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正值西周政治體系崩潰,諸侯群起而爭雄。天下由治而亂,如何才能使天下由亂而治?是這個時期思想家共同面對的難題。自傳說到夏商以來,中國的人普遍信仰都是天。最高統治者是周天子,是天的兒子,代替天來照顧百姓。但是到了春秋戰國,天子沒什麼威懾力。各諸侯國之間連年戰亂,百姓流離失所,信仰天毫無作用,做善事不一定有善終,虛無主義盛行,百姓活著都找不到生活的意義。
在這種情況下,誕生了諸子百家。各個思想家都企圖發揚自己思想,希望能為天下所用,使天下太平,繁榮盛世。春秋末期,儒家和墨家並稱為「顯學」, 有「非儒即墨」之稱。然而漢代以後中國社會選擇了儒家,墨家從此消失在人們視野中。如果當時不是選擇儒家而是選擇墨家中國會是怎樣的景象呢?
首先分析一下什麼是墨家,墨家到底講什麼。墨家創始人墨子,名翟,戰國初宋國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生的哲學家,其弟子根據他的言行思想完成了《墨子》一書傳世。墨子提出「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
兼愛,墨家的兼愛和儒家的仁愛可不是一個意思,孔子提出的仁愛是指血親之愛,到後來發展成為泛血緣之愛,即普天之下人都系出同源,應該相親相愛。再到宋代時二程的擬血緣之愛,即仁民愛物的境界。而墨家的兼愛是指「兼相愛,交相利」。是不分親疏、貴賤、貧富,一視同仁地愛所有的人,相互幫助,相互謀福利。
非攻,簡單的理解就是反對戰爭,因為墨家代表的是手工商業者,戰爭一起,百姓流離失所,手工商業也受波及沒了依靠。後世《公輸班》就記載了魯班為楚國造雲梯攻打宋國,被墨子阻擋的故事。墨家雖然反對戰爭,卻又積極參與戰爭,因為攻城器械的發明和製造能力最強的恰恰是墨家。《淮南子》講墨家用八個字形容「赴湯蹈刃,死不旋踵」。
因為墨家代表的最底層的工商業,古代是農工商,商人地位最低的。墨家需要一個舞臺來施展自己,彰顯自己的力量,而戰爭恰恰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這是墨家的一個重大矛盾!
尚賢,是指尊重有才德的人,國家賢德的人多必然就能使得國家富強。而老子《道德經》講「不尚賢,使民不爭。」不尊賢者虛名,民眾就不會攀比相爭。可是墨家所代表是工商業,必然就會有尚賢的主張,使得民眾能分清貨物的貴賤,也能使得民眾往賢能方向發展。
尚同,和賢能王尚同,崇尚賢能者為王,主張專制。既主張工商業自由,又主張尚同專制,這是第二重矛盾。墨子認為下層的人們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因此下層人們只能指望明主,指望能代表他們利益的人來當君王。而然一個賢主一旦成為君王,就有他獨特的上層利益,所形成的政府集團就有獨立的利益體系。所以這個君王就無法再長遠的代表下層民眾。這就形成一個悖論,多數人主張自己保護自己,可人類歷史卻從來無法實行。而多數人指望明君保護自己利益,而明君又一定會退化另外一個利益集團。這個難題直到現今社會仍然得不到解決!
