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鵬
「醫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叫治病救人,就是看好病人的疾病。第二重叫人文關懷,不僅看好病人的病,還有悲天憫人之心,對待病人要像親人一樣。第三重,那就是進入病人的靈魂,成為他們的精神支柱!」最近,醫療電視劇《心術》引發熱議。
記者在《心術》貼吧看到,短短幾天工夫,這裡已聚集了7000多人,有讚揚的,也有吐槽的,除了關注劇情,更多人曬自己的醫療經歷,表示盼望在現實中遇到劇中「曦曦、邈邈、平平」那樣的好大夫,微博上也有人發起「尋找霍思邈」的活動,網友們把這種期盼和尋找稱為「正能量」,希望由此給醫患關係帶來一股暖流。採訪了多位關注此劇的患者和醫生,從他們的親身講述中,記者驚異地發現,《心術》中的很多情節竟然在現實中幾乎絲毫不差地重演。
神外的醫生確實帥,不僅僅是外表
「主任挑學生比挑老婆都嚴格,先要有一顆仁心,才能培養仁術,而且都是身材高大,相貌堂堂,單是外表就能擊退死神。」——霍思邈語錄
在《心術》中,雲山醫院神經外科的三位醫生不但醫術高超,而且玉樹臨風,在現實中,竟然也能找到「原型」。
木桃在追看《心術》的日子裡,不斷地回憶起當年父親在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住院兩個多月,歷經幾輪生死,最終被醫生從死亡線上拉回來的經歷。她說:「宣武醫院神經外科王寧大夫就是曦曦、邈邈這樣的好大夫。」
「我父親當時下了病危通知,他的主刀醫生在手術後出國了還沒回來,我當時特別絕望,在醫院走廊哭,正好趕上王寧醫生下班經過,他頂著壓力接手了我父親。我永遠記得,即將關閉的電梯門裡他的目光裡滿是同情。」
木桃的父親最終逃脫了死神,出院前夕,王寧主任對她說:「你知道我為什麼幫你嗎?我們這裡的生死太多了,天天有故事。就是因為你的孝心感動了我們,你的父親當時在懸崖邊上,我們多盡點心,他就能回來,若稍一閃失就下去了。」一年之後王醫生還打來電話,了解父親的狀況,提醒病人複查,還說:「汽車修好了還有售後,作為人的發動機大腦的大修,理應得到回訪。」
在父親住院的日子裡,木桃還親歷了《心術》中「賴月金父子」的故事,「一個農村老頭,就像賴月金的父親,他兒子出車禍幾乎被撞成植物人,老頭沒錢,天天睡在醫院走廊裡,護士也網開一面不轟他,老頭每天一個饅頭果腹,王寧大夫一直資助他,這些讓她真切感受到了什麼是仁心」。
木桃笑著表示,她接觸的神外的醫生確實帥,都很優秀,「聽說進這個科的,都要優中選優,既要體力又要腦力的,都是高高大大的小夥子,行動如風,走路時白大褂衣袂飄飄,瀟灑極了,我當時要是沒結婚,真要在他們中間挑一個了。」
嫁給「霍思邈」並不是一件浪漫的事
「要把病人當親人,不是親人也爭取發展成親人。」——霍思邈語錄
《心術》中令人詬病的一個情節是,霍思邈利用主治醫生的「特權」追求病人的女兒,最後給病人成功摘除腫瘤,也把病患家屬發展成自己的女友。這樣的故事真實嗎?在現實中,記者聽到了同樣的事情,只不過結局卻遠遠沒有電視劇裡的浪漫,因為醫生的家屬,真的不好當。
「我的經歷簡直和劇裡描寫的如出一轍,當時我父親在協和住院,住了半年後出院,我和父親的主治醫生結了婚。」這位協和胸外科的「霍思邈」也是醫術高超、年輕有為,令病患家屬曉雯一見傾心。可是結了婚,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後,她才發覺,找個醫生丈夫就像一個「擺設」,家裡什麼事都指靠不上。
「有了孩子之後,我沒法繼續工作了,因為家裡所有的事都要靠我,老公回家,基本就是吃飯、睡覺,而且還吃不踏實,睡不踏實,一個電話就跑回醫院,經常一整夜回不來。」為了丈夫工作方便,曉雯一家三口好多年一直擠著住在協和醫院旁邊的宿舍樓裡,很舊的老樓,面積也很小,唯一的便利是距離醫院只有幾分鐘的路,可以隨時回去。「孩子漸漸大了,想買個大點的房子,最後在東四環看中一套,都交了定金,可是老公翻來覆去想了好幾天,寧肯損失定金最終放棄了買房,他覺得要是病人有什麼事情,他開車回來至少需要1個小時,這一個小時,性命攸關,他耽誤不起,而且開車上下班太耗費精力,會影響他做手術時的體力。」為此,曉雯和丈夫大吵一架,冷戰好久,但最終還是理解了他的決定,「在他心裡,醫院的工作,病人的事情永遠是第一位的。」直到協和老宿舍樓拆遷,曉雯一家的居住條件才有所改善。
