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素媛》案件被曝出來的時候,許多家長都在想,如今社會人心險惡,究竟要不要孩子善良。不是所有善良的舉動,都能換來美好的結果,素媛就是在大雨中送上了雨傘,讓惡人逮住了機會,傷害了這個善良的孩子。
有人說不要讓孩子善良,只有自己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然而大部分人都在說,不要教孩子一昧的善良,要讓孩子知道保持善良,更要對外面的危險存在警惕,提高孩子的防範之心。
一、社會複雜,要求孩子一味的善良,對孩子有哪些風險
1、被拐賣
小趙的孩子長得白白淨淨的,性格非常開朗活潑,在一次和媽媽去商場的時候,有一個有一個陌生的女人,手裡拿著一些零食,找孩子問路。
孩子非常熱心的帶著這個女人走了,這一去小趙就再也沒有找到自己的孩子。
央視有一檔尋親節目叫做《等著我》,就是為了幫助這些,因為個各種原因走丟的孩子,在多年之後重逢。
這些騙子就是利用了孩子的善良,用女性來降低孩子的警惕心
2、遭遇意外傷害
善良又沒有警惕心的孩子,總是比別人多了幾分危險,絕對不要高估了陌生人的善良,也不要低估了社會的險惡程度。人一旦開始犯罪,突破了自己的下限,他們首先選擇的除了女人就是孩子,這些弱勢群體比較好下手,沒有什麼反抗能力。
曾經在殺人拋屍,非法獲取臟器的消息中,有過這樣一條消息,孩子的奶奶帶著孩子在街邊玩耍,轉身買了個東西的時間,孩子就被騙上了車,隨後奶奶就緊追,一兩個小時之後,孩子在路邊被找到了,渾身臟器基本被掏空。奶奶感覺是自己沒有照看好孩子,直接就自殺了,留著外地的一對夫妻,一天後才趕到。
3、被校園暴力
家長一昧的要求孩子善良,其實誘導了孩子軟弱。面對同學們不友好的舉止,善良的孩子總是在內心為他們找藉口。
孩子被罵了,認為是他們心情不好,孩子被推搡了,認為是不小心的舉動……這些行為不會讓孩子奮起反抗,卻依然會造成傷害,讓孩子在自己沒有想到的情況下,遭遇到了校園暴力。
4、好心辦壞事
孩子的善良是不分人的,這是一種無差別的待遇,很容易就會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
小柳的孩子一直非常善良聽話,在學校從來不惹事,可是現在卻被老師打電話通知,說孩子傷害別人,了解過後才知道,那名同學非常害怕蟲子,卻有人拜託自己孩子給那名同學送了一個千足蟲的標本。看著孩子懵懂的表情,小柳有些無奈,怕是孩子自己也不知道怎麼回事,但是因為這種善良,卻給別人造成了傷害。
我們不能因為這是無意的舉動,就否定了這種傷害,有時候天真的殘忍才是最讓人傷心的。
二、爸媽該如何引導孩子聰明的行善
爸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依然是要善於幫助別人,同情弱小,尊敬老人,但是對於幫助的對象卻要提高警惕,不要讓自己陷入了危險中。
1、拒絕比自己強的人求助
爸媽在家裡要經常給孩子講故事,通過故事和案例,提高孩子的警惕心。比如爸媽可以誘導孩子思考,當有一個成年人向你求助的時候,你一定要拒絕,知道為什麼嗎?提問讓孩子自己思考原因,可以加深記憶。
然後用考量的方式,讓孩子理解原因。比如說:你看她比你還要高,又是一個成年人,她都處理不了的事情,你一個小孩子更加處理不了了。這時候你可以推薦她去找警察叔叔或者老師尋求幫助。
在教育中不要拒絕孩子的善良,但是卻可以讓孩子知道,如何迂迴的幫助。
2、不要去往人少的封閉環境
不要讓孩子去人少的地方和相對封閉的環境中玩,更不要跟著陌生人走動,為了防止孩子記不住,家長可以告訴孩子說:「一個善良的孩子,是不會因為貪玩而讓爸媽和老師擔心的。」
先用這種說法,增加孩子的責任心,然後將這種環境的危險給孩子講明,比如萬一你摔倒了,周圍沒有人,就不能幫助你了。萬一你迷路了,沒有人問路,要怎麼找爸爸媽媽?
讓孩子認識到這種地方危險的,下意識的就會遠離。
3、善良不代表盲目
教會孩子善良,還要教會孩子辨別善惡,不能盲目的相信別人說的任何話,要有自己的判斷力,根據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判斷這件事情的對錯,自己是否要參與進去。
三、提高孩子的防範之心,對孩子的成長有何優勢
家長提高孩子的防範意識,會在無形中鍛鍊孩子的辨別能力。這種辨別的習慣,讓孩子遇到事情的時候,學會了冷靜思考對錯,不再被情緒主導衝動的做出什麼事情。
這種思考方式,讓孩子將自己接觸到的信息歸攏,從中找出一些聯繫,增強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對於孩子的學習有更多的幫助。
邏輯思維能力強了,可以找到每個知識點之間的關聯,對於知識的理解能力更強,這種學習帶來的成就感和自信,會促使孩子主動學習,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自信的孩子往往邏輯能力和表達能力很強,對於一些突發事件的應對,有了足夠敏捷的反應。
提高孩子的防範意識,同時給予孩子一些危機感,讓孩子知道只有自己足夠優秀,才能有能力去應對突發事件和生活的改變,這種對於優秀的渴望和緊迫感,會讓孩子成長的更加迅速。
家長讓孩子善良,不是讓善良成為孩子的軟肋,與其家長自己將孩子保護的密不透風,不如教會孩子自己保護自己。您對於教會孩子善良如何看待?歡迎分享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