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鎧甲昆蟲與1億年後「後代」長相、生活習性相似

2020-11-27 中國新聞網

古鎧甲昆蟲與1億年後「後代」長相、生活習性相似

2014-08-27 14:59:05來源:現代快報作者:責任編輯:唐云云

最早厚齧科囓蟲

左是蜚蠊,右是蝗蟲 現代快報見習記者 歐陽麗蓉 攝

1億年前鎧甲化石

  1億年前,它身披鎧甲,靠吃真菌為生,但某一瞬間,它被樹脂包裹……琥珀被稱為「時間膠囊」,精美地保存了生物精彩的演化片段。而緬甸琥珀,是世界最著名的白堊紀琥珀之一,蘊藏著目前已知最豐富的白堊紀生物群。

  通過一年多的研究,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迪穎的團隊及國內外合作者,首次在琥珀中找到了世界上最早的鎧甲、最古老筒形隱翅蟲、最早厚齧科等。有意思的是,這些1億年前的古昆蟲,它們和現今的「後代」,長相和生活習性都很相似。見習記者 歐陽麗蓉

  現代快報記者 胡玉梅

  精密儀器讓琥珀中的昆蟲「復活」

  黃迪穎的辦公室裡,他的團隊成員們正在挑揀各種化石,最近,他們的精力都在研究緬甸琥珀上。黃迪穎遞給現代快報記者一個巴掌大的琥珀,棕黑色,有點裂紋,藉助光線,可以看到這個琥珀裡有很多蟲子,有一隻觸鬚很長的蚊子,有蜈蚣……「這裡面的昆蟲有20多個。」印象中,琥珀中的蟲子都很大,於是,黃迪穎又拿來一塊,金黃色的,看上去透明很多,「這裡面有蟑螂、白蟻等。」

  從去年開始,黃迪穎「迷上琥珀中的昆蟲」,從緬甸購買了8000多塊琥珀。他們把帶有昆蟲的琥珀,切得非常非常薄,幾乎透明,琥珀中的昆蟲和米粒差不多大。「我們藉助100倍顯微鏡,可以看到它身體部位的細節。」

  最為神奇的是,藉助雷射共聚焦顯微鏡,可以看到昆蟲的「三維」樣子,仿佛它們還活著。「雷射共聚焦顯微鏡可以旋轉、掃描,用雷射,可以將昆蟲所有的構造都掃描出來,從而得出一個三維的昆蟲個體,幫助我們從各個角度看清楚它。」黃迪穎說,這種雷射很神奇,照在昆蟲標本上,會發出螢光,最終構成昆蟲的「三維」樣子。

  黃迪穎說,過去一年中,他一共看了琥珀中的5萬隻昆蟲,一些有科學意義的昆蟲,就會進一步分析研究。

  身披鎧甲,生活習性1億年不變

  緬甸琥珀中的昆蟲,姿態萬千,有正在交配的「夫妻」,有幸福的「一家三口」……在5萬多隻昆蟲中,有蟑螂、蝗蟲、白蟻,種類有幾千種。

  眾多的昆蟲中,黃迪穎團隊找到了5種不起眼的小蟲,包括最古老的鎧甲、最古老的筒形隱翅蟲,它們都把自己的「年齡」向前推進了近5000萬年。因為之前發現的鎧甲、筒形隱翅蟲,都是5000萬年前的,而這次是1億年前的。此外,還有最早厚齧科、在緬甸化石中首次找到的步行蟲。

  藉助「高科技」,這些1億年前的昆蟲,個個現出原形。「鎧甲是隱翅蟲的一種,身披鎧甲,看上去有幾分威風,和現在的鎧甲很像。不過,1億年前的鎧甲具有一些原始特徵,如前足基節相連。而筒形隱翅蟲的筒狀腹部,易與其他隱翅蟲亞科區分。」

  黃迪穎介紹,雖然這幾種生活在1億年前的5種「最早家族」的昆蟲在一些細節上和現代的昆蟲有些不同,但大體上模樣幾乎差不多。「它們的生活習性幾乎1億年不變。比如鎧甲,1億年前就是吃真菌為生的,生活在樹皮底下。」

  緬甸琥珀中沒發現跳蚤

  黃迪穎說,有幾種昆蟲,緬甸琥珀中沒有找到,比如:跳蚤、蝨子。「我剛開始研究琥珀,就是為了在琥珀裡找跳蚤,可一直沒找到。」為啥沒有跳蚤呢?會不會在1億年前,緬甸地區沒有跳蚤和蝨子?黃迪穎說,有這個可能,但具體的原因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除署名照片外,其餘照片均由黃迪穎提供)

