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林逋的《省心錄》中說過這樣一句話:「父善教子者,教於孩提。」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善於教育兒女的人,必須從小抓起。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能聽到:「教育,要從娃娃抓起」之類的話。很多家長因為溺愛孩子,將孩子寵得無法無天,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殊不知,這樣才會害了孩子的一生。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個因溺愛孩子造成的家庭悲劇。
從小被寵大的楊鎖
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朱堂鄉有戶人家姓楊,老楊夫婦多年無子,四處求神拜佛,好不容易才生下一個兒子。兒子出生後,老楊夫婦便將全部的愛給了他。為了將兒子時刻拴在他們身邊,老楊為兒子取名為楊鎖。雖然是農村人,但老楊卻像對待「太子」一樣對待自己的兒子,從小到大,不讓他幹一點活。楊鎖8歲了,出門還讓老楊夫婦用擔子挑著,原因是嫌累,不想走路。
據村裡人介紹,楊鎖也不是一直這麼懶。在他小時候,也曾嘗試著幫父母幹活。但每當他拿起工具,父母便會心疼地說:「快去旁邊玩吧,別累著了!」久而久之,楊鎖就養成了好逸惡勞的習慣。楊鎖13歲時,父親因肝病去世。母親雖然整日在地裡操勞,但仍然寵著楊鎖,捨不得讓他幹一點農活。
後來由於操勞過度,楊鎖的母親漸漸累垮了身體。不得已,只好讓楊鎖幫著幹一些活。但早已被慣壞的楊鎖根本沒有體諒母親的想法,不僅不幹活,而且一不高興就毆打母親。而在學習上,楊鎖的父母同樣對他選擇了放縱。據楊鎖的堂兄說,楊鎖是他們堂兄弟幾個中最聰明的,但他卻因父母的溺愛,懶得學習和思考。
喪失生活能力的楊鎖
課堂上,他根本不聽講,也不做作業。老師只要嚴厲些,他就會向父母告狀。之後他的父母便會去找老師麻煩,所以老師也不敢再管楊鎖。久而久之,楊鎖學習跟不上進度,只能輟學回家。因為所有家務活都堆在母親一個人身上,楊鎖的母親最終因積勞成疾,在他18歲那年病逝。
母親去世後,楊鎖就搬到堂兄楊德玉家生活。堂兄看在親戚的份上,為楊鎖介紹了工作,帶著他一起去鎮上的建築隊幹活。但楊鎖卻嫌工地天氣炎熱,自行跑回了家。後來有人介紹他到縣裡酒店幹活,楊鎖去了酒店後啥也不幹,還讓別人伺候他,老闆便將他打發回來。此後,楊鎖便再也沒有出外找過工作。
餓死家中
為了換口吃的,楊鎖將家裡所有值錢的東西都賣了個精光。實在沒有什麼可賣的,便挨家挨戶討飯吃。鄰居們給他的蔬菜和肉,他都掛在牆上,一直放臭也不取下來做著吃。有時候吃到一頓飽飯,他便連睡好幾天。等餓到不行,再繼續出門討飯。到了冬天,楊鎖大便都不出門,就在堂屋地下刨個坑,隨手一蓋土就完事了。為了取暖,他將家裡的床都劈柴燒了。
2009年12月,當地下了幾場大雪,堂兄估計楊鎖幾天沒吃飯,便帶著飯菜去看他。結果進門後發現,楊鎖已經全身凍僵,沒氣了。就這樣,一個喪失生活能力的人去世了,而他只有23歲。後來為了警醒世人,演員陳姍姍根據楊鎖的故事拍成了電影《罪愛》。而楊鎖的故事也告訴我們,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溺愛,害了孩子。
參考資料:《省心錄》、《觸龍說趙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