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謠多以遊戲的形式來流傳

2021-01-13 齊魯晚報數字報刊

臨清胡同研究專家劉英順整理臨清老童謠遊戲

童謠多以遊戲的形式來流傳

2015年10月21日  來源:

齊魯晚報

【PDF版】

     本報聊城10月20日訊(記者 凌文秀) 童謠是一個地方風土人情的重要體現。生活在臨清胡同裡的人,特別是出生在老胡同裡,並在這裡度過童年的人,一但聽到那耳熟能詳的童謠兒歌,他腦海裡不由得會浮現出自己的孩提童年和老胡同、老門樓、老樹、老屋、老人。臨清胡同研究專家劉英順將臨清胡同裡傳唱的童謠整理出來,作為臨清胡同記憶的一部分希望能傳唱起來。 
  劉英順介紹,很多孩子在還不懂事、母乳餵養期間,在搖籃裡或在娘親的懷抱裡,聽著娘親吟唱童謠。再長大點,坐在門墩上拉著奶奶的手,跟奶奶學唱兒歌。再大點,跟著哥哥姐姐們、小朋友們一起學唱學做遊戲。臨清的童謠兒歌遊戲,具有鮮明的臨清運河文化特色,它反映了臨清昔日的繁榮。因為只有市民百姓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雙重繁榮,才能孕育出大量的童謠兒歌。流傳於臨清老胡同裡的兒歌,是由一代代人口耳相傳的,不僅詞調帶著濃鬱的臨清地方色彩,而且詼諧幽默、音節簡短,朗朗上口。臨清兒歌童謠還有一大特點,那就是多以遊戲的形式來流傳。 
  劉英順採錄到的流傳於臨清老胡同裡的兒歌童謠,整理一部分,並寄送給聊城最美童謠主辦方。 
  篩籮籮(遊戲) 
  篩籮籮、打鏜鏜,二鬥面子蒸乾糧,蒸了乾糧叫誰吃?叫俺乖乖XX(兒童的名字)吃。吃了幹麼去?搬磚、砸瓦,一砸砸了俺xx的小狗爪!

炸果果(遊戲) 
  炸、炸、炸果果,腰裡別著銅鎖鎖,帶開、不開,拿刀剁開,你一半我一半,咱倆作個小買賣兒,你敲梆子我敲鼓,咱倆變個小老虎! 

碰花瓶(遊戲) 
  碰、碰、碰花瓶,花瓶花,二百八,兩個小孩是一家。碰、碰、碰花瓶,花瓶花,二百八,兩個小姐跪下吧。碰、碰、碰花瓶,花瓶花,二百八,兩個小姐起來吧。 

小俊妮 
  小俊妮,白又白,婆婆發轎把她抬,一進門,四口人,公公、婆婆、小女婿。 

小老鼠上燈臺 
  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吃,下不來,讓哥哥抱下來。 

小老鼠,拄拐棍兒 
  小老鼠、拄拐棍兒,摔下來沒了氣兒。大老鼠哭、小老鼠叫,一對蛤蟆來弔孝,給他孝帽他不帶。給他孝衣他不穿,蹦蹦跳跳下了灣。 

月姥娘 
  月姥娘打哈哈,買燒餅,哄娃娃,爹吃口娘吃口,咬了乖乖的手指頭 

織花布
  織花布,穿木梭,王家大娘教給我,我不會,不去睡,一夜織出兩床大花被。爹一床、娘一床,留著一床裹小腳。裹的小腳怪臭的(dei),當街來了個賣肉的,賣的肉怪香的,當街來了個賣姜的,賣的姜怪辣的,當街來了個算卦的,算得卦怪靈的,當街來了個賣繩的,賣得繩怪好的,當街來了個賣棗的,賣得棗怪甜的,當街來了個賣鹽的,賣得鹽怪鹹的,河堤來了一溜拉船的,拉著船下江南,運得臨清百貨全。 

倒背豎背(遊戲) 
  倒背、豎背,蔥花芫荽,彎下起來,天上有麼,星星,地上有麼,運河,河裡有麼,鴨子,嘎嘎嘎。

盤腳盤(遊戲) 
  盤、盤、盤腳盤,腳盤高,烙花餅,餅餅蓋蓋,兩個小腳蜷一支。公雞、公雞頭,母雞、母雞頭,不在這頭在那頭,公雞掩(an),母雞掩,不在這邊在那邊。

