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半島的科提茲海,發生了神秘的鮭魚失蹤事件。
沿科提茲海往北200多公裡的加州伯德加灣,是美國加州傳統的具有百年歷史的鮭魚漁場,那裡曾經是漁民和釣魚愛好者的天堂,但現在他們釣上來的除了大赤魷就是大赤魷(美洲大赤魷),幾乎看不到一條鮭魚。
與此同時,在北方美國的阿拉斯加及俄勒岡州的海灘上,人們也會經常發現被潮水衝上沙灘的北美大赤魷屍體,隨著更多的發現,人們意識到美洲大赤魷入侵了北美西海岸。
美洲大赤魷的入侵引起了墨西哥和美國科學家的注意,他們發現這種深海掠食者所到之處災難淋漓,幾乎是見到什麼吃什麼,它們不但食量大的驚人,而且生長速度快的就像充氣的氣球。
科學家推測僅在科提茲海方圓40公裡區域,至少生活著數千萬隻大赤魷,沒有人知道它們是從哪裡來的,最終會去向哪裡,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它們的入侵相對於當地的海洋生物鏈來說,絕對是個巨大的災難,同時也對於太平洋沿岸眾多地方的生物鏈構成了重大的威脅。
接下來的問題不止是鮭魚的失蹤那麼簡單了,就連其它的海洋魚類的數量也在急劇減少,有科學家將責任歸於環境的破壞和汙染或人類的過度捕撈,但很快被海洋生物學家所否認,他們提出了嚴重的警告,指出:如果找不到抑制大赤魷的有效辦法,用不了多久地球的海洋就會被深海巨型魷魚所統治。
儘管美洲大赤魷在科提茲海附近泛濫成災,漁民想要捕捉它們卻非常的困難,它們大多數時間躲在幾百米深的深海,而且無法準確掌握它們的行蹤。
那麼美洲大赤魷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深海巨型魷魚?
跟大王酸漿魷魚的體型相比,美洲大赤魷的個頭儘管最大能長到1.5米,體重超過了45公斤,無法跟其相提並論,但入侵北美沿岸的大赤魷在數量上卻達到了天文數字的級別。
美洲大赤魷原本生活於南半球亞熱帶600米左右的深海,海洋生物學家一般很難追蹤到它們的實際生活情形,通常它們會在夜間上浮淺海進行覓食,白天就下潛到了深海。
美洲大赤魷覓食圍獵的方式跟狼群一樣,少則數百隻多則數萬隻集體上浮圍獵,它們在水裡行動敏捷攻擊力強悍,遊動的速度可達25公裡/小時,它們的獵物非常廣泛且食量驚人,就算是遇到鯊魚一樣會被它們圍攻,它們的牙齒有著超過了1000磅的驚人咬合力。
科學家的介入調查能否解開大赤魷的入侵之謎呢?
1 科學家介入調查,開始尋找大赤魷的蹤跡
2010年3月17日,海洋生物學家史蒂夫.布萊爾和探險家史考特.卡塞爾及水下攝影師理察.泰斯等人,對大赤魷重災區的科提茲海展開了科考調查。
史蒂夫團隊的調查目標是了解大赤魷的食物範圍、食物需求量、生活行為習性及生理機制等問題,只有了解了這些問題或許才能對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找到最有效的解決辦法。
在水下要想追蹤到大赤魷的蹤影談何容易,潛水員要想進入它們當中拍攝影片和調查更不容易,北美大赤魷人稱"紅色惡魔"或"深海巨妖",在水下對潛水員構成致命的威脅,它們會群體攻擊潛水員,用8條爪子纏住人體,爪子上的吸盤將人體牢牢吸住,最後伸出牙齒撕咬。對於潛水員來說普通的潛水服根本擋不住它們的攻擊,史蒂夫團隊在潛水服外層加裝了一層不鏽鋼絲網的防鯊魚外衣。
在科提茲海沿岸,曾經發現被潮水卷上岸的大赤魷屍體蔓延數百公裡,海岸線一度成為了鳥類及食腐類動物的盛大宴會場所。
科考隊從墨西哥巴哈(下加利福尼亞半島)的科提茲海附近開始著手調查,首先他們要沿著海岸線尋找大赤魷的蛛絲馬跡,雖然這些生物已經泛濫成災了,但不意味著就很容易尋找到它們,因為它們生活習性的緣故,白天在淺海附近根本看不到它們的蹤跡。
