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
作者:趙偉
中國人民銀行1月12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12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218.68萬億元,同比增長10.1%。12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26萬億元,同比多增1170億元。2020年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284.83萬億元,同比增長13.3%。
開源證券趙偉團隊對12月金融數據解讀稱,政策「退潮」下,信用「收縮」通道已然開啟。影響信用「收縮」的三條邏輯包括:
(1)從「加」槓桿到「穩」槓桿,政府行為對信用環境的拉動,或趨於減弱;
(2)隨著「防風險」加強、資管新規過渡期到期,通道產品等的壓縮或加速非標融資收縮;
(3)地產調控加強背景下,房企融資「三條紅線」、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等政策影響逐步顯現。中性情景下,2021年社融存量增速或在10%左右。
趙偉團隊表示,政策「退潮」、信用「收縮」預期收斂過程中,資金風險偏好或有所回落,對股市形成階段性壓制;但不同於以往,行業之間、公司之間的分化或非常明顯。
社融增速首次超預期下滑,與非標融資加速收縮、企業債券融資低迷等有關。
社融增速超預期回落,非標和企業債券拖累顯著。12月,社融存量增速13.3%、低於市場平均預期的13.5%,較上月回落0.3個百分點;信貸餘額增速12.8%、與上月持平。增量來看,新增社融1.72萬億元、同比少增4821億元;其中,信託貸款淨減少4601億元、同比多減3509億元,表外票據淨減少2216億元,而2019年同期淨增加951億元;企業債券淨融資442億元、同比少增2183億元。
非標收縮加速,或與政策「退潮」、防風險加強等有關;而永煤事件,對信用債融資的衝擊尚未消退。政策託底下,上半年基建類信託淨融資一度轉正,隨著政策回歸常態、信託融資監管加強,及下半年信託到期的增多,信託融資收縮明顯加速。企業債券淨融資連續2個月低於1000億元,或主要緣於永煤事件的影響,企業債券發行較前期大幅減少、但到期規模增加,企業再融資壓力顯著上升。
M1增速結束連續5個月回升、M2增速超預期回落,財政存款投放低於往年
M1增速大幅回落、結束連續5個月回升,或與地產調控加強下房貸回落、結構性存款壓降影響消退等有關。12月,M1增速較上月回落1.4個百分點至8.6%,地產調控加強下,商品房銷售和居民貸款的回落,或可一定程度解釋M1下降;結構性存款壓降接近尾聲也是可能原因,結構性存款壓降帶來的定期存款活期化,是前期M1增速連續回升的重要推力。此外,M1增速也受到高基數的拖累。
M2增速超預期回落,或與財政存款投放偏慢等有關。12月,M2增速較上月回落0.6個百分點至10.1%,遠低於市場平均預期的10.7%。M2增速的低預期,或與財政支出進度不及預期等有關;12月財政存款僅投放9540億元、較2019年同期少投放1246億元,全年財政存款淨增加3931億元,高於2019年的301億元。此外,打擊資金空轉背景下,同業派生的減少也可能對M2產生一定拖累。
重申觀點:2021年,信用「收縮」之年,信用「收縮」帶來的影響不容忽視
政策「退潮」下,信用「收縮」通道已然開啟。影響信用「收縮」的三條邏輯包括:(1)從「加」槓桿到「穩」槓桿,政府行為對信用環境的拉動,或趨於減弱;(2)隨著「防風險」加強、資管新規過渡期到期,通道產品等的壓縮或加速非標融資收縮;(3)地產調控加強背景下,房企融資「三條紅線」、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等政策影響逐步顯現。中性情景下,2021年社融存量增速或在10%左右。
2021年,信用「收縮」之年,但信用「收縮」帶來的影響或與2018年不同,結構分化會非常明顯。政策「退潮」、信用「收縮」預期收斂過程中,資金風險偏好或有所回落,對股市形成階段性壓制;但不同於以往,行業之間、公司之間的分化或非常明顯。對債市而言,信用「收縮」開啟時,利率債左側時機就已到來,但操作難度較大;對於負債相對穩定的機構,左側機會或相對較好把握。
風險提示:防風險措施升級,信用違約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