老嘛猴(搖籃曲) 
  哦,哦,睡覺覺,老嘛猴叼耳朵,狗吃了貓咬了,俺小寶寶睡著了。 

蛤喇牛(遊戲) 
  蛤喇、蛤喇牛,先出角(jia),後出頭,你要不出,砸你的屋,你要不爬,拔你的牙。 

小板凳 四條腿 
  小板凳 四條腿,我給奶奶嗑瓜子。奶奶嫌我磕的髒,我給奶奶擀麵湯。奶奶嫌我擀的稠,我給奶奶加香油。奶奶嫌我加的少,我給奶奶包餃餃。奶奶嫌我包的大,我給奶奶說好話。
  小板凳,四根腿兒,我給奶奶嗑瓜籽兒。奶奶閒我嗑得慢,我給奶奶下掛麵。奶奶閒我下得稠,我給奶奶放香油。奶奶閒我放得香,我給奶奶放塊姜。奶奶閒我放得辣,我給奶奶唱個叉。 

一二三四五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 老虎沒呆家,打你姊妹仨。 

小金姐 
  小金姐,騎金馬,金馬不走金鞭打。梧桐樹,山老鴰,開開廟門金菩薩。燒金鍋,泡金茶,沏到金碗冒金花。敲金鼓,拍金鑔,蹦出一群金娃娃。 

搭臺看戲 
  柳樹柳,槐樹槐,槐樹底下搭戲臺。左鄰的閨女都來了,右舍的閨女還沒來。說著說著就來了,騎著驢,打著傘,吃著媽媽(吃奶)瞪著眼。 

月姥娘,亮堂堂 
  月姥娘,亮堂堂,開開後門洗衣裳。洗得白,漿得白,娶了個媳婦不成材。又喝酒 ,又看牌, 不過他娘的老燈臺。 
小棗樹,結大棗 
  小棗樹,結大棗,俺家有個懶大嫂。懶梳頭,懶裹腳,哄哄孩子裝睡著。一睡睡到日頭紅,
起來以後不做飯。東門裡瞧,西門裡竄,針線筐子裡雞下蛋。 

逗蟲蟲(遊戲) 
  逗,逗,逗蟲蟲,蟲蟲咬,飛—— 

拉大鋸(遊戲) 
  拉、拉、拉大鋸,我吃果子,你吃屁! 

沿金橋(遊戲) 
  沿,沿,沿金橋,掉了河裡沒人撈! 

小小子,坐門墩 
  小小子,坐門墩,哭著叫著要媳婦兒!要媳婦幹嗎?做鞋做襪,點燈說話! 

拉大鋸 
  拉大鋸,扯大鋸。姥娘家,唱大戲。接姑娘,請女婿。小外甥,也得去。 
 
紡線車 
  紡線車,一搖拉,吱扭吱扭紡棉花。紡成線,織成布,你做褂子我做褲。也有單,也有棉,花花綠綠過個年。 

踢毽 
  一個毽兒,踢兩瓣兒。打花鼓兒,搖花毽兒。一個,一倆。裡踢,外拐,八仙,過海,九九,一百。



  本稿件所含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齊魯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 版權所有 齊魯晚報
華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術服務