相關焦點

  • 中英古生物學家揭秘1億年前昆蟲真實色彩
    新華社南京7月6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6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中、英古生物學者在一項最新研究中,發現一批保存有1億年前彩色昆蟲的琥珀化石。這些昆蟲具有強烈的金屬光澤,呈現出綠色、藍色、黃綠色等色彩,為了解遠古生物的真實樣貌提供了重要依據。據悉,此次研究的化石共35枚,產自約1億年前的白堊紀中期。
  • 中英科學家揭秘1億年前昆蟲真實色彩
    據新華社電 (記者王珏玢)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中、英古生物學者在一項最新研究中,發現一批保存有1億年前彩色昆蟲的琥珀化石。這些昆蟲具有強烈的金屬光澤,呈現出綠色、藍色、黃綠色等色彩,為了解遠古生物的真實樣貌提供了重要依據。據悉,此次研究的化石共35枚,產自約1億年前的白堊紀中期。
  • 億年前兇猛古鳥類怎麼回事? 億年前兇猛古鳥類圖片
    10月3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一件非常特別的古鳥化石,其細節對人們理解古鳥類的多樣性和羽毛的演化有重要的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領銜,英良世界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安·麥凱勒教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美籍研究員鄒晶梅等學者共同研究。
  • 古生物學家發現1億年前長嘴怪蟲
    新華社南京3月5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中、俄、法、美四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最新在約1億年前的白堊紀緬甸琥珀裡發現一類跟蚊子有親緣關係的遠古昆蟲。這類昆蟲在身體形態、取食方式上跟蚊子頗為相似,但卻長有一個超過身體長度一半的「超長嘴巴」,堪稱蚊子在遠古時期的「怪親戚」。相關研究成果已於3月5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上。領導此項研究的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員王博介紹,新發現的這類遠古昆蟲被命名為緬蠍蛉。它們體長約7毫米,形態上看,很像一隻放大版的蚊子。但蚊子有一對翅膀,緬蠍蛉有兩對。
  • 研究發現1.65億年前擬態地衣的昆蟲
    目前學術界仍缺少對昆蟲擬態地衣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的研究,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找到更為古老地層中的地衣以及與之相似的昆蟲。以往報導的最早疑似地衣化石發現於距今約4億年前的早泥盆世地層中,但其分類位置一直存疑。研究現生地衣的學者認為,真正的大型地衣出現時間不早於6500萬年。圍繞更古老的中生代是否存在更古老的大型地衣以及擬態地衣的昆蟲這一難題,王永傑團隊聯合魏鑫麗對此開展合作研究。
  • 新發現的億年前恐怖昆蟲,究竟有多「恐怖」?
    4億年前跳蟲復原圖現今已知的最古老的跳蟲化石發現於距今約4億年前的泥盆紀早期萊尼燧石(Rhynie Chert)中,而中、新生代各個琥珀生物群中也發現了種類多樣的跳蟲化石。千萬別小瞧這跳蟲,它們比人類在地球存活的時間久多了……而且,就是這小小的跳蟲,以其嬌小玲瓏,身手敏捷,跳遍了四海八荒無敵手,是不是很厲害?
  • 蜻蜓,3億年歷史的昆蟲
    可如果說蜻蜓的歷史有3億年,恐怕有人會感到驚訝。但這是事實。蜻蜓目出現在二疊紀,侏儒紀發生輔射,後代一直延續到今天。大約距今3億年左右,也就是中生代時期,蜻蜓的個頭變得很大,成為空中「霸主」。據準噶爾盤地考古發現,一枚距今2億年的蜻蜓化石,翅展寬度達到210cm。
  • 昆蟲養大後會不會有什麼不良行為?大多數昆蟲在山裡?
    1、你的第一個問題,就很有威力,足足可以把99.999999%的人炸暈,但沒關係,這是個好問題,只是世界上只有極少數的昆蟲學家能回答並講清楚。昆蟲,實在太多了,已發現的昆蟲就有一百多萬種,所以研究蜻蜓分類的,不一定懂蝽的分類,研究蝽的,不一定懂螞蟻,這是因為這些昆蟲學家學問要做得很深,所以他的研究方向也就不能太廣。
  • 微生物所等發現1.65億年前擬態地衣的昆蟲
    目前學術界仍缺少對昆蟲擬態地衣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的研究,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找到更為古老地層中的地衣以及與之相似的昆蟲。以往報導的最早疑似地衣化石發現於距今約4億年前的早泥盆世地層中,但其分類位置一直存疑。研究現生地衣的學者認為,真正的大型地衣出現時間不早於6500萬年。圍繞更古老的中生代是否存在更古老的大型地衣以及擬態地衣的昆蟲這一難題,王永傑團隊聯合魏鑫麗對此開展合作研究。
  • 1.65億年前奇異蟲吸蠑螈血 跟蒼蠅蚊子是親戚(圖)
    1.65億年前奇異蟲吸蠑螈血 跟蒼蠅蚊子是親戚(圖) 2014-07-03 09:56:55來源:現代快報作者:責任編輯:唐云云
