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裝甲兵部隊衝擊越軍防線,激戰靠松山歷經艱苦磨難

2021-01-10 沈聽雪的歷史文集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時候,解放軍廣州軍區第42軍126師、124師奉命配屬裝甲兵部隊200餘輛坦克、裝甲車,在3個炮兵團火力支援下,從布局關邊境向重鎮高平發起穿插突擊。這一仗,成為高平戰役能否取勝的關鍵。

從邊境至4號公路樞紐東溪,直線距離約14公裡,實地距離約32公裡。這一段沒有公路可通,只有一條牛車走的狹窄土路穿行於崎嶇山地中,沿途地形非常複雜。特別是在東溪外圍聳立著一座高山,海拔700多米,名為靠松山,土路沿山而行,左右是險峰深谷,稍有不慎就會跌入深淵,但舍此無途。

越軍將靠松山作為重要的防禦據點,部署地方部隊2個連兵力守在山上,在重要的隘口和拐彎處構築了明暗火力點,配備較多的輕重機槍、高射機槍、40火箭筒、82無坐力炮等火器,組織了較強的火力配系,嚴密封鎖穿山道路。

2月17日上午,第42軍一梯隊126師與裝甲兵部隊協同,開路穿插,首先通過靠松山。越軍憑險阻擊,戰鬥異常激烈。126師先頭步兵搭乘在坦克上行軍,因缺乏經驗,有些人和武器用繩子拴在戰車上,發生戰鬥時下車比較慢,因而遭到較大傷亡。先頭坦克毫不畏懼,猛打猛衝,強行殺出了靠松山。後邊的126師和坦克團聯合指揮所通過靠松山時,也被越軍火力攔截,一名師副政委犧牲,坦克團政委、副團長均負傷。全師勇猛衝擊,有效壓制了山上的守敵,成功通過了靠松山。

當日下午,軍二梯隊124師在坦克一部支援下也進至靠松山。因一梯隊為搶時間強行通過靠松山,沒來得及仔細進行清剿,山上還有不少殘餘越軍。等一梯隊過去後,這些殘敵重新糾集,又佔領陣地以火力阻攔我軍後續部隊。

124師部隊和坦克同樣強行沿山路上山,邊打邊衝,前僕後繼,殲敵一部,頑強衝過了靠松山。戰鬥中部隊亦發生不少傷亡,一名步兵副團長犧牲,幾名團營幹部負傷。激戰之後的靠松山,到處是煙火彈痕,血跡斑斑,路兩邊散布著被打壞、翻倒的坦克和未來及收斂的陣亡者,情景非常慘烈。

一名124師老兵在30多年後仍對這次戰鬥有難忘的印象,他回憶說:過靠松山那一仗打得很慘,我們團傷亡不小。我們連是團後衛,17號晚上才乘坦克上山。那彎道可真多,往往後邊看不到前邊的車尾,轉彎時一定要小心,要不就轉不過去,如果駕駛員回打慢了還可能翻到下邊的山澗裡。我就看到有2輛坦克翻下去,傷亡了20多個兵。

當時我們是新兵,沒有經驗,根據戰前訓練的要求每個人都帶上有鉤的繩子,把自己掛在坦克上,這樣能跟上車輛,跑起來也不至於掉下去。可要是突然遇到敵人的襲擊,及時解鉤子下來不容易,只能挨打。我坐的坦克就遭到了冷槍射擊,旁邊的一個戰友大腿中彈,包都包不上,流了很多血,後來就犧牲了。現在還忘不了當時那種感覺,大家都沉默著,靜的可怕,心想這就是戰爭嗎……我還是幸運的,沒受傷就過了靠松山。我們連在山上傷亡了10多個,我現在還很想念那些犧牲了的戰友……

