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寶奶奶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天下之大無奇不有,「懶人」一詞,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小時候常聽老人講起「懶漢吃餅」的故事,大概講述的是,一個懶漢因為懶得動,掛在自己脖子上的餅只吃嘴邊那一點,最後被活活地餓死了。
故事的真實性,我們無法考量,但是現實生活中倒是的的確確出現了類似的情形,讓我們啼笑皆非的同時,又不得不深入思考其中的社會現實指導意義。
曾有爆料說一位23歲的名叫楊鎖的年輕人,因為懶得進行生活自理,大小便就在屋裡刨坑,生生餓死在了自己的家中,不得不說,在正青春的年紀裡,卻因為自己的惰性而喪失生命,是一種可悲。
懶到極致是什麼體驗?捨不得走路,大小便屋裡刨坑,23歲懶死家中
23歲的楊鎖,就像他的名字一樣,終日把自己鎖在暗黑的屋子裡面,靠親朋好友的救濟,勉強維持自己的生計,四肢健全的他,為什麼會是這樣的一種生存狀態呢?這不得不從他的家庭環境說起。
作為農村家庭的獨生子,楊鎖一出生就是父母眼中的寶貝,從小就沒有幹過什麼累活,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摔了,抱在懷裡怕碰了,從小到大楊鎖被父母嬌生慣養。可溫室裡的花朵,總是經受不住風雨的洗禮。
楊鎖自小的受教育模式,就是沒有經歷過一路的跌跌絆絆,父母總是為其安排好了一切,就連學習走路這件事,平常小孩周歲前就可以學會,輪到了楊鎖,卻直到八歲時才學會了走路。
因為他的父母根本捨不得讓他走路,每次出門都是用扁擔挑著他,試想這樣一來,連學習走路機會都沒有的楊鎖,又怎麼可能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樣學會走路呢?楊鎖就像他的名字一樣,成長的模式簡直被「鎖」,懶到了極致,何其可悲!
比楊鎖人生更可悲的是,其父母的教育模式,很多家長其實也在做
父母之愛要為之計遠,楊鎖的父母為了讓孩子生活得好,事事都為其料理,可是這樣真的好嗎?難道只要為了孩子好,自己可以幫他照顧生活上的一切,包括自己小孩的生活能力,人際交往能力。
但父母卻忽視了,在這樣一種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孩子,最終都會成為一個永遠都長不大的「巨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愛和關懷是他們成長的催化劑,而不應該成為巨嬰的培養基。
適當的獨立意識,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所必須培養起來的,父母要考慮到現代社會日益激烈的競爭模式下,一個擁有著獨立人格和獨立意識的人,才會在社會上有著更好的立足之地。
對於孩子的教育,家長一定要適當地放手,培養孩子的獨立自我生存的能力,楊鎖之所以最終活活餓死在自己家中,就是因為從小到大,自己的生活都是被父母料理著。
可隨著父母的相繼離去,自己缺乏生活自理的能力,習慣了那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楊鎖把自己鎖在家中,僅靠著自己的親戚們來對自己救濟。最終他年輕的生命,便結束在了漆黑冰冷的小屋裡,這難道不是一種家庭教育的可悲嗎?
父母之愛子則為其計深遠,楊鎖的結局值得父母深思
當代社會,人才競爭越來越激烈,對人才的要求也是越來越多樣化,我們充分理解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往往會事事都為自己的孩子做好了安排,孩子們則只需要按部就班,按照父母為自己設定的生活模式生存下去。
可是這樣一來,孩子們就會形成依賴父母的習慣,一旦父母離開了自己,就會被社會狠狠地「暴擊」。
發生在楊鎖身上的事情,也是當今社會部分家庭的真實寫照,值得我們深深的反思,家庭教育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成才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且不說原生家庭會對一個孩子的心理產生深遠的影響,家庭教育模式的畸形化發展,對於一個孩子人格對自我能力的認知也會構成無形中的障礙。
家庭教育從來不是父母對子女的過分溺愛,而是需要父母用理智合理的關愛,更好地培育下一代有所作為,有所擔待的青年人才。
討論話題:你怎麼看待楊鎖和他的父母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和大家分享您的觀點和看法
(文中配圖全部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