在走訪了多處的海岸線地帶之後,史蒂夫團隊決定在一處傳統鮭魚漁場下水調查,要確定大赤魷的群體,最好的辦法就是採用下鉤釣捕的方式,如果能釣到大赤魷,則說明魷魚群出現了。
傍晚時分,史蒂夫釣起了一條約25磅重的大赤魷,他們將魷魚放進一個有150加侖海水的塑料桶內,準備採用實驗設備進行檢測。
既然釣到了大赤魷,就不能丟失水下探險調查的機會,史考特和攝影師馬上下水了,而史蒂夫待在船上,要做一個至關重要的實驗,也就是加州漁場鮭魚失蹤問題,他準備將一條鮭魚掛在繩子上,配合水下攝影師錄像,驗證大赤魷到底吃不吃鮭魚。
12點鐘之後,史考特和攝影師在50多米深的水下開啟了燈光對著魚餌鮭魚,然後查看尋找周圍大赤魷的蹤影,史考特發現密密麻麻的大赤魷聚集在燈光以外的地方,它們不敢進入燈光區圍獵鮭魚。
實驗沒有取得成功,但史考特有了重大的發現,他確定這片海域生活著數千萬計的大赤魷,儘管這些超級掠食者沒有出現在他們的鏡頭中。
上船後史蒂夫分析,很可能是大赤魷懼怕白色的光線,由於它們原本生活在黑暗的深海中,完全有理由不適應強烈的光線。
2 對大赤魷進行溶氧測量試驗後,科學家感到了事態的嚴重性。
在船上史蒂夫和史考特對釣上來的大赤魷進行了溶氧測量試驗,溶氧測量試驗是間接檢驗動物新陳代謝能力的測試,將溶氧儀連接在裝有150加侖海水的容器中,查看海水中的氧消耗程度和速度。如果氧消耗量越大速度越快,則證明大赤魷的新陳代謝機能就越強,新陳代謝機能越強就證明它們的進食量越頻繁食量越大。
僅僅2分鐘後,150加侖的海水中所含的氧氣量就下降了25%,這個氧氣消耗速度讓人極度吃驚,就算是一條幾百公斤的鯊魚也沒有這麼快的消耗量。
這應該也是為什麼魷魚離開水面很快就死掉的原因。
通過對測試數據的計算,史蒂夫推算出大赤魷每天的進食次數和食量,通常情況下大赤魷每次進食量相當於自身體重的10-15%,每天至少會進食4次,而美洲大赤魷的壽命在1-2年,按照這個保有量計算,大赤魷這一生就能消耗約2.1萬磅的肉。
單個數字還不算驚人,如果大赤魷的數量達到了億萬級別,可想而知整個美洲沿岸的海洋生物鏈系統會怎樣?
實驗證明,大赤魷高效的氧氣消耗量和極快的消耗速度,說明它的食量和進食頻率之高超越了大多數海洋動物,它們大規模的入侵陌生地,失去天敵的約束,加上對環境有著超高的適應能力,通常在飢不擇食的狀態下圍獵各類海洋生物,就會給入侵地帶來了滅頂之災。
3 窺探大赤魷的內臟結構
溶氧試驗結束後,史蒂夫和史考特將一個價值數萬元的內窺鏡探頭送進了大赤魷的體內,此時大赤魷的顏色由赤紅色變成了白色,但沒有進入發怒噴發墨汁的階段。
內窺鏡探頭可以在大赤魷體內拍攝它的內臟,了解它的內臟結構和狀態。史蒂夫巧妙地操控探頭,從頭和身子之間的鰓部插進去,沿著體腔往裡探進。
這是一隻成年性成熟的雌性大赤魷,首先進入視頻畫面的是大赤魷巨大體腔壁和卵巢壁,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它的卵巢呈梭子狀,在魚雷狀的體腔裡,卵巢佔據了至少50%的空間,其它50%空間則是它的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
卵巢裡面的卵子多到讓人懷疑人生,更讓人瞠目的是,這樣的卵巢居然有2個,左右對稱性分布,夾在2個卵巢中間的是它的消化系統,最裡面靠近尾部的是它的3個呈品字狀排列的心臟,2側的2個心臟專門為鰓部供應血液和氧氣,中間的一個專門為全身供應血液及氧氣。
3個心臟在體內有節奏的跳動著,支撐起大赤魷對氧氣高消耗量的生理需求,如此奇特的器官構成簡直超越了人類的想像,如果不是科學家在現場做實驗,就很容易讓人覺得它們是一種外星生物。
大赤魷的血液循環系統非常的發達,這足以支撐起它們能儘快適應各種新環境的迫切需求,這就充分說明了它們很快就適應了熱帶及溫帶水域環境,為了爭奪食物資源它們可以頻繁地遷徙棲息地,對其它地方構成了巨大的影響能力。
