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在治療上,中醫將痛經分為3種類型。根據症狀不同,治療方法也不相同。下面我們不妨來具體地了解一下。
痛經分為哪幾種類型
氣血虛弱:經期小腹綿綿作痛,月經量少,色淡質薄,神疲乏力,面色蠟黃,食慾不佳,大便溏瀉等。應服具有益氣補血止痛作用的藥物,還可多吃羊肉。
陽虛內寒:經期或經後小腹冷痛,月經色淡量少,伴有腰酸腿軟,手足不溫,小便清長等。應服用有溫經散寒,養血止痛作用的藥物。比如紅糖薑湯,對寒性痛經就非常有效。
紅糖具有補血、散淤、暖肝、祛寒等功效,生薑有補中散寒、緩解痛經的功效。二藥合用,能補氣養血,溫經活血。
肝腎虛損:月經乾淨後1—2日出現腰酸腿軟,小腹隱痛不適,或有潮熱,頭暈耳鳴等。應服具有益腎養肝止痛作用的藥物。或是多吃點川芎丹參煲雞蛋。
痛經是由這些病引起的
1、子宮黏膜下肌瘤:因肌瘤向子宮黏膜方向生長,突出於宮腔,影響經血排出,故可引起子宮異常收縮,發生痛經,表現為下腹墜脹、腰酸背痛,並伴有經量增多及周期紊亂。
2、慢性盆腔炎:範圍大。盆腔慢性炎症形成的瘢痕粘連以及盆腔充血,常引起下腹部墜脹、疼痛及腰骶部酸痛,月經前後加重。痛經表現為雙側上腹持續性疼痛,可放射至腰部,有時伴肛門墜脹感。
3、盆腔淤血症候群:表現為範圍廣泛的慢性淤血性痛經,並有下腹痛、低位腰痛、經期乳房痛等症狀。疼痛往往在月經前數天加重,來潮後第一或第二天減輕,也有少數持續痛。疼痛在患者站立一段時間後及跑、跳或突然坐下時加重,下午比上午重。常見於25~40歲婦女。
4、生殖道畸形:宮體過分前傾、處女膜閉鎖等機械性阻塞,使經血流出不暢、積血,誘發子宮平滑肌不正常收縮,從而發生痛經。一般是出現逐漸加重的周期性下腹痛,下腹可能出現逐漸增大的包塊。
5、子宮內膜異位症:繼發性、進行性加重。所謂進行性是指疼痛多隨局部病變的加重而逐年加劇。多位於下腹部及腰骶部,可放射至陰道、會陰、肛門或大腿,常於月經來潮前1~2日開始,經期第1日最為劇烈,以後逐漸減輕,月經乾淨時消失。疼痛的程度與病灶大小並不一定成正比。
病變嚴重者如較大的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可能疼痛較輕,而散在盆腔腹膜的小結節病灶反可導致劇烈痛經。
痛經應該如何緩解?
如果是一般的痛經,沒有出現身體的惡化,除了平時注意調理方法外,還可以採取以下3種方法來緩解痛經。
1、艾葉泡腳
用艾葉泡腳會比較安全溫和。在經期前一周開始泡,每天泡半個小時,直至身上出汗。
2、熱水袋敷
如果女性有下腹隱痛,尚可忍受的痛經,可以在家用熱水袋敷,或喝熱水紅糖水來緩解。
3、按摩穴位
當女性出現痛經時,可以做正確的按摩來緩解疼痛,如按摩血海穴(該穴在人體的大腿內側,從膝蓋骨內側的上角,上面約三指寬筋肉的溝,一按就感覺到痛的地方),先搓熱兩手,再按在血海穴上,按順時針方向按摩五分鐘。
也可以按摩足三裡穴(用一隻手的掌心按準膝蓋的頂部,中指下伸的頂端,向外一橫指的位置),可以用拇指反覆按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