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恩塔
大報恩寺琉璃寶塔,俗稱報恩塔,西方人稱作南京瓷塔,位於南京大報恩寺,曾為該寺的核心建築,高約七十八米有餘,高聳入雲,數十裡外的長江上也可遠遠望見,塔底周長為一百米,塔身白瓷貼面,為九層八面,始建於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宣德三年(1428年)竣工。
這一浩大工程耗時十九年,動用工匠、軍士、役夫達十萬人,耗資白銀約二百五十萬兩,九層塔通體為琉璃燒制,塔內壁遍布佛龕。
塔頂鑲嵌著金銀珠寶,有兩千多兩純金打制的寶珠,直徑約四米,飛簷角梁之下懸掛著一百五十二個風鈴,日夜不停地叮噹作響,聲音傳到數裡之外。
明成祖朱棣詔令修築大報恩寺琉璃寶塔,其目的是紀念生母碽[gōng]妃,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
琉璃塔建成後,有長明燈一百四十六盞,燈芯直徑為一寸許,塔內晝夜燈火通明,金碧輝煌。
朝廷安排一百個僧人在塔內輪流值班,每日為油燈添油,剪斷燈芯,擦拭塔壁。
塔內每盞長明燈日耗油量為六兩四錢,每月多達一千五百三十斤。
《金陵梵剎志》記載:報恩塔「琳宮櫛比,名勝所萃,而規摹宏壯,罕與此儷。至浮屠之勝,高百餘文,直插霄漢,五色琉璃,合成頂冠,以黃金寶珠,照耀雲日……」
明代史學家張岱在《陶庵夢憶》一書中記載:「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則報恩塔是也……塔上下金剛佛像千百億金身。一金身,琉璃磚十數塊湊砌成之,其衣折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鬚眉不爽忽,鬥榫合縫,信屬鬼工……」
夜晚的時候,報恩塔燈光璀璨,異常壯美。白天,天氣晴好的時候,薄霧蒙蒙,搖搖曳曳,有神奇的光影出現在塔尖上,如同香菸繚繞,半日方才散去。
報恩塔出土的文物
永樂年間,海外一百多個國家的遊客前來參觀,「見報恩塔必頂禮讚嘆而去」,稱讚說四大部洲沒有這種神奇的景觀。
大報恩寺琉璃寶塔自建成後,一直是南方地區最高的建築物,號稱天下第一塔,被西方人譽為「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蹟」之一,中外遊客到金陵城(江蘇南京),必遊此地。
明朝滅亡,清朝初年,大報恩寺琉璃寶塔一直保存完好,清朝的康熙帝、乾隆帝還為該塔題寫過匾額。道光二十年(1840年),報恩塔遭遇了第一場劫難。
《南京條約》籤訂不久,英軍士兵多次搶劫塔中的金佛、器物。
聽說很多物品的表面都是黃金,一些士兵就用刀子割下外表的「金皮」,清廷強烈抗議之下,英軍簡單賠款後不了了之,而報恩塔內一片狼藉,昔日風光不再。
報恩塔的第二次劫難發生在鹹豐六年(1856年),太平天國發生內訌,天王洪秀全和東王楊秀清矛盾公開化,北王韋昌輝奉命誅殺楊秀清,韋昌輝趁機濫殺無辜。
翼王石達開聞變,從武漢趕往天京(今屬江蘇南京)斥責韋昌輝,惹惱韋昌輝後外逃。
韋昌輝索性將石達開留在京城的一家老小全部誅殺。
洪秀全見事態無法控制,詔令石達開率軍徵討韋昌輝,雙方人馬在報恩塔附近遭遇。
韋昌輝擔心石達開佔領報恩塔,於是挖掘地道,引爆炸藥,同時以火炮轟擊塔身,最終引發大火,報恩塔變成一片遍布瓦礫的廢墟。
韋昌輝雖然被抓獲並五馬分屍,可惜他下令摧毀的報恩塔卻不復存在了。
韋昌輝炸毀報恩塔,當時有兩隻巨大的盤子墜落於地,太平軍仔細辨認,發現巨盤都是純金打造的,於是將其中一隻巨盤上面一寸多厚的黃金取下掠走。
另一隻被清軍截獲,送到了金陵製造局大門口。
1943年,侵華日軍將這一隻巨盤作為「廢銅爛鐵」徵用了,其下落不明。
新造的報恩塔
曾經的天下第一塔消失了,但幸運的是新中國成立後,又在原址上重新建造了,可以讓我們一睹這天下第一塔的風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