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息侵權損害認定規則探析

2020-12-04 中國法院網
 

  近日,我國人臉識別第一案宣判,新型個人信息侵權的審判實踐拉開序幕。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個人信息出現在社交活動、消費行為等各種場景中。由此產生的個人信息侵權問題湧現,包括網際網路公司洩露用戶隱私、酒店洩露顧客信息等。作為對現實問題的回應,民法典單獨設立「人格權編」,並進一步明確個人信息的範圍及保護規定。但在當前法律框架下民法典對個人信息的侵權損害認定存在堵點,個人信息侵權與其他人格權侵權的認定未作明顯區分。人格權編對於個人信息的規定主要採取行為規範模式。根據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五條,人格權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權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規定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這一規定係指向侵權責任編的引致條款,即個人信息侵權責任的認定與承擔適用侵權責任編相關規定。侵權責任編對於一般侵權採取過錯責任原則,侵權行為造成損害才能認定構成侵權。而審判實踐中,實質性損害對於個人信息侵權的受害人往往難以舉證,造成侵權與損害賠償的認定存在一定困難,不利於個人信息的有效保護。筆者認為,司法實踐中可以通過類型化和要素式方法,準確把握個人信息侵權的損害並據此確定賠償數額。

  一、個人信息的類型化處理

  現行法律規範對個人信息基本採用分類保護模式。《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範》列舉了一系列敏感信息類型。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專門規定了種族、民族、宗教信仰、個人生物特徵、醫療健康、金融帳戶、個人行蹤等敏感個人信息的處理規則,對敏感個人信息的處理採取更嚴格規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將個人信息分為三類,採取從重到輕的量刑尺度。筆者認為,類型化是處理個人信息侵權損害認定的必要方式。在類型化的維度上,首先,根據個人信息的敏感程度作出基本區分,分為敏感信息與一般信息。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規定對於敏感信息的處理要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基於個人同意處理敏感個人信息的,個人信息處理者應當取得個人的單獨同意;還應當向個人告知處理敏感個人信息的必要性以及對個人的影響。因此,對於敏感信息的處理更加嚴格,對侵犯敏感個人信息的認定,也應當採取更低標準,並適當加大損害賠償力度。其次,結合個人信息的處理場景進行分類識別。個人信息侵權的損害程度與個人信息處理的場景有密切聯繫,審判中亦應注意場景對個人信息敏感度的影響。審判實踐中對於個人信息的分類應當避免僵化,要注意靈活把握案情場景對個人信息的敏感程度作出識別。對於敏感信息侵權要結合行為的充分必要性與是否盡到充分告知義務等進行認定。

  二、個人信息侵權損害要素式分析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二條規定,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財產損失的,按照被侵權人因此受到的損失或者侵權人因此獲得的利益賠償;被侵權人因此受到的損失以及侵權人因此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被侵權人和侵權人就賠償數額協商不一致,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根據實際情況確定賠償數額。這裡未對「實際情況」的含義進一步解釋。結合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八條規定,認定行為人承擔侵害除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外的人格權的民事責任,應當考慮行為人和受害人的職業、影響範圍、過錯程度,以及行為的目的、方式、後果等因素。筆者認為,綜合司法實踐中自由裁量的考慮因素,以及現有法律體系下損害認定規則,對個人信息侵權損害賠償的認定要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一是權利人的實際損失或侵權人的獲利。權利人的損失是構成損害賠償的基礎,在權利人難以舉證證明實際損失的情況下,還應當結合其他要素認定是否造成損害。二是侵權人過錯程度。過錯責任原則是侵權責任法的基本歸責原則,也是確定侵權人責任大小的重要依據。三是侵權行為的時間、空間維度。個人信息侵權行為發生的時間、空間與侵權造成的影響程度相關,應當作為損害考慮因素之一。四是侵權情節與方式。個人信息侵權形式多樣複雜,隨著社會發展各類侵權方式層出不窮。審判實踐中,要進一步結合具體侵權情節與方式的嚴重程度作出認定。綜上,在認定損害時,不僅單純考量權利人舉證證明的損失,應在前述確定個人信息類型的基礎上,按照各個要素具體情況綜合認定損害大小。舉例來說,可以採取如下方式認定:

  第一,侵權人在履行公務或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取的個人信息故意洩露給他人,酌情加倍計算權利人損失。民法典將過錯作為衡量損害的要素之一,體現了侵權法的懲罰性作用。作為履行公務或提供服務而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侵權人,由於其對個人信息的處理系合法行為,權利人在同意其獲得時往往放鬆警惕,因此法律上對這類侵權人苛以更高的注意義務。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九條特別規定了國家機關、承擔行政職能的法定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的保密義務。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第二章第三節亦對國家機關處理個人信息作出特別規定。筆者認為,對履行公務或提供服務過程中侵犯個人信息的,可以參考刑法上入罪標準降低的規定,將民事損害賠償數額酌情增加一倍。但應注意,具備過錯要件是個人信息侵權賠償的前提。若履行公務人員或服務提供者對於後續侵權的發生並不知情的,不應當適用加倍賠償,僅以侵權人具有過錯的部分承擔責任。

  第二,侵犯個人信息發生在網絡空間的,適當擴大對損害範圍的認定。隨著網際網路技術高速發展,網絡空間中的個人信息無處不在。由於網絡空間的特殊性,不受傳統地域限制,相關信息傳播速度快、損害後果可預見性低,司法實踐中對於網絡信息侵權應當適當擴大對侵權範圍的界定。民法典第一千條第一款規定,行為人因侵害人格權承擔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的,應當與行為的具體方式和造成的影響範圍相當。對於網絡空間內發生的個人信息侵權,應當將網絡平臺的開放性程度作為影響範圍的依據之一。例如,微博、抖音等開放度較高的社交平臺,信息受眾範圍廣,個人信息一旦發布可能造成蔓延性後果;而微信、QQ等受眾較封閉的網絡平臺,信息受眾往往限定在特定人群中,對於侵權範圍應當作限縮認定。

  第三,侵權行為涉及多個環節,其後果應視為一次侵權行為造成的損害。個人信息侵權涉及信息的收集、獲取、存儲、加工、傳輸、提供、公開等多個環節,侵權人在實施侵權過程中可能會參與到不止一個環節中。刑法上對於參與多個環節犯罪的情形,採取對個人信息數量不重複計算的方式。筆者認為,民法上亦應採取此思路認定損失數額。例如,未經他人同意獲取身份信息並提供給他人使用的,行為人的主觀故意只有一次,本質上只實施了一個連續性侵權行為,故在損害後果的認定上不能將獲取信息與提供信息累計計算。法院可以通過考察侵權方式與情節要素,酌情增加此類侵權的賠償力度。這種計算方式使損害認定與侵權人過錯程度相符,可以更加客觀準確地認定權利人受到的損失。