天志,墨子認為天有意志,有感情,君臨人間,賞善罰惡,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最高主宰。日月星辰、山川溪谷、春夏秋冬、雪霰雨露、五穀絲麻、王公大人,都出於天之創造和安排。這裡的上天和西方的god(上帝)是一個意思。墨子既然主張工商業自由,就必然有一個神來管束天下人,這才能有一個自由市場。而西方古希臘神的誕生也是源自工商業的盛行,需要一個共同的神來保護。
墨家的天志思想和儒家的君臣父子思想是相對的,中國古代有上帝也有下帝,上帝就是指天,下帝指祖先。儒家尊的是祖先,是血緣關係體系。所以壓根不需要天來管理百姓,因為這種尊碑關係人一出生就註定的,爺爺一定比父親尊,父親一定比兒子尊。而墨家不講血緣關係,講自由,必然就需要創造一個神來代管眾人。
明鬼,天志和明鬼的思想是聯繫在一起的,即辨明鬼神的存在,鬼神能揚善懲惡。人類的一切行為鬼神都看得見,所以人們常講「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儒家學說中,孔子說「子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雖然鬼神不存在,但是人們必須研究祭祀和禮儀。
非命,是指不從命,百姓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這和儒家的「天命」又是截然相反的,孔子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每個人都是有命運的,是老天的安排。處在社會底層人請不要怪社會,因為它是你的命。天命觀從而奠定儒家的禮有尊卑,愛有差等。而墨家的非命思想則指出,人的命運是可以通過後天奮鬥改變的,這和現代人思想是一致的!
非樂,主要是反對當時統治者「王公大人」「厚斂措乎萬民,以為大鐘、鳴鼓、琴、瑟、竽、笙之聲」,「虧奪民衣食之財」,而自己大搞音樂,享受作樂。舞和樂在古代是官方專屬,所以中原文明人是從不擅長舞蹈作樂的,反而少數民族都擅長歌舞。舞指舞雩,即祭祀典禮的一種活動,樂也是指國家的祭祀禮儀。
節葬,喪葬文化早在西周時就盛行,而儒家思想將喪葬文化固化,崇尚厚葬。墨家節葬思想顯然是代表了貧民說話。因為《淮南子》記載「墨子學儒者之也,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說,厚葬靡財而貧民,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行夏政。」墨子本來學習儒家思想,因為厚葬傷財,故而改學夏禹之政。墨子曾說「厚葬久喪,重為棺槨,多為衣衾,送死者徙,三年哭泣,扶後起,杖後行,耳無聞,目無見,此足以喪天下。」墨子曾說了三段「喪天下」的話來反對儒家思想文化。因為墨子是農民出生,深知農村的辛苦,他也深知所謂繁文縟節都是做給活人看的,而不是給死人看,因此提倡節葬。
節用,指事在其「本」物盡其用,比如衣之本,食之本,舟之本,車之本等都指它的具體功能。也就是要用到事物的根本,避免浪費。這個思想和現代社提倡的勤儉節約是非常相像的!因此這思想值得現代人學習。
墨子所代表的是手工商業,提倡是工商業文明。西方古希臘思想所提倡的工商業文明,兩者思想高度吻合。然而中國的墨家和西方的古希臘思想都在當時得不到應用,古希臘思想直到文藝復興以後,才被重新拾起。此後誕生了科學,工商業文明才正式開啟。
中國古代歷來都是重農抑商,為什麼呢?主要原因是條件不允許,生產力不足,生產效率低下。如果兩千年前工商業就興起,必然養活不了中國人。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大陸被分割成若干個諸侯國,有的國家能大興工商業,能快速發展,但僅限於部分地區。因為工商業產生的價值是遠大於農業的,使得更多的農民都放棄種田,原材料都沒有,工商業也就必然停滯不前。
秦統一六國後,中國成為一個大一統的國家,更加重農抑商了。以至於商人的子孫都不得翻身,不能參加科舉不能入仕。
如果兩千年前墨家思想就被重用,那麼中國會嚴重兩極分化,富人花天酒地,窮人連田都沒耕的。中國總人口會急劇減少,大量矛盾會出現。
所以墨家的思想雖然先進,但無奈條件不允許,因此後人根本沒人再提墨家。就連司馬遷寫史記都把墨翟這個和孔子平起平坐的人給過濾掉了!司馬遷給孔子作世家,給商人、劍客、小丑都做傳,就不給墨子做傳,也許是因為司馬遷明白墨家思想當時根本行不通,也許是因為墨家徹底埋沒了。
若非道家《道藏》中收藏了《墨子》,也許現代人壓根就不知道有墨家具體是什麼了!而然兩千年的墨家居然和現代社會的工商業文明高度吻合,而且很多思想至今讓然實用。可見墨子何其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