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溪穿插,傷亡6位師團幹部,對越作戰僅一例:因天線暴露?

2021-01-10 騰訊網

作者:朱炳東

1979年2月17日6時40分許,42軍126師在43軍坦克團的引導下,向越南東溪實施穿插作戰。43軍坦克團1營提前15分鐘佔領東溪,勝利完成作戰任務,成功切斷了4號公路,為跟隨的42軍坦克團搭乘42軍124師步兵經側翼向高平迂迴,圍殲高平之敵打下基礎。使我軍牢牢地掌握了戰役主動權,實現了上級的作戰意圖。

43軍坦克團一營的成功穿插,堪稱經典,贏得盛讚,戰後評價:那蘭山口,他們是撞出來的;班翁泥塘,他們是犁過來的;靠松山天險他們是飛過來的。當時,廣州軍區副司令吳忠帶領前指經坦克兵開出的路到達東溪後,感慨說:這哪是路啊!這是你們坦克兵硬撞出來的,是用你們鋼鐵般的意志和血肉之軀拼出來的勝利之路!

蛇谷奇兵

鐵甲008

戰後對比發現:43軍坦克團一營是東線穿插部隊唯一在指定時間內抵達目標地域的單位。以此戰為原型背景的眾多影視、文學作品,有《峽谷奇兵》《鐵甲008》等。東溪穿插,成為我軍裝甲兵作戰教學的「一號戰例」,供後人學習研究。

戰後總結,在肯定這一光輝戰例的同時,也實事求是地起先了檢討,認為東溪穿插雖然成功,卻也暴露出一系列不容忽視的問題。如後續部隊與步兵在中途曾與坦克一營脫節,另一路步兵4小時後才到達東溪與坦克一營會合,單靠43軍坦克團一營剩餘的坦克,是無法單獨守住東溪的。如果不是越軍驚慌失措,我軍會面臨極為不利的局面。

當然,這次穿插作戰並不是拍腦袋的行動,而是經過縝密的戰前謀劃。從總參到廣州軍區,上世紀七十年代有一批多久經沙場的老將,作戰經驗豐富,作戰計劃經過他們反覆思考。比如考慮到南方的42軍裝備的62式輕坦裝甲單薄,特意把裝備59式中型坦克43軍坦克作為開路先鋒。事實證明,59式比62式更能扛,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開路先鋒林夢珠乘坐坦克被越軍擊中18次,仍然開到了東溪。

【戰後,軍委授予43軍坦克團1營「英雄坦克營」榮譽稱號,授予坦克1連「英雄坦克連」榮譽稱號,武漢軍區授予坦克1連指導員林夢珠「戰鬥模範」榮譽稱號】

穿插作戰中,坦克在崎嶇狹窄的山路上行進困難。除了戰損的,陷於河流中的,還有其他損失。據參戰老兵回憶:在一個山路拐彎處,不止一輛坦克由於炮筒向前,猛地插在前面的山體上,致使坦克翻落山崖,後面的坦克將炮筒轉斜才得以前行。此外,由於沒有足夠的裝甲車,部分步兵用背包帶把自己捆在坦克上,遇到越軍突然襲擊,一時躲不開,導致出現死傷。路上,被擊毀的坦克,散落的裝具,烈士的遺體,不忍睹視。

坦克一營為堅決完成穿插,顧不得步兵是否相隨,全力闖過靠松山,越軍這才清醒過來。只有兩個連的越軍地方部隊,把後續穿插後續部隊攔了下來。43軍坦克團長王修倫鑽出被打壞的坦克被慘烈的戰場震驚急忙上了另一輛坦克,坦克團政委吳步坤、副團長孫輝接替指揮。

在東溪穿插作戰中,軍一6位師團級幹部傷亡整個對越還擊作戰中是絕無僅有。原因之一,是我指揮坦克、裝甲車豎著與眾不同的天線。有經驗的越軍對此很清楚,集中火力攻擊指揮車,造成我軍指揮員傷亡。其中,42126師副政委林鳳雲、43軍坦克團政治處主任陳佃合、42124372團麥林達犧牲,負傷有43軍坦克團政委吳步坤、副團長孫輝、124372團副團長向學華。在一個地域的一場戰鬥中,傷亡如此多的師團職指揮員,在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僅此一例。而越軍部署在這裡的,只是一個地方部隊的獨立營。

