了,娘家人要來接女兒和外孫,讓寶寶到姥姥家住幾天。
  • 「超精緻姥姥」帶娃火了,奶娃時不忘養生護膚,網友:一點不耽誤
    於是,就出現了視頻中,姥姥一邊給孩子餵著奶,還一邊做著皮膚管理,腳上也不閒著,電熱泡腳桶安排了起來,泡著腳好不愜意。你以為這就完了嗎?那可就小瞧這位「超精緻姥姥」了!鏡頭一轉,電視還開著,正播著姥姥最近追的綜藝呢。姥姥這生活可真夠豐富充實的,帶娃、美容、養生、休閒是一樣都沒落下,也一點不耽誤,真可謂是一舉四得!
  • 章子怡將女兒送去姥姥家住,再次見面時,小公主變成了「女漢子」
    章子怡將女兒送去姥姥家住,再次見面時,小公主變成了"女漢子"如今90年的人也都30歲了,很多人有寶寶以後重心都會放在寶寶身上。每個爸爸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寶貝漂漂亮亮的,孩子的穿著打扮都是大有研究。年輕人的生活水平是好的,更加追求的是品質。
  • 《紅樓夢》小人物,劉姥姥三進大觀園之人物形象賞析
    劉姥姥是紅樓夢裡的村老嫗,因為年景不好,家裡揭不開鍋了,只好帶著外孫去賈府乞食,沒想到因此與賈府結緣,劉姥姥三次進賈府,每一次都各不相同,令人難忘。而脂硯齋評劉姥姥進大觀園是這樣說的:「「甲戌側批:略有些瓜葛,是數十回後之正脈也。真千裡伏線。」也就是在提點讀者,劉姥姥真正的作用伏在八十回後賈家抄家三進榮國府時。
  • 姥姥帶了3年的外孫要回家,抱懷裡不鬆手,姥姥帶娃的心酸誰能懂
    現在父母把孩子交給奶奶或姥姥帶已經是一種常態了。誰讓現在生活節奏這麼快,父母工作又那麼忙。生了孩子只能交給長輩帶。小胡家就是這樣,小胡剛做完月子就去上班了,孩子姥姥把孩子接到自己家照顧。這樣一來小胡夫妻都很放心,姥姥一有時間就拍一些照片或視頻發給小胡夫婦,或者晚上跟他們視頻。
  • 孩子長大後為啥不願意去姥姥家了?並不是不想去,而是有苦說不出
    孩子長大後為啥不願意去姥姥家了?其實是有難言之隱小雯在生下孩子後不久就重新回到崗位上工作了,平時媽媽和婆婆輪流幫忙照顧孩子,孩子上幼兒園之後,小雯就儘可能的少麻煩兩位老人,自己帶孩子,周末也經常帶著孩子去老人家串門,一大家子人其樂融融的。
  • 「姥姥帶娃是情分,奶奶帶是本分」,兒媳振振有詞,婆婆有苦難言
    「姥姥帶娃是情分,奶奶帶是本分」,兒媳振振有詞,婆婆有苦難言 鄰居趙大媽前兩天一把鼻涕一把淚地來找我訴苦了,原來是因為兒媳。 趙大媽當年為了給兒子結婚買房,每天起早貪黑地打工掙錢,終於給兒子成家了,趙大媽的的身體也累垮了,常年吃藥。
  • 姥姥帶大的孩子,長大後卻和奶奶親,這些原因讓人感慨
    俗話說,生母不如養母大,對於從小就陪伴在自己身邊的家人,一般是孩子更親近的,但是有一些姥姥帶大的孩子長大後卻跟奶奶更親。現在很多姥姥也不願意帶孩子,說「現在對孩子無論多好,長大都會忘了我」,而現實確實也是這樣,很多姥姥帶大的孩子,卻無時無刻不想著奶奶的好,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從小就被姥姥帶大的孩子成為「白眼狼」,不親姥姥,反而更親近奶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