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曲《欸乃》存譜初見於明代汪芝輯《西麓堂琴統》(1549年),亦有人稱之為《漁歌》或《北漁歌》,據記載曾有多種傳譜,現今琴家所奏多以《琴譜正傳》(明黃獻撰於1547年)的十段無詞《漁歌》發展而成。因曲意歷來根據唐代詩人柳宗元的七言古詩《漁翁》來解釋,故也有傳此曲乃柳宗元所作。後《天聞閣琴譜》將其記載為《欸乃》,由管平湖先生打譜演奏,當代琴家彈奏的多為管平湖的節本。
「欸乃」原為象聲詞,擬棹櫓之聲或做棹歌之稱,出自唐代詩人元結《樂府十二首·欸乃曲》「誰能聽欸乃,欸乃感人情。」 以「欸乃」為曲名,渾樸天然、別具匠心,將曲中悠然閒適、安之若素的心境表達的酣暢淋漓。
樂曲曲調流暢自然,清新雋永、意境深遠,巧借山水為意象,寄情於山水煙霞,託跡於江歌漁樵,歌頌了大自然秀麗的景色,也抒發了作者孤芳自賞,寄情山水、高歌欸乃的心緒。樂曲中「欸乃」聲先後以不同形式出現,巧妙地呈現出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意境,給人以深幽空靈之感既而引發無限遐想。
張萌
青年古琴演奏家。國際古琴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民族管弦樂協會古琴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古琴碩士,中央音樂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古琴專業教師。
師從李祥霆教授、李鳳雲教授。2014年公派赴全球首家音樂孔子學院—丹麥皇家音樂學院授課。2014年至2015年間,到訪義大利米蘭國立大學、法國蒙比利埃孔子學院、挪威卑爾根孔子學院、瑞典孔子學院等歐洲高校。
2015年5月受聘中國民族管弦樂協會古琴專業委員會理事。2015年9月起任教於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古琴副科,2017年3月起任教於中央音樂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古琴專業。先後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美術學院、北京師範大學等高校舉辦「走近古琴」系列專題講座。
多次參加國際國內比賽並取得優異成績,所獲獎項包括第四屆「青樂杯」香港國際民族器樂大賽總決賽古琴專業A組金獎,全國青少年藝術節總決賽古琴專業大學組金獎,第二屆北京國際民族器樂大賽古琴專業青年組銀獎。曾獲邀擔任第20屆全國推新人大賽評委。
2015年6月和2016年5月分別在丹麥皇家音樂學院和中央音樂學院舉辦個人古琴獨奏音樂會。曾首演馬來西亞作曲家Chie Tsang Lee作品Re-sketch(es)II-resurrection(2014)。首演中國作曲家王斐南作品《圖騰狼》(2014)。首演中國作曲家田景倫作品《千年》(2014)。首演作曲家李少璐作品《至樂》(2015)。2017年2月與英國倫敦交響樂團合作演奏英國華裔作曲家Raymond Yiu作品《碣石》。
多次受邀參加外事活動,曾受邀為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演奏古琴。曾赴法國、義大利、瑞典、丹麥、挪威、新加坡、日本、韓國等國演出,並與英國倫敦交響樂團、丹麥皇家音樂學院室內樂團等著名樂團及蓋特·莫特森教授(Gert Mortensen)、雅各布·肖(Jacob Shaw)等頂級音樂家合作。
多次應邀參加國內文化藝術節並擔任古琴演奏。曾應邀參加北京國際電影音樂節、第十八屆北京國際音樂節、第八屆國際室內樂音樂節、第四屆武漢琴臺音樂節、第二屆北京青年藝術節、第二屆孔子音樂學院國際音樂節、北京九大高校大學生藝術節、2016北京現代音樂節等活動並擔任獨奏。
參與錄製出版CCTV大型高清紀錄片《中醫》配樂(2010)、洪晃《晃眼》(2012)、佛樂專輯《生活覺美》(2013)、電影《洋妞到我家》配樂(2014)、中國唱片總公司《王斐南室內樂作品選》(2014)、國外音樂家專輯Debut(2015)、CCTV-3《陪你讀書》欄目伴樂(2016)、張萌古琴獨奏音樂會DVD(2016環球音像出版)、佛樂專輯《喜馬拉雅》(2016)、湖南衛視《我想和你唱》(201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