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青年志願者在法律服務U站為當事人提供服務。李 玥 攝
1月11日,三九寒天,陽光照進安徽省馬鞍山市雨山區人民法院訴訟服務中心大廳,顯得格外溫暖。大廳東南一隅牆面上多了一個醒目的「U」字,這是當天揭牌成立的安徽法院首家「青年志願者法律服務U站」的標記。U站(Union Station)意為聯合社會優質青年資源,打造青年志願者項目品牌,又通英文「Youth」,代表青年的激情與夢想,更是志願者微笑的象徵。
來自共青團、政法系統的40餘人進行了簡短而又熱烈的揭牌儀式後,10位大學生志願者身穿U站紅馬甲,在訴訟服務大廳裡忙碌起來,為前來辦事的人們提供導訴、諮詢、文書書寫、家風家訓講解等服務。在U站服務區,現場放置有儲物櫃、飲用水、輪椅、老花鏡、速效救心丸、針頭線腦等便民物件。
據雨山法院院長王偉介紹,該院近年來先後建立「夕陽紅」志願者調解中心、家事多元調解委員會、金融商貿訴調對接中心等多元解紛平臺,引入退休幹部、專業調解員參與訴前調解,滿足群眾多元司法需求,緩解案多人少的困難。 「青年志願者法律服務U站」是雨山法院推出的融法律和社會服務於一體的司法服務項目,引入高校學生、機關企事業共青團員等青年志願者群體,打造高效便民的志願者服務平臺,為群眾提供導訴服務、法律諮詢、訴前調解、代寫法律文書、法制宣傳等服務,開展普法宣傳、青少年維權、心理疏導等活動,構建多元司法服務體系。目前已有58名青年志願者報名。U站試運行兩周以來,共接待當事人400餘人次,提供法律諮詢260餘人次,成效明顯。
陶鑫遠是西北師範大學一名法律專業大二學生,寒假回到馬鞍山,看到雨山法院招募志願者的消息後,立馬報了名。
第一天穿著U站紅馬甲上崗,陶鑫遠有些激動。訴訟服務大廳剛剛開門,門口站著一位身穿質地粗糙舊棉襖的老伯,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陶鑫遠趕緊迎了上去,將老伯扶進U站服務區坐下,雙手端了杯熱水給他。老伯接過茶水,不由得老淚縱橫,他用乾瘦的雙手抹著眼淚,對小陶說,「要是我兒子能在身邊就好了。」
小陶關切地詢問老伯有什麼需要幫助。原來,老伯姓張,安徽定遠人,在馬鞍山已經生活了十幾年,兒子長期在外地打工,已有4年沒有回家看望老人了,連人影都見不到,更別說贍養了。
「小夥子,我今天來法院尋求幫助,能不能通過打官司把兒子喊回來?」張老伯問道。
小陶耐心聽完張老伯的陳述,了解了他內心真實的想法,主要是想要兒子回家過個團圓年,以滿足自己思念兒子的願望。小陶沒讓老伯馬上起訴,而是先為老人代寫了一份書面材料後,聯繫上家事多元調解委員會的調解員,請調解員先行調解,促使父子能夠團圓,一方面撫慰老人思兒的迫切心情,另一方面教育其兒子能夠盡到贍養老人義務。
張老伯連聲道謝,「小夥子,你可幫了我大忙了,如果我兒子過年能回來,真不知道該怎麼感謝你們法院。」
張老伯話音剛落,一位前來辦事的中年人拍了拍小陶的肩膀問道,「小夥子,請問我要申請執行,該怎麼辦理手續?」小陶連忙引導這位中年人去領取號碼,等候窗口叫號辦理。
「第一次當U站志願者,一上午收穫了無數個贊,心裡有種小小的成就感。我很喜歡這樣的經歷。」小陶打趣說,「我在校學習法律專業,需要積累實踐經驗,U站是我接觸法院、接觸當事人的第一站。」
志願者奚丹丹,是南京中醫藥大學學生,在訴訟服務大廳忙碌了一整天后,她說,「過去曾參加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頭一次來到法院,感到法院工作非常忙。一開始在大廳服務沒有頭緒,不知道怎麼幫當事人,經過一天的實踐,現在知道怎樣為當事人服務了。」
濰坊醫學院學生伊靜文說,「我是學醫的,前幾天在大廳裡看到一位老奶奶大汗淋漓,我上前問她,才知道老奶奶心臟不好。於是我攙扶她坐下,給她倒了杯水,讓她慢慢說。後來我幫老奶奶寫了訴狀,得到了老人家誇獎,我覺得很開心,幫助別人,快樂自己。」(記者 周瑞平 本報通訊員 李 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