  綜上,對於個人信息侵權損害認定,首先應當明確涉案個人信息的類型,結合個人信息使用場景,區分敏感信息與一般信息的認定標準;其次要對權利人的實際損失或侵權人的獲利、侵權人過錯程度、侵權行為的時間、空間維度、侵權情節與方式等要素,綜合確定賠償數額。另外,還應注意特殊侵權主體、特殊場景、涉及多環節侵權的損害認定方式。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四部門聯合印發 App 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認定方法
    《方法》共包括「未公開收集使用規則」、「未經用戶同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未按法律規定提供刪除或更正個人信息功能」或「未公布投訴、舉報方式等信息」等 6 大項認定準則,共其中,徵得用戶同意前就開始收集個人信息或打開可收集個人信息的權限、實際收集的個人信息或打開的可收集個人信息權限超出用戶授權範圍等行為可被認定為「未經用戶同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
  • 規制「霸座」,明確「自助行為」,保護患者個人信息——解析民法典...
    新華社北京12月23日電  題:規制「霸座」,明確「自助行為」,保護患者個人信息——解析民法典合同編和侵權責任編草案二審稿五大亮點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羅沙、王琦  根據民法典編纂工作計劃和安排,23日開幕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繼續審議民法典合同編草案和侵權責任編草案
  • Shopee臺灣站點對賣家侵權行為的懲罰及處理規則
    Shopee東南亞與臺灣市場知名電商平臺,提供最新最全的招商信息、市場動態、平臺政策、活動資訊及運營幹貨。
  • 關於商業賄賂認定的幾點探析
    損害權利人的利益,影響市場競爭秩序是一種侵權行為,是法律必須要追究的。這裡的權利人特指依法應當享有權利的人,而不是不特定的人。2.商業賄賂的違法構成的核心是侵權,即手段違法而不是目的違法。商業賄賂之所以被禁止,是因為經營者在交易活動中損害了權利人的利益,進而在客觀上造成了不正當競爭,破壞了正當的競爭秩序。
  • 法官說法典⑭ | 「絕情谷萌寵」之動物損害
    關於飼養動物損害責任,民法典基本延續侵權責任法的相關規定。「以無過錯責任為原則」:一般情形下,動物致人損害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為無過錯責任原則,只有在被侵權人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的情況下,飼養人或管理人才能免除或減輕侵權責任,飼養動物逃逸致人損害亦遵守該規則。本案中,楊過飼養的大雕逃逸期間造成他人損害,根據無過錯責任原則,應由楊過承擔侵權責任。
  • 噪聲汙染侵權認定難 遭遇聲音的打擾我們怎麼辦?
    噪聲汙染侵權認定難 遭遇聲音的打擾我們怎麼辦?噪聲汙染對居民生活影響不可小覷,同時,噪聲汙染侵權案件又存在難以認定因果關係、量化相關損失等特點。不讓噪聲擾民,還需要多方努力。  日前,江蘇徐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公布了一起村民翻蓋新房燃放鞭炮產生噪聲、造成鄰家種兔養殖損失案件的二審判決結果,燃放方賠償養殖戶44萬餘元。  一陣震耳欲聾的鞭炮聲,讓放鞭炮的人付出大額賠償,這是很多人沒想到的。
  • 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的4大亮點
    《草案》對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則和制度作出嚴謹細緻、科學完善的規定。其中,最值得肯定之處是關於個人信息權益的規定,一方面,明確規定了自然人的個人信息權益,並以保護個人信息權益作為首要立法目的;另一方面,還對個人信息權益的內容和實現機制以及侵害該權益的民事責任作出具體規定。
  • 網站未經授權擅自在線傳播《東方110》法院:認定實施侵權 判令賠償...
    被告的侵權行為嚴重侵害了原告對權利作品所享有的信息網絡傳播權。該節目在上海乃至全國均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原告為製作權利作品付出了巨大的製作成本。被告作為全球領先的網絡視頻平臺,擁有龐大的網絡用戶群,影響力巨大,其未經授權、未支付任何費用,通過技術手段提供權利作品的在線傳播服務,並通過節目播放前的貼片廣告、彈窗等多種廣告形式獲取廣告收益,給原告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及不良影響。
  • 你的行為可能正在侵權
    網絡上總有「鍵盤俠」對他人進行言語攻擊,在沒有事實根據的情況下對他人進行辱罵、詆毀,殊不知自己早已坐實「侵權」行為。近日,北京四中院審結了一起網絡名譽權侵權二審案件,侵權人因對他人形象「指指點點」而被判賠償對方15000元,並公開賠禮道歉。韋某的微博「小松鼠」(微博化名)以發布他人整形案例、推薦整形醫院及醫生等整形美容信息為主。
  • 當婚姻讓我傷痕累累,離開時如何提出離婚損害賠償?