史蒂夫估計,大赤魷的卵子數量,很可能會超過100萬個,如此巨大的繁殖能力讓人極度的驚嘆,如果沒有天敵的話,這些超級掠食者令人恐怖的程度可想而知。
鮭魚的神秘失蹤到底是不是跟大赤魷的入侵有直接關聯呢?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需要解開,就是大赤魷會不會獵食鮭魚,之前史蒂夫團隊在水下使用了白色燈光,讓實驗沒有得以成功,接下來史蒂夫打算採用紅色光實驗鮭魚誘餌。
為了在水下拍攝到大赤魷圍獵鮭魚的證據,科考隊決定替換成紅色光照明,紅色的波長比起白光要長很多,很容易被海水微光層中的深藍色所吸收,通常大多數深海生物都對紅光不敏感,或者它們根本看不到紅色光譜,大赤魷也具備這一特徵。
果不其然,魚餌下去10秒不到,史考特在水下就遭受到了大赤魷群體的攻擊,有十幾隻魷魚將他纏住,而鮭魚魚餌被一群大赤魷給瘋搶,最後連個渣滓都沒剩下,速度之快讓人始料未及。史考特和攝影師理察多虧了鋼絲網的潛水服保護,身體部位才免受傷害,但脖子和臉部則被大赤魷的觸角給劃傷。
為了擺脫大赤魷的攻擊,史考特不得不打開了白色燈光,才脫離了自身的生命危險,他們失魂落魄地回到船上,對於在水底遭受到的攻擊,他們難以用語言描述清楚。
大赤魷太多了,多到讓他們懷疑自己的眼睛有問題,可以試想,一個人在深水裡受到無數個體型跟人差不多長的兇猛動物的攻擊,心裡陰影究竟有多大!
3月20日夜裡3點鐘,史蒂夫團隊再次進行了鮭魚魚餌實驗,以求進一步證明大赤魷的掠食範圍,到底是不是那種飢不擇食的方式,不過這次沒有潛水員下水,而是在魚餌上面加裝了可以跟船上同步視頻畫面的攝像機。
這次實驗史蒂夫團隊放下了十幾條鮭魚魚餌,帶攝像機的魚餌傳回來視頻,魚餌下去還沒有5秒鐘時間,就有十幾條大赤魷突然出現,它們進行了一場殘暴的豪搶橫奪,一分鐘不到鮭魚就被撕成碎片不見了蹤影。
其它十幾條鮭魚誘餌也一樣,拉上來繩子後都不見了蹤影,這說明大赤魷對於陌生的食物沒有選擇的模式,而是見啥吃啥一律通殺,如此一來水產養殖場可就麻煩了,其它的魚類養殖項目很快就會遭受滅頂之災。
大赤魷的行為特徵說明了什麼?
最後一個調查項目就是觀察了解大赤魷的行為模式,包括在水中跟人類(脫離獵食條件下)互動的行為特徵,史蒂夫團隊製作了一個細密柔軟的網箱,將捕獲的大赤魷放進網箱,然後跟人一起互動。
實驗中大赤魷剛進入網箱時的行為非常粗狂,它每次逃跑撞擊到網箱就會噴出墨汁,此行為應該是覺得自己受到了威脅。直到它體內的墨汁噴發完畢,才安靜下來跟潛水員一起在水中友好互動,潛水員可以用手輕輕託起大赤魷的身體,此時大赤魷暫時失去了原有的攻擊掠食本能。
在互動中史蒂夫得出結論,這種兇悍的深海生物不僅有著超強的環境適應能力,而且還會用身體表皮的變色細胞改變顏色,試圖跟人類交流或意為妥協,求得自己的生存機會。它們往往在掠食期間全身變成了赤紅色,而在受到威脅無法脫離之時,就會變成了全身白色,意味著向威脅妥協或示好。
科考隊的行程該告一段落了,以目前的科技力量,人類還無法完全追蹤大赤魷的行蹤,由於它們有著超強的繁殖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以及飄忽不定的蹤跡,人類要想將它們大規模的剿滅,其難度不亞於太空移民。
至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這種深海巨獸可以肆無忌憚地入侵大陸沿岸的海域,不過讓人欣慰的是,幸虧它們的壽命僅限於1-2年內,否則它們很有可能會吃光海洋裡的大多數大型動物。
那麼本該生活於深海的生物,為何會大舉入侵美洲的海岸線呢?
至於它們為什麼會大舉入侵不同環境的陌生海域,科學家認為很可能是氣候的異常改變了它們的生活環境,缺少食物資源的它們不得不大規模地去入侵別處適應新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