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安盱眙縣河橋鎮仇集山區有一群山裡娃,他們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平日跟隨老人生活。不少孩子家庭貧困,情感缺失,學習無人輔導。幸運的是,當地一群老師承擔起代理家長的職責,成了孩子們的「山爸山媽」,從生活到學習,給了這些留守在山裡的孩子家的溫暖。
盱眙縣河橋鎮仇集地區,群山環抱,散落著許多小山村。在一個名為朱留的村子裡,記者遇到了15歲男孩劉陽,他正跟著奶奶在樹林裡砍柴火。寒假這些天,劉陽除了寫作業,就是幫奶奶幹家務。劉陽6歲時,媽媽因為忍受不了貧苦生活,離家出走,從此杳無音信,爸爸為了給劉陽掙學費,南下深圳打工。劉陽說,爸爸每年就是暑假和過年能回來,回來時間還不到一個月。
在劉陽記憶裡,最開心的一次是爸爸從深圳回家,帶他去了一趟盱眙縣城,吃了一頓肯德基。讓他最難受的是,那次之後,爸爸再沒有陪他去過盱眙縣城。劉陽說,有時在學校看到同學的爸爸媽媽,扒著窗戶大聲喊同學的名字,他很羨慕,總幻想著有一天,爸爸能出現在窗戶外面。
難受時,劉陽回到家會哭會鬧。奶奶看在眼中,疼在心裡,可她不知道怎麼才能安撫孫子的情緒,只能打。有一次,劉陽被打了以後,拉著奶奶的手央求道,以後要是再鬧,就是心情不好,哭會兒就好。
奶奶張龍琴有時也想讓兒子回家,可一想到孫子以後上高中讀大學,需要很多錢,每次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回來又怎麼弄呢,回來哪個苦錢,養我們奶孫倆呢,又沒有收入。」
在距離朱留村十五裡的明山村,41歲的周創業和妻子拎著行李剛到家。見到一對兒女,周創業疲憊的臉上露出笑容,他拿出水果塞進孩子手裡,又催著妻子快將新衣服給孩子換上。一年裡,這是他最滿足最幸福的時刻,「我們還是聚得比較少,離開的時間比較多。」
周創業和妻子在常州打工,一年能掙六七萬塊錢,這對一戶山民來說,比在家種地要強得多。在外打工時,周創業的兩個孩子就交給65歲的母親鬱從華照料。這一年,鬱從華為了接送兩個孩子,學會了騎電動車,但也吃了不少苦,「一開始不會騎,就摔了,這條腿拖著多少天不能走,還有腰。」
聊家常時,孩子們在周創業面前告起了奶奶的狀,說每次想爸爸媽媽時,奶奶就會打他們。奶奶覺得委屈,在她眼裡,這是孩子不省心。這讓周創業夫妻倆愈發心酸,「很內疚,這種感情怎麼說呢,和孩子表達那是沒法說的,我們也覺得虧欠他們。」
這些留守在大山的孩子們,常年跟隨老人生活,想念親人時,往往被老人以呵斥打罵的方式阻止,因為長期缺乏親情的溝通交流,大多內向靦腆,敏感脆弱。盱眙縣仇集中學校長費厚兵告訴記者,地處山區的仇集中學,297名學生中,留守兒童佔到30%,與其它地方不同的是,這些留守兒童中,單親家庭或離異家庭佔絕大多數。「這些孩子不僅僅在物質上需要關心幫助,還在精神上更需要關愛,他們在心理上更需要我們去疏導。」
從2017年開始,仇集中學獨創了「1+2=1」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模式,即為每1名山裡留守娃選型配對1名嚴格的「山爸」老師和1名慈愛的「山媽」老師,組成一個愛心家庭。吳凱就是其中一位山爸,他和妻子丁德芳從教近二十年,堅守在仇集山區。每年春節前,吳凱總會約上孩子們聚一聚。
1月30日一大早,吳凱一家人就忙活起來,剁肉和餡料,準備各種菜餚。今年,吳凱還特意叫上了幾名升入初三的孩子,約定先在仇集中學的親情室碰頭。等孩子們到齊,吳凱就讓高一的孩子與初三的孩子圍在一起,挑起了中考的話題。吳凱希望,剛上高一的孩子,能將初三複習經驗傳授給初三的孩子。有了共同的話題,孩子們打開了話匣,你問我答,聊得十分熱火。盱眙縣仇集中學初三學生王嘉欣,「我物理和化學比較差,哥哥姐姐這次來,可以問問他們一些學習方法。」
臨近中午,吳凱招呼著孩子們回家。跨進家門,大家動起手來,有的包餃子,有的掛燈籠、貼春聯。仇集中學學生陳繼媛告訴記者,到吳老師家就和自己家一樣,就很自然,「跨進這個家門,我感覺很溫馨。」
趁著空隙,丁德芳將王嘉欣叫進屋。剛才聊天時,她發現嘉欣的情緒不對,一問才知道嘉欣的爸爸今年可能不回家過年了。王嘉欣來自單親家庭,父親常年在外打工,外表堅強的嘉欣其實內心很脆弱。經過半個小時的心理疏導,嘉欣的臉上又恢復了笑容,「我希望成為一個獨立堅強的人,長大後成為像丁老師一樣的老師,給更多孩子帶來溫暖。」
熱氣騰騰的餃子出鍋了,孩子們簇擁著吳凱和丁德芳坐下,突然整齊地喊了一聲爸爸媽媽,讓吳凱、丁德芳夫妻激動不已。丁德芳告訴記者,作為「山媽」,她要做的就是在心理上給這些留守兒童安慰,「我想給他們的感覺是,看到我就覺得很親切,像媽媽一樣。」
愛,需要陪伴!目前,盱眙縣河橋鎮正在仇集中學「1+2=1」關愛留守兒童工作基礎上,在全鎮範圍內建設以「山爸山媽榮耀山裡娃」為主題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並組建鎮、教育、衛健、政法、村居五支志願服務隊,為更多留守兒童帶來關愛。
(來源:江蘇教育頻道/徐華峰 王教群 編輯/貝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