【廣西龍州縣烈士陵園2區1排18號,林鳳雲烈士墓(1928-1979)。1979年2月17日,42軍126師副政委林鳳雲乘裝甲指揮車,指揮43軍坦克團和126師奔襲東溪,在靠松山遭越軍伏擊犧牲,系1979對越作戰我軍犧牲的第一位副師級幹部】

後續部隊臨近東溪時,有一座木橋被前面的坦克壓垮,為架設橋梁、降低河岸高度,又耽誤了幾個小時。後續坦克抵達東溪,已是暮色蒼茫,幸好此時戰鬥已停止。

穿插作戰出現的種種問題,說明作戰計劃存在一些瑕疵。一般來說,制定計劃的人對自己的計劃都是信心滿滿的。會出什麼岔子,在制定計劃時考慮不太多,紙面的計劃看起來總是很完美。如果我們的對手是軍事強國或者與我軍戰技術水平相當,這場穿插可能面臨更嚴重的損失。

這次穿插作戰,有一個細節曾被提起:狂飆的43軍坦克一營軍官,看地圖認為已到了東溪,實際上還在穿山越嶺。幾個指揮員下車對照地圖討論後,決定繼續前行。這也暴露出穿插作戰計劃不周,以及戰前準備、臨戰訓練是存在一些問題的。

有資料顯示,戰前印度軍隊與越軍交流,評價認為軍的技戰水平相較於1962對印作戰,有明顯下滑。當然,軍官識圖用圖、判定方位錯誤,固然有軍事專業素質問題,也有地圖的問題。1978年底我軍緊鑼密鼓準備作戰時,很多參戰部隊領到地圖,還是法國人幾十年前繪製的地圖。

開路先鋒林夢珠的坦克在山埡口被越軍放置的大石塊擋住去路時,無法獲得支援保障,只能勇敢地用鋼鐵身軀去撞擊。從布局關到東溪有五座木橋,我軍雖然設有保障隊,卻沒有架橋的工程車輛,也缺少足夠的坦克伴隨前進的裝甲車運兵車,沒有對道路是否適合坦克行進做詳細的戰前偵察。客觀地說,這些細節暴露出戰前準備不充分的問題。時間急迫,並不是充分的理由,因為作戰籌劃早在越南人攻入柬埔寨就開始了,如果早計劃、早籌劃、早準備,就不會出現上述一系列準備不周的問題。

越軍伏擊陣地

戰爭是最好的課堂。戰後,針對暴露的諸多不足,我軍進行了全面的反思和改進。比如「81槓」替代了56式半自動,給士兵全面配發鋼盔,研製架橋坦克等,對基層軍官的培養也更加規範和嚴格。弘揚光榮傳統,正視存在問題、不斷解決問題,正是我軍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奧秘!

