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朱熹《偶成》
我們可以允許自己在孩童時任性,因為此時我們還在成長,我們還在學習,一切都仰仗著父母對我們的教導。不過,當我們成年了之後,一切就只能靠自己,如果不會的就一定要學習,如果不懂的就一定要虛心求教,如此才是人間正道。在這個世界上,只要有手有腳,就一定可以憑藉自己的本事養活自己,沒有人生下來就是「無師自通」的,大家的才能都是靠後天努力學來的。
今天,我們要講解的是一件真事,河南有一個名叫楊鎖的男子,他從小就被父母嬌慣著,後來爸媽在他成年之後去世了,這時候的楊鎖從來沒有學過洗衣做飯,那麼,現在這個男孩子究竟怎麼樣了呢?如果,你想聽我說他的故事,那就繼續往下讀吧!
楊鎖懶惰形成的原因
楊鎖從生下來那一刻開始,就受到了無窮無盡的寵愛。父親寵愛自己的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但是寵愛到一定的程度就是病態。楊鎖父母給孩子起名為「鎖」,理由十分不可理喻,他們希望能夠將兒子鎖在自己的身邊。孩子最終是要長大的,他需要有自己的人生,你不能一直將他鎖在身邊,這樣的他是會完全喪失生存能力的。
其實,我認為楊鎖之所以發展成為「巨嬰」,跟父母的教育有很大關係,如果父母不病態般的嬌慣他,楊鎖並不會發展成為後來這個樣子。說實話,楊鎖在很小的時候還是比較乖巧懂事的,而且十分體貼父母,甚至小時候的楊鎖還會幫助父母分擔一些家務。但是,只要兒子做任何事情,父母都會立即制止他。
母親意識到問題已經晚了
從小父母是這麼教育他的——他是金貴的,他不能做任何事情,他每天只要躺在床上就可以了,父母會給他餵很多好吃的。於是,這就讓楊鎖變成了一個病態般的「巨嬰」。後來,楊鎖的父親得病過世了,楊鎖的母親頂起了這個家。
按理說,這個時候楊鎖應該覺醒起來,家裡唯一的頂梁柱沒了,楊鎖作為家裡的男子漢,理所應當承擔一部分家庭責任,但是,並沒有!反而是楊鎖的母親撐起了整個家!楊鎖的母親不僅要照顧自己的兒子,還要上班賺錢養家,回來還要做家務,長此以往,自然是累倒了。即便是這樣的狀況,楊鎖依然每天躺在家裡,什麼事情都不做,每天混吃等死。
後來,母親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想要讓楊鎖不要一直這麼下去,不過,楊鎖並不聽話,甚至對自己的母親「拳打腳踢」。後來,母親終於撐不住了,在楊鎖18歲的時候,永遠離開了他。楊鎖的堂哥知道了楊鎖的境況,於是收留了他,希望他能夠跟著自己後面一起幹活,但是楊鎖怕苦,他從來沒有做過這些事情,於是偷偷逃回了家。
懶惰到極致便是如此了
韓愈在《進學解》中說:「業精於勤,荒於嬉」
由此可見勤勞的重要性。那麼,在這個世上,最懶惰可以懶惰到什麼程度呢?我想,楊鎖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他不會工作,他不想工作,他沒有任何人生目標,他只想每天躺在自家的床上,每天有人給他餵飯,然後,他一直睡覺,一直睡到地老天荒。
年紀輕輕的小夥子,自己有手有腳的,只要自己肯吃苦,是絕對不愁吃不愁喝的。其實,也不要吃太多苦,只要稍稍付出,至少溫飽問題是肯定能夠解決的了!但是楊鎖呢?他一味的好吃懶做,一開始沒錢就變賣家裡的東西,後來,家裡的東西全被他賣掉了,他沒得吃就去乞討。
很多人說,讓人被逼到絕境就會奮發圖強,但是,楊鎖卻是一個打臉的例子!他已經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了,寧願自己去乞討,都不願去找堂哥,讓其幫忙找一份工作混口飯吃。鄉親們看他可憐,時常將剩飯剩菜給他吃,有時候也會給他一些生菜,讓他回去自己煮!但是,楊鎖懶惰到什麼程度呢?他寧願讓菜放在那裡慢慢壞掉,都不願意煮一下。我們暫且不論這些菜煮得好不好吃,至少燒熟了可以填飽肚子吧?但是,楊鎖呢?
最終,他死了!楊鎖死了!死因是——被餓死了!這真的是天下最好笑的笑話!
如果是一個80歲的孤寡老人,生了病不能下床,餓死我還能夠理解!但是,這時的楊鎖23歲,正值青年,身體好得很,但是,他卻被餓死了!這件事還是他堂哥發現的,他看他可憐,想給他送一些被子和吃的,卻發現,楊鎖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教育問題才是最終根由
那麼,楊鎖的問題究竟是出在哪裡呢?我覺得,或許跟楊鎖自身有一點關係,但是關係並不大,反而最大的問題是楊鎖的父母!他們從小教育就是讓楊鎖「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所以楊鎖就認為,自己不需要創造什麼,就可以有吃的,就可以有穿的,長此以往,他會變成一個病態的人。
我們在教育的時候,一定要好好引導自己的孩子!要告訴他,這個世界上絕對沒有不勞而獲的好事,任何東西都是憑藉自己勞動獲得的,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找到人生方向!
當然,我覺得楊鎖自身也是有問題的,畢竟他已經身陷絕境,卻還是不願意幹活,這件事實在讓人無法理解!我不知道,當時的楊鎖究竟是怎麼想的,竟然會被活活餓死,太可怕了!
結語
陸遊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中說:「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由此可見,教育問題從古至今都很重視。從楊鎖的事件看來,我們一定要對教育問題上心!現在中國人非常關心孩子的學習,但是卻忽略了素質教育,我認為,素質教育高於成績本身,教育孩子一定要先成人,再成才!
參考文獻:
《偶成》《冬夜讀書示子聿》《進學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