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1月18日 10:44 來源:廣西新聞網-當代生活報 作者:馮耀華 許英華 編輯:吳婷婷
廣西新聞網記者 馮耀華 實習生 許英華
犬蝠是生活在廣西的蝙蝠品種之一 通訊員 張偉 攝
廣西新聞網記者 馮耀華 許英華
因為一部《蝙蝠俠》電影,蝙蝠可謂家喻戶曉;因為長相醜陋、在夜間出沒,它又總是難討人喜歡。在西方,人們把它與吸血鬼聯繫在一起,它備受人類誤解。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它其實象徵著「福氣」。
2011年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定為「國際蝙蝠年」。僅在廣西,便分布有52種蝙蝠,蝙蝠種類豐富。但對於這一生存在我們身邊的哺乳動物,我們對它的了解非常有限。研究蝙蝠多年的廣西自然博物館館員張偉,向記者道出了蝙蝠的幾個優點,或許能顛覆蝙蝠在你心中的形象。
揭秘 它提倡優生優育,還會舍己利他
廣西自然博物館的張偉說,全世界大約有18科1107種蝙蝠,我國有記錄的蝙蝠種類約107種,其中廣西蝙蝠有7科52種,佔全國蝙蝠種類約一半。蹄蝠、犬蝠、棕果蝠、菊頭蝠以及蝙蝠科的蝙蝠在廣西廣泛分布。如分布在廣西的犬蝠,實行的是「一夫多妻」制,一般喜歡群居在蒲葵樹葉子下。
鮮為人知的是,蝙蝠在生育方面實行「優生優育」,一年繁殖一次,和人類相似的是,其一次只生產一胎,有些種類生的是雙胞胎。蝙蝠對繁殖後代的要求十分挑剔,當遇到繁殖期不適宜生育時,蝙蝠會將精子貯存或延遲胚胎發育,直到來年適合生育時才把寶寶生下來。
蝙蝠不僅對自己的後代呵護有加,對同伴也是關心備至。這點在吸血蝙蝠身上表現最明顯。吸血蝙蝠若發現有同伴餓肚子時,吸到血的蝙蝠會把食物反哺給沒有吸到血的同伴,其「反哺」精神堪稱舍己利他、團結互助的道德模範。不過,張偉表示,吸血蝙蝠只在美洲大陸出現,中國國內沒有這一品種。
蝙蝠除了是「生育模範」、「道德模範」,還是「勞動模範」。 「其實,食果蝙蝠不僅是熱帶和亞熱帶森林重要的種子傳播者,也是非常重要的傳粉動物,已有研究結果表明,食果蝙蝠採食14科31屬植物的花粉,在取食的同時對植物進行授粉。」張偉說道。
有研究表明,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原始森林中,由於大多數植物幼種無法在母樹的陰影裡正常成長,果蝠便帶上果實開始遠途旅行,在遠離母樹的地方讓果種實現「安家立業」。張偉說,果蝠先將整個果實吃掉,種子隨後被其排洩散到各處,而據研究,有些無花果只有經過果蝠或鳥類胃的消化才能發芽。
事實上,很多植物的花專門在夜間開放,就是為了吸引蝙蝠。帶著花粉的蝙蝠在花叢中四處飛轉,也就完成了傳粉過程。葫蘆樹、仙人掌及多數在夜間開放的花朵,都是靠蝙蝠來傳粉。在夜間,蝙蝠忙碌工作的景象一點也不亞於蜜蜂,授予其「夜間小蜜蜂」的榮譽稱號並不過分。而且,蝙蝠還是農民的好幫手,一隻蝙蝠每個夜晚可消滅200-1000隻昆蟲。
揭秘 它為生態平衡作貢獻,是「夜間小蜜蜂」
「還記得小時候,能看到不少蝙蝠倒掛在屋簷下,可惜現在到處是水泥大廈,很少見到這樣的場景了。」張偉擔憂,城市裡的水泥屋簷過於光滑,讓蝙蝠無法倒掛,使其在城市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廣西林業廳動物保護處的王波說,《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蝙蝠沒有被收錄,所以,對於該生物在廣西的具體分布和生存狀況沒有很詳細的數據。2005年以來,張偉和他所在的研究團隊,在廣西桂林、崇左等地對同一個山洞調查發現,山洞裡的蝙蝠呈逐年減少趨勢。蝙蝠減少有幾個原因:一些地方大面積種植單一的經濟林,蝙蝠棲息地面積減少、棲息地環境改變,導致種群數量下降;城市建設以及不適當的林地清理工作,都會導致蝙蝠無棲身之處,引起蝙蝠大量死亡;巖洞的旅遊開發也給蝙蝠的生存帶來了威脅。
張偉特別指出,兩廣一帶有吃野生動物的劣習,有的農民喜歡在冬季時進山洞抓蛇,驚擾了正在冬眠的蝙蝠,使它們過早耗盡脂肪,沒有等到春天到來便因飢餓死去, 這對蝙蝠種群數量的維持及增長是一個極大的危脅。
由於蝙蝠長相醜陋,又不是國家野生保護動物,長期以來,國內研究蝙蝠的專家學者極少。張偉統計發現,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發表的有關蝙蝠的論文不足百篇。他說,目前國內對蝙蝠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作用認識不足,缺乏研究,更談不上對蝙蝠的保護。蝙蝠是夜行性動物,無論物種的消失,還是數量的減少,都不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也許在我們引起重視之前,有些蝙蝠種類就已經銷聲匿跡了。
呼籲 它正被邊緣化,亟需研究保護
「還記得小時候,能看到不少蝙蝠倒掛在屋簷下,可惜現在到處是水泥大廈,很少見到這樣的場景了。」張偉擔憂,城市裡的水泥屋簷過於光滑,讓蝙蝠無法倒掛,使其在城市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廣西林業廳動物保護處的王波說,《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蝙蝠沒有被收錄,所以,對於該生物在廣西的具體分布和生存狀況沒有很詳細的數據。2005年以來,張偉和他所在的研究團隊,在廣西桂林、崇左等地對同一個山洞調查發現,山洞裡的蝙蝠呈逐年減少趨勢。蝙蝠減少有幾個原因:一些地方大面積種植單一的經濟林,蝙蝠棲息地面積減少、棲息地環境改變,導致種群數量下降;城市建設以及不適當的林地清理工作,都會導致蝙蝠無棲身之處,引起蝙蝠大量死亡;巖洞的旅遊開發也給蝙蝠的生存帶來了威脅。
張偉特別指出,兩廣一帶有吃野生動物的劣習,有的農民喜歡在冬季時進山洞抓蛇,驚擾了正在冬眠的蝙蝠,使它們過早耗盡脂肪,沒有等到春天到來便因飢餓死去, 這對蝙蝠種群數量的維持及增長是一個極大的危脅。
由於蝙蝠長相醜陋,又不是國家野生保護動物,長期以來,國內研究蝙蝠的專家學者極少。張偉統計發現,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發表的有關蝙蝠的論文不足百篇。他說,目前國內對蝙蝠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作用認識不足,缺乏研究,更談不上對蝙蝠的保護。蝙蝠是夜行性動物,無論物種的消失,還是數量的減少,都不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也許在我們引起重視之前,有些蝙蝠種類就已經銷聲匿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