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5月15日09:16
來源:中國新聞網
「醫療大戲」《心術》正在浙江、安徽、東方、天津四大衛視同時熱播,「話題編劇」六六任編劇,三大明星張嘉譯、吳秀波和海清同時出演,再加上觸及「醫患關係」這一敏感題材,因而,該劇播出以來熱議不斷。
「白大褂當風衣穿」,夠炫不夠專業
追看《心術》,發現這部電視劇時尚而現代,第一集開始,無論展現醫院急救場景還是手術過程,節奏之快都可與美劇媲美。有網友說:「難得見一部國內的職業劇,可以拍得節奏如此緊密,看得很過癮,很有醫院的那種緊張氣氛。」
然而,雖然編劇六六「臥底醫院體驗生活」寫出《心術》,但專業問題上依然存在許多瑕疵。把白大褂當風衣穿、護士帶著耳釘進手術室、進手術室不戴口罩、醫生洗完手後用手去關水龍頭,護士甚至可以打開手術室的門,叫主刀醫生接聽電話……《心術》開播以來,觀眾對該劇的不夠專業吐槽不斷。
有醫護人員專業性的挑刺,也有普通觀眾認為劇中一些情節設置缺乏起碼常識。比如作為主演之一海清的角色美小護,既參與巡視病房,又進手術室協助醫生,「特殊巡護」的「權力」之大,讓很多觀眾費解。對此海清也坦言,這個崗位是六六為自己量身定做的,「護士是跟病人接觸最多最直接的人,她的形象能更加豐富全劇的人物和故事。但是又不能出現很多個美小護,因此在她身上,綜合了多個護士的特徵,並專門給她加上這個名號。」導演楊陽也解釋,海清版的美小護實際上是多個「美小護」的綜合體,這樣的做法是為了更好地集中矛盾,塑造人物。雖然海清的演技獲得觀眾認可,但劇本因人設崗的行為還是讓觀眾無法接受,認為違背常識就是假。
在眾多質疑聲中,其中一個焦點是「霍思邈像"高富帥",不像個醫生」,有些觀眾表示看不慣醫生耍帥賣萌,和護士打情罵俏,批評《心術》是一部披著醫療劇外表的都市情感劇。對此,霍思邈扮演者吳秀波辯白:「不管什麼題材,電視劇引人入勝是因為它高潮迭起的劇情,其中愛情是無可避免的主題。」
醫生是否被美化?兩極觀點競吐槽
但醫療是否專業並不是這部電視劇引起熱議的焦點,醫生與患者的關係才是真正的主題所在,也是這部片子引起網上網下集體吐槽的原因所在。
劇中張嘉譯扮演的大師兄劉晨曦,醫術精湛,對患者盡心盡責,堪稱完美大夫;急於搶救病人生命而沒等家屬籤字的谷超華最終被媒體曝光並辭職;面對頭插鋼絲無錢治療的乞丐,醫生主動捐款為他籌集手術費用……這些人物設置和故事情節,引發兩極評論。
有觀眾認為該劇對醫生過於美化了。網友「呼嚕囡」說,「白天來醫院,晚上看《心術》,於是越發有落差了。都說六六是潛伏醫院半年寫出來的,一個個心地善良的醫生護士在我心中無限美化。只是這兩日接觸到的護士,實在對不上號啊!」更有人舉出各種極端案例,感慨「要是大部分醫生都像《心術》裡面演的一樣就好了!」
但也有網友為醫生辯護。網友「小有名氣」說,「沒有哪個醫生會故意把手術做壞,面對病患,醫生有時也會很無奈,醫生也是人,不是神。可是,患者呢?把醫生看成最後的希望,一旦希望落空,有的人就會有過激行為,想到的都是醫生的不好。」
而在醫院實習的趙晶說,《心術》給人們提供了一個重新認識醫院的平臺,「與其說電視劇美化了醫生,不如說在有些人心中,醫生的形象是被醜化的。」微博上很多評價就表示,這部電視劇更多地帶給了他們感動,「從正面寫出了醫生的辛苦、良知、責任。所以醫患更需互相體諒。」
有人認為《心術》沒有像手術刀一樣直切醫療制度的病灶,規避了現實的殘酷,太過溫柔。對此,編劇六六說,「我是希望通過《心術》傳遞出"信、望、愛"的主題,讓醫患雙方能夠相互理解。」導演楊陽也希望這部戲能讓醫生和普通百姓互相地看重、尊重、信任。她說,用溫暖清新的方式呈現,是把問題放到負責任的角度,「如果把醫生都貶損到一無是處的程度,最後倒黴的還是患者。影視作品不是發洩的地方,而是讓雙方有更好的溝通理解。」
國產醫療劇,成長還需時間
從《心術》引發的社會關注度來看,可以預料,醫療題材熱在未來的一段時間不會消退。而在中國電視劇市場,醫療劇也幾乎是空白。但從《心術》的試水來看,中國醫療劇,還需要一段時間的成長。
在中國也倍受歡迎的美劇《豪斯醫生》和《實習醫生格蕾》,都是醫療題材。去年,美國一名10歲的小女孩麥迪遜·凱斯德在她母親昏迷不醒的時候對其實施心肺復甦術,幫助母親脫離危險,而這一切都得益於她和媽媽都喜歡看的《實習醫生格蕾》。據了解,美國拍醫療劇的重要目的之一是為了向公眾普及醫療知識,因此醫療部門會派醫學專家指導專業方面的編寫和創作,將心臟瓣膜贅生物在哪裡、如何脫落引起栓塞等疾病的知識都十分直觀地呈現。
而從2001年由渡邊淳一小說《無影燈》改編的電視劇《白影》,到2004年引起巨大轟動的《白色巨塔》,再到2011年春季以最高收視完美收官的穿越題材醫療劇《仁醫》,日本在拍攝醫療劇方面,也頗有心得。除了同樣強調真實性以外,直面社會問題、犀利揭露人性,讓人慾罷不能。
相比之下,國產醫療劇過於輕巧,去掉醫院這個大環境,似乎大部分情節都與普通電視劇相似。雖然《心術》中也展現了醫生收紅包、拿回扣等貓膩,包括各種走後門、排長隊、發牢騷、打群架的患者白描,但都只是點到為止,缺乏深度開掘,更缺乏情節開拓。在醫療的專業性展示上,更是缺乏對觀眾有意的知識傳授,甚至一些有違常識的專業呈現,屢屢讓觀眾詬病。
但要指望一部電視劇,既能反映出專業的醫療技術,又能找出解決醫患糾紛的路徑,顯然是不現實的。不過既有國外成功之作的珠玉在前,又有《心術》的誠意試水,我們不妨對國產醫療劇,多一點期待。
本報記者 徐宛芝 賈夢雨 (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