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是唯一一種會飛的哺乳動物,這是它與其他哺乳動物最大的不同之處。而飛行的能力雖然讓蝙蝠嘗到了甜頭,但是為此蝙蝠也付出了許多代價,比如為了躲避鳥類的競爭,它們有了晝伏夜出的習性(大多數鳥是晝出夜伏的)。而且蝙蝠的一生除了飛行就是倒掛著,那麼作為一種哺乳動物,它是如何繁殖和哺育後代的呢?我們簡單的來了解一下。
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蝙蝠
在自然界中雖然會飛的動物有很多,比如許多鳥類、昆蟲等等,但是在整個哺乳綱下,會飛的僅有蝙蝠一種(鼯鼠是靠翼膜滑行,並不是真正的飛行)。雖然從外觀上看,蝙蝠與老鼠長得有些相似,但是二者毫無關係(老鼠是齧齒目,蝙蝠是翼手目),而且根據已發現的化石看,蝙蝠最早出現在距今約1億年前,它比老鼠出現的時間要早得多。
根據科學的研究發現,蝙蝠之所以會演化出飛行的能力是因為其體型較小,而且原本生活在樹上。在不斷地上樹下樹的過程中,它出現了翼膜,這個利於飛行的器官。之後,又由於鳥類的祖先出現的時間比它還要早(1.5億年前的始祖鳥),而經過了5000萬年前的演化後,天空中的主要生態位都被它們所佔據。所以,為了減少衝突和競爭,蝙蝠選擇了夜晚,這個天敵活躍度較低,競爭性比較少的實踐活動。
正是因為習性的變化,蝙蝠的視力逐漸的退化,從而有了新的定位系統-回聲定位。從蝙蝠出現開始,它們的體型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化,這足以證明它選擇的正確性,而且體型一直保持得相對較小,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也會更強。所以,它從一億年前活到了今天,並且發展成為了哺乳動物中僅次於齧齒目的第二大目。
蝙蝠的繁殖習性
蝙蝠雖然會飛,但是它依然是哺乳動物,與其他哺乳動物一樣,蝙蝠有著固定的發情期,不過生活在不同地區的蝙蝠發情期的時間不盡相同,比如生活在熱帶的蝙蝠的發情期大都在每年的3-5月,生活在溫帶的蝙蝠發情期大都在5-7月。
由於蝙蝠有群居的習性,雌雄發情期又幾乎是同步的,因此在發情期,蝙蝠的交配幾乎是同時進行的。值得一提的是,生活在熱帶的蝙蝠由於沒有冬眠的習性,所以它們在交配後大約40-70天後就會產下小蝙蝠,而生活在溫帶有冬眠習性的蝙蝠就不同了,它們大都是在夏末秋初交配,之後,會發生一件神奇的事情,那就是雌性蝙蝠交配完後竟然沒有受精。因為,受精後加上妊娠期,小蝙蝠出生已經接近冬天了,天氣越來越寒冷,雌性需要冬眠,沒有過多的營養分泌乳汁。所以,雌性蝙蝠會「延遲受精」。簡單的說就是不讓精卵細胞結合,直到次年的開春,它們從冬眠醒來後,才會正式地受精,進入妊娠期。
而蝙蝠交配的方式也多種多樣,對於樹棲的蝙蝠來說,它們是在樹上倒掛著完成的,而對於洞棲的蝙蝠來說,它們通常也是倒掛在洞穴的內壁上或者是躲進巖縫裡完成的。
蝙蝠如何哺育後代?
小蝙蝠在出生之後,根據不同的種類需要母親照顧的時間也不盡相同,有的小蝙蝠只需要母親照顧1個月左右,有的蝙蝠則需要被照顧長達5個月。由於小蝙蝠剛出生,許多器官還沒有發育完全,所以它們幾乎沒有聽力和視力,這就需要雌蝙蝠的照顧。尤其是大部分的蝙蝠並非一夫一妻制,所以,大多數的雌性蝙蝠在妊娠期會找一個相對隱蔽的地方,或者是洞穴深處較為平坦的石頭上或者是一些巖石的縫隙中,將小蝙蝠藏好,然後再外出捕獵。至於哺乳的方式,也比較簡單,起初在小蝙蝠沒有抓握能力時,雌性蝙蝠會主動地給小蝙蝠哺乳,當有了抓握能力時,雌性蝙蝠就可以倒掛著,用自己的翼手將幼崽們攬在懷裡,讓它們哺乳了。哺乳完成後,小蝙蝠再次回到倒掛的狀態,要麼與母親共同進入夢鄉,要麼再次靜靜地等待外出捕獵的母親。當然,蝙蝠一胎可以生1-4隻小蝙蝠,如果只有一隻,蝙蝠媽媽通常會讓小蝙蝠緊緊地抓著自己外出活動,這就大大提高了蝙蝠幼崽的成活率。
總結
每一種動物都有著自己的生存方式,比如生活在海洋中的鯨類同樣也是哺乳動物,它們為了讓乳汁能夠哺育的後代,進化出了強大的擠壓能力,所以即使在水中,只要鯨寶寶張嘴,鯨媽媽就能把乳汁噴到它們的嘴裡,而且準確無誤。對於蝙蝠來說也是一樣的,它們出生最虛弱的就是前幾天,這是蝙蝠媽媽幾乎會寸步不離的照顧,而且為了防止發生意外,蝙蝠媽媽還會將它們放到相對安全且不太需要抓握的地方,這樣等到蝙蝠有了抓握能力後,它們就能像媽媽那樣倒掛了,而且哺乳也是一樣的,為了防止小蝙蝠掉落,蝙蝠媽媽會用自己的「翅膀」牢牢的抱緊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