  • 古生物學家發現1億年前的動物精子
    【古生物學家發現1億年前的動物精子】記者17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中、德、英三國古生物學者最近在1億年前的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發現了早期動物的精子。這是迄今人類發現的最早的動物精子,將相關化石記錄時間前推了約5000萬年。
  • 這些昆蟲為何穿越億年仍能「自帶光芒」
    青蜂化石身體表面結構色變化前後的對比圖 受訪者供圖此前有學者曾在距今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印痕化石中,發現過與顏色有關的昆蟲納米結構,但一億年前的昆蟲是否已經演化出結構色一直成謎。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南古所)科研團隊揭開了近1億年前的昆蟲真實色彩的秘密。他們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具有金屬色彩的昆蟲進行系統研究後發現,純淨而強烈的顏色可直接在昆蟲體表保存下來,奧秘就隱藏在昆蟲體表內一種特殊的納米結構中。相關研究於近日在線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上,這為了解白堊紀雨林中與恐龍共存的昆蟲提供了新的視角。
  • 這些昆蟲為何穿越億年仍能"自帶光芒"
    此前有學者曾在距今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印痕化石中,發現過與顏色有關的昆蟲納米結構,但一億年前的昆蟲是否已經演化出結構色一直成謎。從孔雀羽毛的豔光四射,到毒箭蛙的明亮警告色,再到北極熊的白色偽裝。動物王國裡,生龍活虎的動物們用各種體色,掩飾各種「心機」。
  • 【名優新品種】淡水鯊魚生活習性生長習性介紹
    【名優新品種】淡水鯊魚生活習性生長習性介紹2015-02-28 11:33: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黑色的稱淡水黑鯊,原產於泰國,1978年引進我國;白色的稱淡水白鯊,原產於馬來西亞,1998年引入我國;灰色的稱馬來亞河系灰鯊,肉質較好,2000年引進我國。  形態特徵  魚體呈紡錘型,形長而側扁背鰭前方顯著隆起,後部漸側扁。頭較小且扁平呈圓錐形,其背部光滑,口亞下位,不能伸縮,橫裂,口裂略呈弧形,深度較大。
  • 蝙蝠除了飛行就是倒掛睡覺,它們是如何繁殖後代的?
    而飛行的能力雖然讓蝙蝠嘗到了甜頭,但是為此蝙蝠也付出了許多代價,比如為了躲避鳥類的競爭,它們有了晝伏夜出的習性(大多數鳥是晝出夜伏的)。而且蝙蝠的一生除了飛行就是倒掛著,那麼作為一種哺乳動物,它是如何繁殖和哺育後代的呢?我們簡單的來了解一下。
  • 古生物學家發現1億年前的動物精子
    新華社南京9月17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17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中、德、英三國古生物學者最近在1億年前的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發現了早期動物的精子。這是迄今人類發現的最早的動物精子,將相關化石記錄時間前推了約5000萬年。
  • 這些昆蟲為何穿越億年仍能「自帶光芒」[圖]
    原標題:科學家揭秘琥珀中白堊紀昆蟲真實顏色這些昆蟲為何穿越億年仍能「自帶光芒」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南古所)科研團隊揭開了近1億年前的昆蟲真實色彩的秘密。他們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具有金屬色彩的昆蟲進行系統研究後發現,純淨而強烈的顏色可直接在昆蟲體表保存下來,奧秘就隱藏在昆蟲體表內一種特殊的納米結構中。相關研究於近日在線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上,這為了解白堊紀雨林中與恐龍共存的昆蟲提供了新的視角。
  • 緬甸琥珀中發現億年前兇猛古鳥類 距今約1億年,腳爪骨骼驚奇
    10月3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一件非常特別的古鳥化石,其細節對理解古鳥類的多樣性和羽毛的演化有重要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英良世界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美籍研究員鄒晶梅等學者共同完成。
  • 古生物學家發現1億年前長嘴怪蟲,或為蚊子遠古「怪親戚」
    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中、俄、法、美四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最新在約1億年前的白堊紀緬甸琥珀裡發現一類跟蚊子有親緣關係的遠古昆蟲。這類昆蟲在身體形態、取食方式上跟蚊子頗為相似,但卻長有一個超過身體長度一半的「超長嘴巴」,堪稱蚊子在遠古時期的「怪親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