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聊情談愛 2020-06-30 10:04:08
圖片源自網絡
我母親孕育了6個兒女,5男1女,我排行老四,兄弟們都有自己的家,老母親現在跟我大弟一起生活,兄弟姐妹各自組成了家庭,我生活、工作在市裡,所以在市裡安了家,每次回去看望父母都很興奮,路上,一邊聽著車載音樂,一邊看著兩側綿延起伏的山巒,看著路旁的綠草、山腳下蜿蜒流淌的河流,那心情,美極了,想像著老人合不攏嘴的樣子,滿臉的幸福,回到老家,和父母熱熱鬧鬧聚在一起,享受闔家歡樂的溫馨。
前兩年,爸爸和媽媽突然的相繼去世,毫無徵兆,無病無災,醫生說是壽寢,是有福的人,當父母不在了,這種回家的念頭就沒了,以前,父母健在時,只要有空閒,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想在那兒住幾天就住幾天,無論多大,總覺得父母的家就像自己的家,可以隨便出入,可以大聲喧譁,可以隨便點飯,可以固執任性。
這些年,哥弟他們也都不在老家了,每次清明去掃墓,我都是直接從墳地裡回去,偶爾到回到村裡去,只是圍著原來的家,現在的老屋打轉,甚至連趴著門縫往裡看的勇氣都沒有了,睹物思人,觸景生情,有好多次,堂哥堂嫂他們讓我吃了飯再走,我卻以看孩子走不開推脫了,因為,看到他們,我會更加思念起父母,更加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
我有話要說:
什麼是家?有房不叫家,而房中有主人居住那才叫家,有人說,父母在家在,父母不在回家便成了親戚,兄弟姐妹有家,那是他們的家,此話也不無道理。父母在,就有一種親情牽掛存在,時刻想念著那個地方,一有時間迫不及待地想回那個地方,這就是家的感覺,當父母雙雙離開之後,這種感覺會消失,至於兄弟姐妹結婚成家,各自有自己的生活,為了家庭會淡忘姊妹之間的溝通與往來,親情變得有點淡薄,沒有父母在時那種情感濃厚。
網上經常能看到(大部分是媳婦),嫌棄老人(絕大多數是公公婆婆)髒,生活不到一起,春節更不願意回老家,反感回農村老家的應酬,反感七大姑八大姨的串門吃喝,真不知咋想的,沒了父母,沒了老家和老家的老宅子,沒了老家的親人,每個人都無無根的浮萍,等到自己老年開始戀家時,已經無家可歸了。
農村一句俗語:樹大分叉,兒大分家,遇上一個好嫂子或好弟妹,遇上一個好姐夫或好妹夫,加之有情有義、善良、重仁義的兄弟姐妹,父母不在了,回家還有個落角,遇上一個只愛錢,沒人情的嫂子,和無情無義的兄長,回家的激情和動力何在?父母去世,加上不親的親情,家鄉,就成了故鄉和他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