相關焦點

  • 解放軍唯一一次,一天之內戰鬥傷亡6名師團級幹部
    整個反擊戰中,我42軍坦克團共損毀45輛坦克,其中大部分是在靠松山戰鬥中損毀的。此戰,越軍事先利用山上有利地形構築陣地,配置了輕重機槍、高射機槍、無火力炮、火箭筒、反坦克飛彈等火器,組成嚴密火力配系,封鎖了盤山窄道。首先抵達靠松山的是前衛部隊——43軍坦克團1營。越軍沒有防備,匆忙組織火力,而43軍坦克團1營猛衝猛打,通過較為順利。
  • 解放軍老兵回憶:我翻越靠松山時,山上到處都是我軍戰士遺體
    當地有一首順口溜是這樣說的:靠松山,靠松山,一條蛇道往上盤,崎嶇道路彎連彎,懸崖峭壁兩邊懸。靠松山曲徑通幽,本來是一處風景勝地。 然而,此時的靠松山路上,到處都是丟棄的物品,因為部隊急行軍有很多東西變成了累贅,所以有些戰士為了減輕負荷,保持體力就把它扔掉了。 沿著山路往下走,天已經亮了。
  • 中越戰爭:乘坦克向敵陣衝擊的兩名步兵副團長,一傷一亡
    1979年2月17日凌晨,對越自衛反擊戰發起後,在東線解放軍廣州軍區集中了41、42軍兩個軍共7個步兵師的兵力,配屬大量炮兵、坦克,對越南北部重鎮高平,發起了進攻。其中有一路奇兵,利用坦克走羊腸小道,從敵人料想不到的靠松山地區發起突然襲擊。
  • 他是國民黨陸軍上將,陣亡後,一位戴眼鏡的解放軍將他埋葬
    熊綬春是江西人,國民黨陸軍上將,曾在抗日戰爭中也打過幾次硬仗,特別是在打通滇緬路時,他率103師血戰松山一仗,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算是一條漢子。 1948年12月11日,黃維兵團的85軍被殲後,接著熊綬春的14軍也遭到滅頂之災。
  • 對越自衛反擊戰,我軍回國途中,越軍做了何事激怒首長?
    於是在1979年2月17日,我國便發動了這場對越自衛反擊戰。 在首長許世友的帶領下,我國解放軍部隊用了28天的時間就將越南打得潰不成軍,在打擊越南目的已經達到之後,我軍很快就收到中央命令解放軍撤退的消息,於是我軍第二天便開始撤軍回國。
  • 解放軍的指揮和戰術水平高,9輛坦克消滅了越軍11輛坦克
    從戰役指揮上看,諒山進攻戰鬥解放軍參戰兵力達8萬餘人,部隊、兵種、單位較多,頭緒較為紛繁複雜。因此,廣州軍區前指加強了統籌指揮,既發揮攻擊部隊的靈活機動性,又從全局加強了各部隊之間的協調。如協調第55軍3個主攻師的攻擊時間,統一行動,交替進攻,使越軍首尾不能相顧,四處陷於被動,加快推動了戰役進程。如及時將161師、148師從兩翼投入,保障了主攻師的側翼安全,加強了主攻師的攻擊力量等。這種統籌指揮有力地掌握住了部隊,彌補了戰場漏洞,夯實了戰役勝利的基礎。從軍、師的指揮情況上看,基本沒有大的失誤,發揮出了部隊的真正戰鬥力。
  • 對越作戰中打得最丟人的一支部隊 戰後被撤銷番號
    1979年2月17日凌晨,解放軍從東西兩線發動對越自衛反擊戰。在完成了預定任務後,我軍部隊開始從越南撤軍。到3月16日,參加這次邊境作戰的我軍部隊勝利完成作戰任務,於當天全部撤回國內。一個月的對越自衛反擊戰,我軍共殲敵57152人,其中擊斃47700餘人,擊傷7270餘人,俘虜2173人。雖然我軍指戰員歷經十年動亂,但他們走上戰場後,作風頑強,英勇善戰,對祖國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案。但是,不得不提的是,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有這樣一支部隊,在我方兵力、火力都佔壓制性優勢的情況下,竟然遭遇越軍埋伏,損失慘重。
  • 一看到戴這種帽子的人 越軍就知道解放軍敢死隊到了:趕快躲藏
    因此,當對越反擊戰在1979年爆發的時候,我軍還是比較缺少鋼盔的,很多部隊都只有布制軍帽,只有少數部隊配備日式30鋼盔。我國第一款正規制式鋼盔其實是GK-80型鋼盔,也是一種基於日本30式鋼盔設計的鋼盔,我們在馮小剛的最新電影芳華當中,也可以看到這種80型鋼盔的出現。但是這種鋼盔是在1982年正式定型的,後來在老山、者陰山的解放軍都裝備了這種鋼盔。
  • 對越自衛反擊戰時,我軍的五個之最
    今天,筆者簡單介紹一下我軍在79年對越作戰期間的五個之最。1、最出人意料的進攻:東溪穿插1979年戰前,越軍對我軍可能的攻擊方向是有一定估計的,越軍判斷我軍極有可能動用坦克部隊參與進攻,因此,主要兵力都部署在在利於坦克展開戰鬥的方向,扼守公路。然而,我42軍卻組成了坦克、工兵、步兵多兵種合成特遣隊,走牛車小道,經靠松山天險,直插東溪。
  • 開戰就被處決的裝甲兵大將,蘇聯巴甫洛夫將軍,是人才還是庸才?