相關焦點

  • 孩童脫口秀 灰色童謠多(圖)
    現狀  過半小孩喜歡說「灰色童謠」  一段時間以來,「灰色童謠」在小孩中間流傳非常廣,許多小孩都能隨口來上幾段。家住北京大興區、才上幼兒園不久的小倪說話還奶聲奶氣的,他非常得意地向記者「表演節目」,而「節目」內容就是諸如「太陽當空照,骷髏對我笑。
  • 童謠與遊戲是對「好搭檔」
    童謠是活在兒童口頭上的文學,別具風趣的民間童謠,極具中國藝術特色,它來源於民間,強調格律和韻腳,通常以口頭形式流傳。童謠的藝術生命能夠源遠流長,原因就在於它能不斷地被即興修改和再創造,人人都是作者,創作永無終結。實踐中,我們發現有的童謠就像遊戲,有的遊戲離不開童謠,讓童謠與幼兒最喜歡的遊戲相結合,把童謠遊戲化,成為我們的探索之路。
  • 童謠:給最初的生命塗上美的底色
    三千多年前,在《國語·晉語》中就有「童,童子,徒歌曰語」的提法,後又出現了「童子歌曰童謠」之類的界定。幾千年來,童謠只是作為一種口頭文學,在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中間流傳。新文化運動以後,中國產生了白話詩。隨著新詩的興起,文人創作的新童謠也應運而生。在新詩產生的一百年裡,新童謠也有了百年的歷史。
  • 童謠:童謠介紹
    有中國童謠和外國童謠。  按照童謠的藝術形式劃分:我國童謠在千百年的歷史傳承中,經過一代又一代人自覺或不自覺的潤色加工,已經形成了十幾種倍受兒童喜愛的特殊的傳統藝術形式。如搖籃曲、遊戲歌、數數歌、問答歌、連鎖調、拗口令、顛倒歌、字頭歌和謎語歌。  搖籃曲  搖籃曲也稱搖籃歌、催眠曲,屬「母歌」。這是一種主要由母親或其他親人吟唱給嬰幼兒聽的,用於催眠、教話、認物的簡短童謠。
  • 兒童閱讀系列談:童年需要童謠
    在我國,童謠是更為悠久的兒童文學形式,千百年來,世世代代,口耳相傳,經久不衰。優秀的童謠是母親給孩子最早的心靈滋養和撫慰,是兒童最早學習母語、親近母語的範本,是兒童學習生活、認識社會最好的途徑。童謠對於兒童的身體協調性、聽覺敏銳感、韻律節奏感等都非常有意義。我家的閱讀啟蒙是從童謠開始的。
  • "咪咪貓,上高窯"這麼多陝西童謠裡 哪一句是你的童年?
    註:扎,方言音zá,兒童學步的樣子  (西安流傳張杰收集)  遊戲童謠  扯籮籮,打面面,你在外家吃啥飯?  殺公雞,擀細面,不吃不吃兩大碗。  註:二人拉手遊戲童謠;外,方言音wèi,外家指外婆家  (安康市漢濱區流傳彭軍收集)  拉大鋸、扯大鋸,舅家門口唱大戲。
  • 童謠: 爛漫無邪蘊真知
    童謠,被譽為「嬰幼兒專用的精神食糧」,是嬰幼兒最早接觸、最易接受的文學形式。中國是「詩謠」的國度,經歷了時代變化而流傳下來的童謠無不折射出人類的智慧、美德與思想。童謠自古有之,發展至今仍不斷增加新鮮語素,錘鍊藝術形式,提升審美能力,塑造藝術品格。它以求真求善的理想信念、深入淺出的知識內涵、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與自然和諧的藝術魅力,傳遞出質樸而雋永的生命智慧。  1、涵養品德 塑造人格  童謠涉及精神層面的各個領域,勤儉、善良、友愛、誠信、知禮都是童謠永恆不變的追求。
  • 兒童節一起細說北京童謠
    文旅君帶您回憶記憶中的老北京童謠國家級非遺·北京童謠北京城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積澱,曾出現了大量的童謠,在民間兒童中傳唱。北京童謠有頂針格、串話、繞口令、謠諺格、搖籃曲、謎語格、連鎖調、數數歌、問答歌、排比格等十種表現形式,形式簡短、音節和諧、詼諧幽默。北京童謠體現了優秀的民族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內容,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灰色童謠」悄然流行校園 學生自編童謠抵制
    「灰色童謠」在校園悄然流行  近日來,在中小學校園開始流行一種「童謠」。這種童謠十分順口,很容易就能記住。諸如「上學苦,上學累,上學還得交學費,不如加入黑社會,有吃有喝有地位」,還有「一年級的蘿蔔頭,二年級的咯嘣豆,三年級的遊擊隊,打的四年級往後退,五年級的小妹妹,六年級的才一歲。」
  • 童謠小能手 演·寫·唱俱佳
    本版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溫倩茵 本版攝影 信息時報記者 梁鉅聰  創新粵語童謠形式獲肯定  「氹氹轉,菊花園,炒米餅,糯米糰……」「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擔柴上街賣,……」「月光光,照地堂,蝦仔你乖乖瞓落床……」這些親切熟悉的粵語童謠陪伴著很多本土老廣成長,當他們離開了童年,成為別人的父母,還會傳唱這些粵語童謠嗎?
  • 「董浩叔叔」力推童謠文化工程狙擊灰色童謠
    現在「北京童謠」作為學校的校本課程,每周每班安排一課時。由專職老師授課,採取遊戲、節目等多種方式,將新式童謠傳教給學生。收錄了50多首童謠的教材也主要圍繞禮儀、時令、民俗、動物、遊戲等篇目編寫,包括愛我中華、我愛北京、宣武市井、燕京八景等。課堂上教師不但安排了誦讀篇目,也有創作指導。