相關焦點

  • 中越戰爭:東溪穿插成為經典戰役,細想卻令人後怕
    整個對越作戰期間,我軍打出了多場經典戰役,其中東溪穿插戰是一次非常經典的用現代化武器——坦克進行敵後穿插的戰鬥,因此在戰後很長時期內廣受關注,好評不斷,並對中國軍隊多兵種合成進攻的理論發展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不過,如果你仔細分析會發現,此戰打得相當驚險,細想令人後怕。穿插迂迴,分割包圍,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是我軍長期戰鬥中總結出來的經典戰術。
  • 解放軍唯一一次,一天之內戰鬥傷亡6名師團級幹部
    6時40分,擔負廣西龍州方向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任務的廣州軍區42軍,以25個炮兵營和35個團、營屬炮兵連的火力,對那花、布局、水口當面越軍前沿和淺近縱深工事、障礙、火力點、兵營等58個目標實施了兩次火力急襲,歷時15分鐘。在炮火準備的同時,工兵分隊開闢通路、架設浮橋。我所在的部隊擔任穿插任務,這就是東溪穿插戰。
  • 中越戰爭:乘坦克向敵陣衝擊的兩名步兵副團長,一傷一亡
    由於突然性,先頭坦克營的進攻還是比較順利的,在只損失了一輛坦克的情況下,邊打邊衝順利衝出了靠松山,殺向東溪。然而,緊隨其後的兩個營的坦克及搭載的步兵卻遭到了敵人的頑強阻擊,坦克及坦克上的步兵均損失較大。其中一輛坦克被敵火箭筒擊中摔下山谷,坦克乘員及搭乘的十餘名步兵全部壯烈犧牲。還有幾輛坦克也在戰鬥中被敵擊傷,搭乘的步兵出現了30多人的傷亡。
  • 對越自衛反擊戰時,我軍的五個之最
    1979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是我軍距離今天最近的一場對外戰爭。這場戰爭,我軍僅用時16天便攻佔了越南北部眾多城鎮,其中包括諒山這樣的軍事重鎮,極大的打擊了越南的囂張氣焰,但與此同時也我軍暴露出了許多的問題,戰後我軍各參戰部隊進行了及時的總結。
  • 解放軍裝甲兵部隊衝擊越軍防線,激戰靠松山歷經艱苦磨難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時候,解放軍廣州軍區第42軍126師、124師奉命配屬裝甲兵部隊200餘輛坦克、裝甲車,在3個炮兵團火力支援下,從布局關邊境向重鎮高平發起穿插突擊。這一仗,成為高平戰役能否取勝的關鍵。從邊境至4號公路樞紐東溪,直線距離約14公裡,實地距離約32公裡。
  • 對越自衛還擊——逐漸被人們遺忘的那場戰爭……
    如西線11軍穿插封土的《高山下的花環》、東線41軍猛攻朔江的《長排山之戰》、東線42軍43軍坦克部隊奔襲東溪,包抄高平的《鐵甲OO八》、《蛇谷奇兵》、兩山輪戰時我軍特種偵察作戰的《閃電行動》等。其中,比較接近於真實戰役的是《長排山之戰》和《蛇谷奇兵》。
  • 2個師團5天內全軍覆沒,武器殘骸遍布戰場,師長直接被槍斃
    導語:2個師團5天內全軍覆沒,武器殘骸遍布戰場,師長直接被槍斃1939年德意志挑起戰爭期間,蘇聯方面也沒有閒著,他秉承著侵略擴張的理念,朝著芬蘭出手。芬蘭的冬天也是很寒冷的,縱然蘇聯士兵也很擅長在惡劣的環境下作戰,但在沒有熟悉環境和地形的情況下貿然進攻,無疑是找死的行為。芬蘭軍隊利用這點,特意組建一個滑雪突擊快速反應部隊,身上攜帶各種先進武器,利用敏捷的身法襲擊蘇軍,削弱整體的戰鬥力,初期效果很明顯。
  • "左勾拳"行動:第二次戰役西線的穿插作戰
    其實早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我軍就有了自己的「左勾拳」行動,這便是第二次戰役中打出軍威、國威的志願軍三所裡、龍源裡穿插迂迴戰鬥。戰鬥一氣呵成1950年11月25日至12月24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艱苦卓絕的抗美援朝戰場對侵略北朝鮮並企圖向我國邊境進犯的美侵略軍進行了第二次戰役。
  • 抗美援朝中志願軍的穿插迂迴戰術,是怎樣的一種戰術
    戰術大師粟裕在華東戰場歷練十幾年,早已深得穿插迂迴精髓,他利用對手戰場擺得過開,缺乏戰略縱深的弱點,指揮部隊通過各種手段實施多路穿插,首先集中主力殲滅了整編26師,隨後合兵一處將其餘敵軍逐一全殲,僅用3天時間就大獲全勝。 從冷兵器到熱兵器時代,穿插作戰以眾擊寡都是致勝的重要法寶。