    這也可以看出法律的為難之處,明明是眾說紛紜的事情,法律卻必須給出規則。規則之內,是可以訴諸於法律的「傷害」;規則之外,大概是道德才能佔領的高地。如此,離婚損害賠償規則就很重要。什麼情況可以提出離婚損害賠償?誰有權提出?有權向誰提出?在什麼時候提出會得到支持?除了離婚損害賠償,還有什麼途徑可以將婚姻中的傷害訴諸於法律?以上問題,文章將逐一分析。
  • 個人信息保護網越織越密
    其中,違反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的問題包括「未公開明示收集規則」「默認勾選同意隱私協議」「未列明所集成SDK及其採集信息」「為註銷帳號、刪除個人信息設置障礙」「未經用戶同意共享給第三方」等侵犯用戶對其個人信息處理享有的知情權、決定權,以及違反最小必要原則超前、超需、超頻索取權限或採集信息,甚至不給索取權限不讓用等強迫行為。
  • 張勇丨APP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以知情同意為視角
    以此避免因追求社會公共安全而不當損害個體權利自由,這也是刑法謙抑性精神的體現。(二)個人信息自決權與知情同意原則所謂「知情同意」,即公民個人信息的收集或利用者應明確告知信息權利主體相關情況並徵得其同意,也有學者稱其為「告知同意」。
  • 網信辦:App這些行為屬違法收集個人信息
    站長之家(ChinaZ.com) 5月6日 消息:針對App存在強制授權、過度索權、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等問題,網信辦今日發出關於徵求《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認定方法(徵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公告。通知明確界定App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方面的七種違法違規行為。
  • 公交車急剎,嘉興一乘客受傷獲賠精神損害撫慰金!搭便車受傷,司機被...
    因雙方溝通未果,她向嘉興南湖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公交公司賠償醫療費、護理費、傷殘賠償金、交通費、住院夥食補助費、精神損害撫慰金等共85467元。1月4日,南湖法院審理認定,雙方形成客運合同關係,公交公司作為承運人應當對運輸過程中旅客的傷亡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經審查,最終確定王女士各項物質損失合計67146.85元。
  • 首例適用民法典的個人信息保護民事公益訴訟案宣判:被告人賠償並道歉
    案外人劉某在獲取相關信息後用於虛假的外匯業務推廣。 被告孫某未經他人許可,在網際網路上公然非法買賣、提供個人信息,造成4萬餘條自然人個人信息被非法買賣、使用,導致眾多不特定人員的信息長期面臨受侵害的風險,嚴重侵害社會眾多不特定主體的個人信息權益,致使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公益訴訟起訴人據此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請求判令被告孫某依法承擔賠償損失、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
  • 個人承諾書下載_教師資格認定申請問題答疑
    申請人在進行教師資格認定時,所需材料凡經中國教師資格網「教師資格管理信息系統」電子信息比對無誤的,不再提交紙質材料。目前可進行信息比對的材料包括學歷證明、學籍信息、國考合格證明、普通話水平等級測試合格證明。二、採用《個人承諾書》替代原有《思想品德鑑定表》。
  • ZIPPO被認定馳名商標 中國ZIPPO懷爐被判侵權
    但昨天,此懷爐被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判決商標侵權,不允許使用與美國ZIPPO公司註冊商標相同的 「ZIPPO」(文字及圖)。生產此懷爐的慈谿市附海唐峰塑料廠 (以下簡稱唐峰廠)及其負責人孫孟林也因此被判賠償50萬元。 2009年3月12日,美國ZIPPO公司發現,孫孟林在網上公開銷售由唐峰廠生產的「ZIPPO」懷爐產品。
  • 自家攝像頭監控到與鄰居家公共區,構成侵權嗎?
    潘某一、潘某二辯稱:小區常有盜竊事件發生,為保財產安全遂安裝攝像頭,安裝攝像頭的攝像範圍並不能拍攝到臧某的個人隱私,亦未佔用公共區域。 某法院經審理判決潘某一、潘X瑛拆除涉案監控攝像頭。隱私權是指公民享有私人信息及私人生活受到法律保護,不被他人非法獲取、收集、知曉、公開、侵擾的一種人格權利。
  • 假冒「迪士尼APP」違規收集個人信息,為何能得逞?
    一條是,10月27日,「上海迪士尼樂園」APP因侵害用戶權益、違規收集個人信息,被工信部官網通報。當天傍晚,「上海迪士尼度假區發布」微信公眾號發布聲明稱,工信部通報提及的由霍爾果斯驢跡軟體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上海迪士尼樂園」APP,是假冒APP,與上海迪士尼度假區無任何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