  • 幼兒兒歌童謠:小老鼠上燈臺
    >幼兒兒歌童謠:小老鼠上燈臺2014-09-15 10:59:14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  它是幼兒園的孩子最熟悉的一首童謠,深受兒童的喜愛。  本詩是專為兒童作的短詩,強調格律和韻腳,通常以口頭形式流傳。許多童謠都是根據古代儀式中的慣用語逐漸加工流傳而來,或是以較晚一些的歷史事件為題材加工而成。在孩子們的心中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
  • 小學生自編千餘首健康童謠
    本報訊(記者戚海燕通訊員張慧君)童謠和遊戲,陪伴人們走過童年,銘記一生。本市一些小學鼓勵孩子自編健康童謠,挖掘有益遊戲,走出了一條適合孩子特點、貼近童心的德育新途徑。  針對社會上流傳的一些不健康的校園童謠,光明小學提出徵集健康童謠的創意,得到了師生和家長的熱烈響應,很快就徵集了1500多首。
  • 「粵語童謠之父」韋然欲把唐詩歌謠化
    知多D    那些經典兒歌    背後的故事    《小明小明小小明》、《小明坐火車》、《小明上廣州》     韋然最早創作的《小明小明小小明》整理自一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每個小朋友都會玩的遊戲:「小明小明小小明,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後後
  • 童謠:童謠的定義
    「童子歌曰童謠,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楊慎《丹鉛總錄》卷二五)。  大體說來,「童謠」是指傳唱於兒童之口的、沒有樂譜、音節和諧簡短的歌謠。它的叫法很多,如清人杜文瀾在《古謠諺·凡例》中,把「兒謠、女謠、小兒謠、嬰兒謠」等都歸入「童謠」一類。此外,其他古籍中還有稱「孺子歌」、「童兒歌」、「兒童謠」、「孺歌」、「小兒語」、「女童謠」等的。名稱雖不同,內容都是一樣的。
  • 「另類童謠」是洪水猛獸?它對當今孩子的巨大影響
    ,形式比較簡短。 但是我們對中小學校園中廣為流傳的當代童謠進行集中收集,發現: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童謠已經發生了異化 ,雖然從表象上看這些童謠依然是根據社會現象、歌詞、古詩等改編形成, 因順口、幽默等特性而廣為流傳,但其教化作用已經被嚴重削弱,甚至是不適於在中小學生中流傳的。另類童謠多為調侃戲謔之作並經常套用名句名篇進行仿擬,有別於傳統童謠。故稱之為另類童謠。
  • 老北京的童謠原來這麼好聽?教你唱一唱
    童謠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戰國。作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我國古代的童謠內容非常豐富,節奏多變,朗朗上口。老北京舊時,嬰兒出生不久,家裡的長輩就會誦唱歌謠給孩子聽。今天,文旅君就帶您領略下這些好玩有趣的童謠。
  • 童謠:童謠的內容
    >童謠:童謠的內容2015-12-04 10:22:33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1、童謠的內容取材貼近生活和自然孩子們隨著年齡的增長,由感知到模仿,最終學會誦唱童謠,並從中獲得審美享受。童謠的內容往往十分顯淺,易為幼兒所理解,或單純集中地描摹、敘述事件,或於簡潔有趣的韻語中表明普通的事理。例如,聖野的童謠《布娃娃》:「布娃娃,不聽話,餵她吃東西,不肯張嘴巴。」於天真稚氣中表達了幼兒對周圍生活的模仿和思考。同時,孩子們在誦唱這首童謠時馬上就會聯想到自己吃飯的情景,懂得應該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 古老的童謠,小時候的記憶,首次以文字方式面世
    我出生在宛南的鄧州,在很小的時候,母親曾教過幾首童謠,30年過去了,這些童謠還能非常熟練的背誦,我想我應該把它們寫下來,以便以後人還知道它們的存在,其實就算在我們老家鄧州,這些童謠估計也很少有人知道了。第一首,篩囉囉這首童謠,是大人彎著腰,拉著小孩子的雙手唱的。篩囉囉,打轉轉,去你外婆家吃啥飯?
  • 兒歌童謠裡 瀰漫著老成都風情(組圖)
    兒時記憶·童謠  在老成都的不少遊戲裡,孩子們都會配上唱詞歌謠,一邊唱一邊玩。在有些遊戲,比如跳皮筋裡,童謠和玩法之間有一一對應的關係,比如跳「馬蘭花」,就不是跳「蘿蔔」,也不是跳其他的什麼。  在遊戲以外,還有很多兒歌、童謠流傳,在孩子們成群結對從學校回家的路上,在院壩頭納涼的家人群裡,一支又一支童謠就這樣代代相傳。其實除了四川,其他地方也是這樣的,只是可能流傳的歌謠內容上大同小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