  • 老人隱姓埋名71年,因一小東西暴露身份,部隊立即出動6輛坦克
    我國近代歷史上曾經爆發過多場戰爭,這些戰爭對於我國各領域的發展所造成的損失也是不可挽回的,其不僅造成我國的發展落後了幾十年,還讓許多的戰士和百姓因此而喪命,其實不僅是我國,其他參戰國在這場戰爭中也均是傷亡慘重。
  • 對越反擊戰的前一天,戰士們隱蔽前行,感覺時間過得特別慢
    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說的是對越反擊戰的第一階段。當時美軍進攻越南的時候,我國給了越南許多強有力的支持,送去了大量的軍需品,但越南卻沒有念及舊情,反而還在蘇聯當局的支持下向我國發起了挑戰,不僅跨越,甚至還屠殺越南的華人。1979年初春,由於越南的挑釁和入侵,我國解放軍進行了對越自衛反擊戰。2月份,廣西軍區奉命執行作戰任務,隱蔽前行,秘密佔領陣地。
  • 在作戰部隊中配發軍人身份牌
    2001年11月,張家口電廠一位退休幹部孫寶文找到翟振華,要求落實政策。孫寶文是河北青縣人。孫寶文老家村子的古戲臺上埋葬著3位當年解放青縣犧牲的烈士。他從小就記得這3個烈士墓。多年過去了,墳包越來越小,但烈士的情況隻字片語也未曾留下。他退休後坐不住了,決定查出這3位烈士的姓名、籍貫,看能否找到他們的親屬,將他們安葬回鄉。孫寶文找了很多部門、媒體,反被當作上訪人員推出門外。
  • 對越反擊戰,我軍問題頻出,許世友感慨:很久沒打仗,都不會打了
    對越反擊戰是在抗美援朝戰爭結束之後最大規模的一次作戰,在這場歷時28天的戰鬥之中,浩浩蕩蕩的解放軍給越南士兵帶去了沉重的打擊,當時我們一共殲敵57169人。在開戰之前,我軍就已經對這一場戰爭進行了分析,當時軍委所制定的作戰決心,是以15~20天的時間,殲滅越南軍隊3~5個師的兵力,摧毀越南軍隊在邊境地區的防禦體系以及軍事設施。
  • 對越自衛反擊戰40周年,紀念犧牲在越北的9千多中國軍人
    經過連續28天作戰,勝利攻克越南北部20餘個城鎮,殲滅和重創越軍8個步兵師及一批地方部隊、民軍,共計殲敵57000餘人,繳獲大量武器裝備和軍用物資,取得輝煌戰績,嚴懲囂張敵人,完成了作戰任務。同時,由於作戰環境複雜惡劣,敵情嚴峻,民情陌生,我軍在作戰中遇到了重重困難,也發生了較大傷亡。
  • 國產蜂群無人機、兵蟻戰術機器人曝光,全地形協同作戰
    繼前不久「蜂群」無人機系統亮相後,近期媒體又曝光了一款「兵蟻3型」BY-3單兵戰術機器人。據報導,這款戰術機器人的專利名稱為「自適應無人越野平臺」,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它具有性能出色、成本低廉的優勢。該平臺採用輪式8×8全驅動越野底盤,可以適應各種複雜的戰場環境;其每個車輪都能上下大幅度擺動,以自適應的方式與地面實現良好接觸,保證動力能夠正常輸出。
  • 對越作戰中打得最丟人的一支部隊 戰後被撤銷番號
    1979年2月17日凌晨,解放軍從東西兩線發動對越自衛反擊戰。在完成了預定任務後,我軍部隊開始從越南撤軍。到3月16日,參加這次邊境作戰的我軍部隊勝利完成作戰任務,於當天全部撤回國內。更有少數幹部帶領連隊集體投降,被稱為解放軍軍史上的奇恥大辱。這支打得最丟人的部隊,就是陸軍第50軍的150師。當時,陸軍第50軍共有三個師。148師、149師和150師。其中,149師實力最強,在開戰後由13軍指揮從雲南攻入越境。148師在廣西邊境駐守,牽制越軍一個主力師使其無法東援高平。150師則按兵不動,擔任戰役預備隊。
  • 149師分6路進攻沙巴,圍殲越軍316A師,主攻團卻失蹤了
    、保衛邊疆作戰任務的成都軍區50軍149師,接到了軍的如下指示:全師在39師攻佔威龍松、奔西愛之後進入戰鬥,以2到3天的時間攻佔沙巴,殲滅位於該地區的越軍316A師主力。第二天,從正面進攻的149師主力進至4號橋東北地區,執行穿插迂迴任務的447團和445團2營進至預定位置。  149師康虎振師長根據總的戰役企圖和13軍指示,結合部隊進展情況,為了加快進攻速度,儘快攻佔沙巴,按時完成殲敵316A師主力的戰役目的,於3月1日晚重新調整部署,命令445團(欠2營)、95團2營和坦克分隊等新銳力量進入戰鬥,集中師的絕大部分兵力,分為6路向沙巴實施向心突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