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晝夜不飛去,經年守故林。」在白居易的《慈烏夜啼》中,慈烏因為失去母親而哀傷啼哭,守著老樹林經年不肯離去。
孩子為母親做到這般地步,世人皆稱之「大孝也」。反之,母親為了孩子又能做到怎樣的田地呢?
湖北一位94歲母親,為照顧三個「猴娃」五十年沒有出過門,並坦言這輩子不會拋下他們,如今生活怎樣了?
一、「近親」的悲劇
近親結婚,意味著悲劇的開始。早在民國建立時法律中明確規定近親不得成婚,奈何中國幅員遼闊,加上當時審查不嚴,還是出現了一些漏網之魚。
陳秀英所在的村子便被漏掉了,她被父母安排與自己的表哥成婚,於是乎,悲劇開始了。
當時,農村提倡多子多福,家家戶戶都以多生孩子為榮,陳秀英也不例外。她與丈夫先後生下八個孩子,夭折一個,還有三個患有嚴重的智力障礙。
且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三個患有智力障礙的孩子身體也出現了嚴重畸形;因為腦部萎縮,導致後腦比一般人小了很多,且雙腿極細,連走路都走不穩。
頭部縮小,使耳朵顯得極大,再加上孩子嚴重營養不良,身體瘦骨嶙峋,孩子看起來就像三個猿猴,當地人稱呼他們為「猴娃」。
彼時,人們生活艱苦,也有村民、親屬勸陳秀英放棄這三個孩子,陳秀英看著自己的三個孩子在院子裡嬉戲打鬧,她知道自己做不到。
劉安言:「慈母愛子,非為報也」,現代人都喜歡將孩子當作一個長期投資,想著一個孩子從小到大要耗費如此多的資源,將來能不能連本帶息收回?
陳秀英不懂投資,她只知道這三個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無論如何她都要將三個孩子撫養成人,甚至照顧他們一輩子。事實證明,她做到了。
二、五十年的含辛茹苦
五十年,一個常人難以想像的時間。在這五十年的時間裡,陳秀英每天的生活卻是類似的;
早上天微微亮,陳秀英與每一個農村婦女一樣起床準備早飯,飯燒好後陳秀英還要一一給三個孩子穿好衣服。
據陳秀英介紹,這個過程是最麻煩的。因為孩子不懂配合,且一夜之後大小便全在衣服上,所以,想要將他們衣服換好是一件實打實的體力活。
穿好衣服後,陳秀英再一個一個為他們洗臉梳頭,吃飯時一遍一遍教著孩子使用筷子。儘管五十年都沒有能教會,但陳秀英依然不厭其煩的教著。
吃完飯後,孩子們出去瘋玩,基本上不知會回家,於是陳秀英夫婦幹完活回來後還要到田間地頭去找,每天都要重複一遍。
到了晚上,陳秀英再接著給他們洗澡換衣服,哄孩子睡覺,因為如果孩子不睡著,很可能半夜就跑了出去。
然而孩子們往往精力過剩,這個剛睡下,那個又爬了起來,有時候氣急敗壞的陳秀英也會打孩子,只是每次打完又後悔,只能晚上偷偷抹眼淚。
五十年如一日,陳秀英就這麼一天天的過來了。因為孩子離不開人,所以陳秀英一天也沒離開過村莊,其中辛勞和苦楚是常人難以想像的。可陳秀英卻對記者說,這是她份內的事,因為她是他們的媽。
三、希望從未消散
記者來到陳秀英家裡採訪時,陳秀英拉著記者的手非常激動,一直說感謝政府,因為政府和社會從未忘記過他們。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政府便是他們家最有力的支持者。當時鐘祥市民政部門給三個「猴娃」每人每月一元錢的困難補助,這極大緩解了陳秀英一家人的生活壓力。
到了九十年代,政府每月定期補助陳秀英一家170元,隨著經濟發展,政府對陳秀英一家的補助也水漲船高。
到2009年,陳秀英一家四人全部享有農村低保。逢年過節,鄉裡辦事處還會領著大量米油魚肉等物資前來探望,再加上鄉親們經常送米送菜,一家人的生活才得以維持下來。
如今近幾年,陳秀英身體每況愈下,老伴也在10年前去世。市政府為此每月出資400元請當地百姓代為照看陳秀英一家生活。
後來政府又籌資1.5萬元為陳秀英一家新蓋房子,更換電線,裝自來水,更特地修了一條幾百米的石子路通到陳秀英家門口。
而隨著陳秀英事跡的曝光,社會各界的關愛如涓涓細流匯入這個家庭。對於陳秀英來說,或許這個世界曾充滿絕望,但是希望也從未消散。
結語
陳秀英是一個苦命的女子,一輩子都在辛勤操勞,年近百歲還在想著猴娃們的未來,她是一個偉大的母親。
陳秀英的故事結束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了拳拳慈母之愛,也看到了國家社會的溫暖。
那麼,你是否想到了許久未見的母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