「帶著孩子出去玩,人家都是一家三口,只有我永遠是兩個人,有時候強行把他拉出來,他卻是走到哪睡到哪,我和孩子進公園玩,他就在公園找個躺椅睡覺,搞得我覺得特丟人,以後也不讓他陪了。他是太累了,工作沒有鐘點,手術經常一做10多個小時,所以只要有一點休息時間,就是補覺。」嫁給「霍思邈」的結局令曉雯覺得很糾結:「好醫生和好丈夫是絕對不能兩全的。」
有個病人扛來一包自己種的棉花
「收紅包心理壓力大,不收紅包生活壓力大,請大家自覺選擇生活壓力大。」——霍思邈語錄。
「紅包」一直是醫患關係中的敏感話題,在《心術》中有這樣一幕,有位農村病人出院後從老家給大夫寄過來一個大「紅包」,是自家種的紅薯曬的幹。劉晨曦開心地說:「手術前拒絕了薄薄的小紅包,沒想到現在收到這麼大的一個紅包。」記者了解到,這種「術後紅包」其實是醫生最樂於接受的。
「患者送白薯」曾真實地發生在北大醫院婦產科。莉莉是來自河北涿州的一個農村孕婦,轉診到北京時全家東拼西湊帶來了不足兩萬元,當時她因為患妊娠急性脂肪肝生命垂危,進行了多次血漿置換,他們帶來的錢遠遠不夠。金燕志是她的主治醫生,每天都要親自出面向院方請款為莉莉墊付費用。「每天上班一去就會聽人跟我說:"金大夫,莉莉費用又不夠啦!"然後我就趕緊跟上邊聯繫要錢去啊!」病癒出院後,出於感激,莉莉把金醫生認作乾媽,稱她為「金媽媽」。不久前,莉莉帶來了一箱自己家裡種的白薯送到醫院,金燕志推辭不掉,把500塊錢塞給莉莉就當是花錢買下這箱白薯了。
人民醫院胸外科的姜醫生告訴記者,他們科的醫生曾經收到過各式各樣的「術後紅包」,「有的簡直令人想不到,辦公室都能開一個土特產商店了。有個病人扛來自己種的一包棉花,大家直發愁,不知道該拿這包棉花怎麼辦。香油、小米這些東西就更多了,有些我們都不知道是誰送的,那些從農村來的病人也不說話,直接把東西往辦公室一放就走了。每次收到這些東西我們都特別感動,也特別開心。對那些經濟困難的病人,我們能做的只想儘自己所能為他們節省一點費用。其實,大多數患者對醫生都是懷著感恩之心的。」
醫生也會因病人的離去而落淚
「我有兩把刀,一把用來拯救病人的生命,一把用來剖析自我的心靈。」——霍思邈語錄
在《心術》中,純樸的陝北男孩賴月金在醫院死去,貧困的父親仍然感謝醫生的傾力救助,並堅決不肯欠醫院的錢,所有的醫生護士為這對農村父子流淚。這催淚一幕在真實醫院裡幾乎每天都在上演,而霍思邈的「兩把刀」理論得到了不少醫生的贊同。來自患者的「正能量」,也在成就醫生的「仁心仁術」。
「我為她的離去而落淚,雖然她不是我的親人,也稱不上是朋友,她只是我的一個病人。」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科醫生劉朝暉深深感受到,一個病人的離去帶給她內心的震撼,她的病人是一個卵巢癌晚期患者,病情已臨絕境,但是她仍然樂觀面對,對生命充滿渴望,對治療毫不放棄,「在她最後的幾個月中,每逢遇到我心情沮喪、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孤獨無助的時候,我也會想放棄做醫生而選擇一個輕鬆的工作。而每天早晨當我走近她的床,看到她勇敢的眼神,看到她經過一夜的嘔吐和疼痛後展現給我的疲憊的笑容,我覺得我沒有任何理由不堅持。況且,還有無數像她一樣對我無限依賴的患者。」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醫生陸海英談到,一旦對病人無能為力,醫生何嘗不感到無奈和挫敗?她說:「這種情況時有發生,有的是經濟原因,更多的是無法醫治的垂危患者。他們每人都有各自的人生,不同的故事,"未愈出院"的緣由也千差萬別,我只不過是局外的見證者和執行者。這個職業使醫護人員每天與病魔死神共舞,高強度的工作壓力、面對患者疾苦的無奈、一觸即發的醫患關係無時不在衝擊著我們心裡的忍耐底線。所以,一路走來,有的離開了,有的在彷徨,但更多的人在堅守,因為我們相信醫生的職責就像美國特魯多醫生所說的那樣:"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
這句誓言在《心術》中被所有的醫生護士們大聲喊出來的時候,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在現實中,它也是醫生們的信念,「病人是我們的老師,任何事,不管結局是好是壞,只要付出真心和努力,你都會有所收穫,有所感悟。真心感謝病人對我們工作的理解和配合!」陸海英醫生說。 J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