    儘管在哈薩克的生活比較艱苦,但是他所要面對的對手,都是一些不成氣候的中亞馬匪,因此一直到1925年,巴甫洛夫的軍事生涯都很平穩。並在7月成為了蘇聯裝甲兵副總監,而在半年以後他就成為了裝甲兵總監。此後巴甫洛夫對蘇軍機械化部隊,進行了多次重編嘗試,在1939年夏天,他組建了4個新的機械化軍,每個軍都裝備有570輛坦克。
  • 個位數港人衝擊駐港部隊軍營 遭到解放軍制止驅逐
    香港大公網報導,12月26日,以招顯聰為首的幾名「香港人優先」成員手揮港英旗,強行闖入解放軍駐港部隊總部內,並以十足挑釁的姿態高叫「解放軍滾出香港」等惡劣口號,遭到站崗解放軍的制止。駐港部隊隨後關上大門戒備。報導稱,戴著黑框眼鏡、黑手套的招顯聰先以囂張姿態強闖入內。
  • 解放軍「合成營」有多強悍?只有一個缺點部隊卻毫不在意
    在目前的各類軍事媒體的報導中,「合成營」這個名詞變得越來越熱門:作為解放軍新一輪改革的產物,解放軍數目龐大的各種步兵營、坦克營等一線作戰單位仿佛一夜之間就被「合成營」這個全新的編制所代替了。那麼「合成營」到底是個怎樣的編制?它到底屬於步兵還是裝甲兵?它能夠像步兵那樣機動靈活嗎?它是否有重裝部隊那樣擁有強悍的突擊和機動能力呢?
  • 東溪穿插,傷亡6位師團幹部,對越作戰僅一例:因天線暴露?
    43軍坦克團一營的成功穿插,堪稱經典,贏得盛讚,戰後評價:那蘭山口,他們是撞出來的;班翁泥塘,他們是犁過來的;靠松山天險,東溪穿插,成為我軍裝甲兵作戰教學的「一號戰例」,供後人學習研究。 戰後總結,在肯定這一光輝戰例的同時,也實事求是地起先了檢討,認為東溪穿插雖然成功,卻也暴露出一系列不容忽視的問題。如後續部隊與步兵在中途曾與坦克一營脫節,另一路步兵4小時後才到達東溪與坦克一營會合,單靠43軍坦克團一營剩餘的坦克,是無法單獨守住東溪的。
  • 二戰中的荒唐裝甲兵,騎在坦克炮管上指揮戰鬥的日本裝甲兵
    如果談起二戰中的裝甲兵,估計很多人想到的都是德國裝甲兵,畢竟德國裝甲兵個個都點了精英升級,總是能以一敵十,在坦克戰中橫掃敵人。可以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單兵素質最佳的裝甲兵就在德國,也是軸心國的地面戰擔當。那麼有最好的,就一定會有最差的了。
  • 對越自衛還擊——逐漸被人們遺忘的那場戰爭……
    《長排山之戰》的戰役背景是:東線第一階段進攻中,41軍從正面向高平方向突進,以1個團兵力進攻茶陵,使那裡的越軍無法分兵,另以1個師由莫隆突破向扣屯地區穿插,1個師猛攻朔江。在莫隆地區,中國軍隊利用夜暗進行偷襲,迅速突入越軍陣地展開混戰。經一夜激戰,越軍通農縣獨立營被全殲,中國軍隊繼續插向縱深。沿路多高山懸崖,中國突擊部隊跋山涉水,不與越軍正面作戰,直抄小路疾進。
  • 十八軍的覆滅:淮海戰前胡璉離職,劉伯承說拼光中野也要打掉它
    劉伯承遂命令設伏部隊放過第十八軍先頭部隊,等其主力進口袋,但等了兩天都沒有等到胡璉出動,圍殲「狐狸」的計劃最終落空。6月18日,陳士榘,唐亮兵團以出其不意的速度閃擊開封,蔣介石立即飛抵鄭州,急令各部組織收復開封,但各支增援的部隊都被華野攔住,老蔣只好祭出王牌,命機械化的十八軍馳援開封。華野首長得知胡璉出動,立刻讓休整的十縱立即準備阻擊十八軍的狂飆突進。
  • 對越戰爭,解放軍在戰場上都吃什麼,除了這樣東西其他都很難吃
    那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戰士們在戰場上到底吃的什麼東西呢?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我軍一般有三類主要的乾糧。有時候因為戰爭太激烈,或者越軍會突然突襲我軍後勤部隊。本該按時到達的糧草就會推遲。這時候戰士們能想到的就是利用周邊的食材,如把草和蔬菜放在鍋裡煮一大鍋。這時候的鹹菜鹽巴,就可以放入鍋內調節味道。
  • 寧死不當俘虜,他拉響手雷和2個越軍同歸於盡,成戰鬥英雄
    董存瑞、黃繼光的英勇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在對越反擊戰中再次湧現出了董存瑞、黃繼光式的英雄,今天筆者就和大家聊聊對越反擊戰的戰鬥英雄李定申。1977年,21歲的李定申如願以償當入伍了,他被分到廣西42軍126師376團2營5連當戰士,在部隊裡他苦練軍事技術,射擊、刺殺、投彈他均是標兵,軍事技術過硬,他希望能當英雄。有一次軍事演習,演習內容有一個是攻打碉堡,他竟然學董存瑞把炸藥包舉起來,這個動作在演習中是危險行為,戰友們說他「愛出風頭」,副連長得知這件事後專門找了李定申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