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書生
美國在海外有不少領地,大多是搶來的,但有一塊卻是他國心甘情願送的,那就是英國的奧馬哈海灘。
奧馬哈海灘位於英國北部聖奧諾裡訥-德佩爾泰市,全長6.4公裡,原本這裡只是一個默默無名的小海灘,但1944年諾曼第登陸戰爭結束後,「奧馬哈」這個名字已經人盡所知。
1944年6月,二戰已經進入收尾階段,以美英為主的盟軍部隊向歐洲西線的德軍發起反攻,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海灘登陸作戰由此爆發,而奧馬哈海灘正是最激烈的戰場。
奧馬哈海灘海岸地勢複雜險要,大多地段是30多米高的垂直斷崖,易守難攻。1944年6月6日,美英聯軍約17萬先頭部隊跨過英吉利海峽,在法國諾曼第搶灘登陸,在猶他、奧馬哈、金灘、朱諾、劍灘五處海灘和德軍發生激戰,其中戰鬥最慘厲的奧馬哈海灘是由美國第九軍負責進攻。
登陸當天,海上突然狂風大作,海浪咆哮,還未靠近海岸,美軍10艘登陸艇就被吹翻,損失300多名士兵,從海灘西段出發的32輛水路坦克有27輛被海浪擊沉,損失慘重,更糟糕的是盟軍情報失誤,原以為守軍只是一個普通步兵團,但沒想到隆美爾在戰前就把德軍精銳352師的一個主力團(2000人左右)調到這裡,並配有輕重機槍、反坦克炮、155毫米口徑重炮等武器。
登陸美軍剛靠近海灘就遭到德軍猛烈炮火襲擊,從西岸出發好不容易到達海灘僅剩的5輛坦克瞬間被擊毀2輛,美軍先頭部隊也被死死壓在攤頭,2個多小時僅僅前進了9米,每推進1米,都有數十上百美軍倒下,可謂一寸陣地一寸血。
美軍後續部隊等待許久沒有等到部隊消息後,指揮官當機立斷,指揮17艘驅逐艦強行闖過德軍設立的水雷陣,冒著被擊沉的危險向奧馬哈海灘逼近,前進至離海灘只有700餘米位置,以艦炮為登陸美軍提供火力支援,盟軍空中約480架轟炸機向德軍陣地投放1285噸炸彈,但由於當時天氣不好,濃見度較差,炸彈大多偏離德軍陣地,並未對德軍造成有效傷害。
與此同時,美軍海軍陸戰隊精銳士兵也組成敢死隊,向岸上德軍發起瘋狂進攻,在強大的火力壓制以及美軍敢死隊不要命的進攻下,美軍登陸部隊終於在天黑時拿下奧馬哈海灘。據了解,當時直接參與作戰的美軍約有8000人,戰後陣亡2500~3000人,陣亡率高達三分之一。戰後據說有一個叫做塞弗羅的德國機槍手,在9小時打發1.2萬發子彈,打死4000多美軍,被稱為奧馬哈之獸,但這個數據顯然是假的,當時美軍一共才陣亡3000人左右,他一個人怎麼可能打死那麼多?能打死一兩百就算厲害了,後來也證明了,這根本是一個徹頭徹尾尾謠言。
拿下奧馬哈海灘後,盟軍先鋒部隊又相繼拿下猶他、金灘、朱諾和劍灘幾處海灘,控制海岸線,288萬盟軍大部隊開始跨過英吉利海峽,在法國諾曼第完成登陸,順利開闢歐洲第二戰場,一直到持續到8月19日才結束。
在整場諾曼第登陸戰中,美軍共陣亡9000多人,平均年齡只有20多歲,戰後被集體安葬在了奧馬哈海灘,俯瞰著大西洋,和美國遙遙相望,這裡的士兵棺木都是豎著放的,寓意軍人寧死不屈的精神。在墓地某個位置埋葬著一對親兄弟,據倖存美軍士兵回憶,兩人是手拉手一起犧牲的,而像他們一樣的兄弟,整個墓地一共有41對,其中有一對兄弟是美國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兒子,分別是長子小西奧多·羅斯福,他在1944年7月的諾曼第登陸戰中犧牲,還有小兒子昆汀·羅斯福,他在1917年加入美國空軍,1918年在法國和德軍作戰時犧牲,奧馬海公墓建成後,他被遷移到這裡,此外此次作戰美軍陣亡最高將領萊斯利·詹姆斯·麥克奈爾上將也安葬在這裡。
1956年奧馬哈海灘美軍公墓正式對外開放,1979年法國政府為感謝美軍在二戰時為其做出的貢獻,以及在諾曼第付出的巨大犧牲,將這處面積約為70公頃(約0.7平方公裡,差不多相當於100個足球場那麼大)作為永久領土送給美國,此地也成為美國一塊被法國領土包圍的「飛地」,美國政府每年都會拿出一大筆資金用來維護保養墓地,讓陣亡軍人尊嚴不受到侵犯,這是他們應得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