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按:
周四三大指數開盤漲跌不一,臨近上午收盤,指數回升轉漲。午後,三大指數衝高回落全線翻綠。臨近盤尾,三大指數再度走強,創指漲超1%。截至收盤,滬指漲0.71%,報3576.20點;深成指增長1.11%,報15356.40點;創指漲1.52%,報3162.40點。
今天兩市大盤再次探底回升,再收陽線;量能在昨天萎縮7.8%的基礎上放大了4.2%,可見跨年度行情還在延續。一面基於2020年的表現,一面展望2021的空間,專注基本面的李螢老師對此有五大重要洞見!財咖放送,值得一看!
2020年過去了,感謝這悲催而偉大的一年。至少讓我們看到事物的兩面性——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也激起了科學家的集體反擊:在醫學領域的研究成果至少加快了二十年,美國、德國科學家研製出對抗病毒的RNA疫苗時,人類意外地看到定向攻克癌症的曙光。
事物呈現出一體兩面的特性給我重大啟發:金融是有周期的,情緒也是周期波動的,我們要做的就是擁有經歷遍歷性的心態——長期投資,逆向投資,堅定信心,穿越周期。
2021年洞見之一:
中國股票市場已經進入成熟期,未來30年長期投資優秀的生息資產一定可以跑過通脹,碾壓房地產的投資回報。
投資股票最需要的不是智商和專業,除了對信息的處理能力、研究分析及判斷能力,長期買入持有策略是最優策略。哪怕2021年遭遇流動性拐點,也不過是漫長投資生涯的一點點波折。巴菲特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活得夠長,持有優質資產夠久遠。
繁榮與恐慌的周期不斷重複,這是跨越時空不變的事實。
2021年洞見之二:
人的情緒推動鐘擺,從而產生繁榮與衰退的周期更迭。只要我們能夠勇敢的接受周期變化的現實,股市一定會給出可觀的回報。
《投資者的心靈修煉》中展示了一個令人震撼的事實:美國個人投資者鮑勃,可能是世界上最差勁的擇時投資者。
1972年他用6000美元買入標準普爾500指數基金,當時市場牛氣沖天,但在隨後的1973年和1974年石油危機爆發股市下跌了50%;鮑勃的策略是買入持有,雖然他不敢再看股市但也沒有斬倉離場;
十幾年過去,直到1987年8月鮑勃又一次被漲幅巨大的市場感動。經過十五年的儲蓄,鮑勃拿出46000美元用於投資——再次投資標準普爾500指數,這次他還是買在暴跌前的高位。買入之後市場快速下跌30%,被嚇壞的鮑勃沒有補倉,但同樣也沒有賣出。
1999科技網絡股泡沫快速膨脹,好了傷疤忘了痛的鮑勃又把這十二年存下來的68000美元投入股市,並精準地在1999年12月底買入,當然有一次遭遇50%的下跌,且這次下跌一直持續到2002年。
鮑勃的最後一筆投資發生在2007年10月,他用64000美元投入到標準普爾500指數。經歷了數次令人膽戰心驚的擇時投資之後,鮑勃非常「幸運」地押注在市場頂峰。
接著「次貸危機」引爆了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市場這次狠狠地下跌了50%。鮑勃決定再也不投資股市了,他把所剩的錢全部存進銀行,同時也決心持倉指數基金不動,他讓自己堅持到2013年底退休才會考慮動用這筆投資。
鮑勃每次投入都在市場階段性最高點,但他從未賣出持有的倉位。大家猜猜鮑勃最後投入股市的資產變成了多少?他在股市上總體的投入的本金是18.4萬元。到2013年他退休之際,鮑勃擁有110萬美元。四十年的投資過程中他從未賣出,扣除通貨膨脹率,鮑勃的投資收益也非常可觀。
2021年洞見之三:
在足夠長的時間內,在一個經濟增長動力湧現的國家,即使做出了錯誤的投資決定,高位買入指數基金也能被投資產生的複利效應抵消。
如果鮑勃不是在錯誤的時點投資,而是選擇簡單均衡地進入市場四十年,到2013年他的資產總值將是230萬美元。
