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魚友大家好,我是養魚老道,和大家一起輕輕鬆鬆養水、寬寬鬆鬆養魚,敬請魚友們關注!
雖然養魚老道確實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一下子更改四個魚缸的過濾系統,但是,在視頻中告訴大家的原理,其實是再簡單不過了。
魚缸的水質之所以不好,永遠只有一條理由,就是魚缸過濾不及格。
這個不及格的最大難點,也是唯一難點,就看是濾棉或者濾材,能否有效阻擋雜質,多餘的話,一句也不必再多說。
無論是蝴蝶鯉還是魂鬥羅,之所以水質不好,原因就在於濾棉不能阻擋水流,不能做到完全的、有效地乾濕分離
魚缸過濾不是擺設,是需要我們去觀察的、去用眼睛看的,看它的水流走向,看它的雜質都在哪個倉位被徹底濾除、攔截掉,看進入魚缸內的水質是否毫無一點雜質殘留,僅此而已啦。
至於說,培養硝化細菌,那是手到擒來的事,只是時間問題,絕對不會有各位新魚友想像的那麼複雜和難以調理。
為什麼我的上濾魚缸,一兩塊濾棉也可以大致把魚缸水質調理個差不多,而到了底濾魚缸,竟然如此大費周折?
就是因為不好調理那個物理過濾,由於各種事先設計的局限性,改造起來比較麻煩,這個水流的走向不是那麼容易控制。
上濾系統就沒有這些囉嗦事,所謂的囉嗦就是因為之前的濾槽設計較淺,生化濾材不夠罷了,再者還是因為濾槽問題,導致水泵的流量不敢開得太大,但是馬馬虎虎控制水質或者雜質的效果,還是顯而易見的。
魚缸內的雜質總得有地方去,但是絕對不能讓它們在過濾系統和魚缸內,循環往復地逃竄,哪哪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這就是失敗的過濾
最好的攔截雜質方式就是乾濕分離,其實這個乾濕分離也相當於滴流盒的原理,就是水流自上而下的完全經過濾棉,但是不積水、不溢流,這就是最好的物理過濾形式。
至於說選擇什麼材料、鋪設多少合適,如何按照粗細擺放,全靠個人觀察和調理,只要能達到那個效果,它就是最好的,僅此而已。
但是在底濾系統中,如果沒有乾濕分離或者其他過濾形式,濾棉浸水,那麼,我們只能在一個相對的平衡點上做文章,也就是說,最起碼濾棉可以阻擋住大部分的雜質,剩下來的小部分,交給之後的生化棉或者生化過濾。
也就是說,冒著生化過濾部分倉位被汙染的風險,也要保證住最後入缸的水質清潔度,如果濾槽夠多,那麼物理過濾和前一倉的生化濾材,都可以用來攔截雜質,最後幾倉就可以培養硝化細菌,這個在原理上是絕對沒有錯的。
如果我們能夠把物理過濾做好,那當然是更好的效果啦。
這樣就完全可以達到,既有效攔截雜質,又可以有效培菌,魚缸的過濾系統,也不過如此罷了。
至於說其他細節問題,我們再去相應調節
至於說其他的一些細節問題,比如魚缸內部分區域殘留一點雜質,一米二的魚缸,殘留不到茶杯口大小的雜質,那個根本就是無所謂的事,那是由於水流原因以及水泵功率等,不能達到最佳效果罷了,對於整個魚缸水體而言,幾乎無影響。
但是如果大量殘留,我們還是要去調整,再者可能就是一個飼養密度和投餵量的問題了。
所以說,調理魚缸水質,如果也能成為難點的話,那麼,不是說明大家無能,只能說明我們太貪了,不是水泵、氧氣功率過大,就是飼養觀賞魚密度太大,再者就是我們太懶了,根本沒有提前困水和養水。
還有就是我們太勤了,不去抓住調理水質主要的核心重點,而去盲目的折騰和變動,其實 ,這根本就不算是養魚的一個什麼難題。
但是,無論我們是太貪了,還是太懶了,還是太過折騰,有些人一定很希望我們如此去做,這叫做正中下懷啊。
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問題敬請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