中國不是日本,中國正好也是經濟增長動力不斷湧現的國家,可為什麼如此簡單的投資方法,沒有幾個人堅持得下來呢?四十年不惦記股票市場上的錢,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完全違背了人的直覺。
沒有人能看見看不見的事物,長期回報的表現是反人性。由於長期要發生的事情和現實生活是脫節的,大自然給人類的大腦是用來求生存而不是求認知的。關注遙遠的未來產生不了實際效果,沒有效果就沒有生理和心理上的動力,很難有人為一個虛無縹緲的未來去堅持。就像巴菲特說的:「人們忍受不了慢慢變富。」
還有一個原因來自「資源稟賦效應」——諸多研究表明,賠錢的遺憾是賺錢快感的2-2.5倍,所以投資者對市場崩盤總是耿耿於懷。我們的大腦會用處理致命危險的區域來處理財富暴跌這件事,無論個人投資者還是基金經理都不例外:求生本能讓絕大多數人不可能像鮑勃那樣根本不理會持有資產的波動,好像那筆錢再也不屬於自己一樣,持有這種態度的人極其稀少,甚至想到這樣做就覺得自己是在搞捐贈而不是做投資。
在美國的股票市場是全世界最多時間處於牛市的市場。可兩百年的美股市場波動統計表明,美國股市53%的天數是上漲的,而47%天數是下跌的,基於對損失的痛苦是賺錢的兩倍,賺錢獲得的所有快感,完全被下跌的痛苦抹平。
2021年洞見之四:
人們老是盯著股票市值,新聞不停播報市場的波動情況——大家每天都會感覺到股市很可怕,過度關注波動會消耗重要的意志力,產生決策疲勞。
一旦產生決策疲勞之後,人就會尋找思維捷徑:要麼做出衝動的決定,要麼逃避做出困難的決定。
也許你會說我講的都是美國的事兒,但中國股市何嘗不是讓恐懼和貪婪輪流掌控市場?市場一旦進入下跌,需要恢復的時間往往超過人們的想像。中國股市向來牛短熊長,1996年牛市之後到1999年底調整了三年(中間有「519反彈行情」);2001年美國網際網路泡沫破裂A股跟隨調整到2005年差不多整整五年,2007年到2012年又是五年的震蕩調整;2015年高點之後市場折騰到現在才剛剛站上3500點……
糟糕的事情持續三年、五年,絕對可以擊碎所有人的幻覺和希望。可有意思的是在相對長的時間裡,這麼糟糕的市場依然給出了不菲的回報:
我找了一家業績平庸的寬基指數基金來研究——2012年成立的華泰柏瑞滬深300ETF指數基金,它存續了八年,從1元左右到2020年底單位淨值2.13元。算上分紅這隻指數基金成立以來八年投資回報率146%,基金每年複合收益率10%左右,似乎不盡人意。
但有什麼銀行定期存款、理財產品、債券或者大宗商品能夠連續八年為大家提供這樣高的回報呢?指數基金的好處就是可以剔除掉不良公司,納入好公司,指數基金會輕鬆跑贏主動管理型的股票基金,因為它投資的是整個市場——從2012年-2020年這個市場經歷了三次水深火熱:2013年的流動性危機暴跌、2015年清理場外融資腰斬、2016年的三次熔斷、2018年的去槓桿崩盤。
如果投資者在這八年裡面不改色心不跳地一路持有,到2020年資產已經輕鬆翻倍。這還是指數基金中比較平庸的,除了一線城市的房價和黃金之外,這個回報是超過存款、債券和最好的理財產品。因為存款、債券和理財產品沒有複利結構,哪怕每年5.5%的年利率八年下來也不過44%。
2021年洞見之五:
只要你在股市,在這個無法預測的虛擬空間,你就只有強迫自己去經歷愛恨交織的交替時段,才有可能獲得超過債券和現金的長期收益率。
這意味著投資並不完全依託經濟基本面、公司基本面,也不存在什麼深奧或隱秘的知識,而是要在非常漫長的歲月中放下患得患失的計較,用基礎的統計規則代替直覺,用合理的投資模型來進行決策。
新年伊始,希望朋友們能夠有一個長達20年、30年的投資規劃,科技昌明醫學發達,我們都會活很久很久,現在起步一切都還來得及;但我更希望朋友們能擁有強大的自制力和戰勝恐慌情緒的高情商:不懂公司的就均衡買入指數基金,懂得公司的就在市場悲觀的時候尋找馬拉松選手型企業,用合理甚至低估的價格擁有它。
找到正確的投資理念,制定科學的投資計劃,默默堅持數十年如一日,早晚都會變成隱形富豪。這就是我對朋友們2021年最真誠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