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發現一種有著心形尾骨的恐龍

2020-11-22 cnBeta

據外媒報導,一種新的獨特恐龍正在幫助科學家將他們所謂的「四維連接點」放在一起。這是Mnyamawamtuka moyowamkia——一種有著心形尾骨的恐龍。根據本周發表的研究,Mnyamawamtuka Moyowamkia這個名字來自斯瓦希裡語。

Mnyamawamtuka意為動物,Mtuka是發現恐龍的河床的名稱。第二個詞moyowamkia意味著心臟。這種恐龍與此前發現的其他類似的巨龍蜥腳類恐龍相吻合,但同時也提供了物種之間的新聯繫。

研究人員和本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Eric Gorscak博士表示:「儘管這種巨龍在臭名昭著的大規模物種滅絕之前是最成功的恐龍群體之一,但是它們的早期進化史仍然模糊不清,而且Mnyamawamtuka為這些進化研究提供幫助,尤其是它們非洲方面的故事。「

到目前為止發這種巨龍在整個非洲大陸都有被發現。負責查找歷史書籍最新內容的團隊在埃及、坦尚尼亞和非洲其他地區發現了巨龍。這些發現繼續描繪出巨龍不斷進化的尾巴。

來自俄亥俄大學的Gorscak博士和俄亥俄大學解剖學教授Patrick O'Connor博士對這一最新研究及其影響發表了一些看法。

「每一項新發現都為白堊紀非洲大陸生態系統的形象增添了更多細節,」O'Connor博士表示,「讓我們能夠在過去集中更全面的生物變化觀點。」Gorsack博士指出,這種新恐龍很可能「與其他已知的非洲巨龍有很大關係,」除了與坦尚尼亞 - 馬拉威邊境對面的另一種恐龍Malawisaurus有一些有趣的相似之處。

O'Connor博士說道:「如果沒有幾個現場團隊的奉獻精神,包括其中一些成員為早期挖掘工作的攀巖裝備,在東非裂谷系統的這一部分非常強烈的潮溼季節,骨架就會被侵蝕。」

本周發表在《PLOS ONE》科學期刊上的研究論文提供了有關此生物的更多信息。

相關焦點

  • 首次發現!研究人員在恐龍化石中發現寄生蟲化石
    巴西研究人員近日在英國《白堊紀研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在恐龍化石中發現了一種血液寄生蟲的微小化石。此前,科學界僅在琥珀中的昆蟲身上或者動物糞便化石中發現過史前寄生蟲化石,這是首次在宿主體內發現。新華社/歐新 資料圖巴西北裡奧格蘭德聯邦大學、聖卡洛斯聯邦大學和坎皮納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一隻泰坦巨龍(白堊紀的一種草食恐龍)的化石中發現了這種寄生蟲化石,它可能與恐龍生前所患骨髓炎有關
  • 巴西研究人員在恐龍化石中發現寄生蟲化石
    新華社裡約熱內盧10月21日電 巴西研究人員近日在英國《白堊紀研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在恐龍化石中發現了一種血液寄生蟲的微小化石。此前,科學界僅在琥珀中的昆蟲身上或者動物糞便化石中發現過史前寄生蟲化石,這是首次在宿主體內發現。
  • 國際研究小組宣布發現一種先前未知的恐龍
    來自中國、阿根廷和比利時的國際研究小組宣布了一種先前未知的恐龍的存在。據《俄羅斯報》報導,這些化石是在中國東北遼寧省進行田間勞動的農民發現的。最終鑑定並描述了一種新的古代爬行動物,被命名為「長眠龍」。科學家給恐龍起這個名字,是因為發現的樣本幾乎都是原始形式的。好像兩個恐龍都被活埋著,但閉著眼睛,好像他們當時正在睡覺。研究人員認為,恐龍迅速死亡的原因以及對遺骸的良好保存可能與火山噴發有關。
  • 研究顯示,有史以來最大的恐龍在出生時有「犀牛角」
    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極其罕見」的土龍胚胎,顯示這種長頸食草動物鼻子上有一個「犀牛般的角」,成年後就消失了。這具距今8000萬年前還不為人所知的泰坦龍頭骨化石顯示了這隻角的細節。研究人員在研究報告中寫道,頭骨只有1.2英寸長,但除了角之外,這表明巨型蜥腳類動物「至少有部分雙眼視覺,可以提供更好的視覺感知。」。研究報告的合著者約翰·努茲博士在一份聲明中說:「保存在恐龍蛋裡的胚胎恐龍極其罕見。」
  • 新發現揭示早期鳥類尾骨與尾羽獨立演化方式
    新化石發現於1.3億年前的花吉營組。雖然屬於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反鳥類之一,新鳥卻保存了很多進步的特徵,包括胸骨後緣具有兩對突起、小翼指退化、腓骨與尾綜骨縮短等,明顯區別於同層位發現的其它鳥類;新鳥的下頜具有14枚牙齒,是目前已知下頜齒數最多的反鳥類,揭示了大量的形態分異在反鳥類演化初期就已經出現。  在恐龍向鳥類的演化過程中,尾骨的變化最為顯著。
  • 研究人員稱,首次有恐龍被診斷出有惡性腫瘤
    根據一項研究,研究人員於本周一宣布在一隻恐龍身上發現並診斷出一種侵襲性骨癌,這是已知的首例恐龍患惡性腫瘤的例子。癌症是在一種生活在7600萬至7700萬年前的有角恐龍的腿骨中發現的。根據發表在《柳葉刀腫瘤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包括安大略皇家博物館的大衛·埃文斯和麥克馬斯特大學血液學專家馬克·克勞瑟在內的一組研究人員重新評估了這塊骨頭,並確定它實際上是
  • 恐龍也會得癌症!研究人員在恐龍化石中診斷出惡性腫瘤
    恐龍和人一樣也會生病。令人驚訝的是,一頭生活在7700萬年前的尖角龍竟然患有癌症。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3日報導,這頭尖角龍的化石1989年從加拿大艾伯塔省恐龍公園出土,研究人員當時就注意到尖角龍小腿腿骨變形,以為是骨折所致。然而,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研究人員利用為人類診斷癌症的技術手段重新檢測發現,這頭尖角龍腿骨變形由骨肉瘤導致。
  • 研究發現恐龍體型驚人或與其骨骼特質有關
    研究人員詳細掃描了骨骼組織,並結合一種名為「有限元分析」的工程技術,首次對恐龍骨骼結構與運動間關係進行了評估,發現恐龍的骨小梁組織結構與哺乳動物不同。「與哺乳動物和鳥類不同,恐龍骨小梁的密度不會隨著體型增大而增加。如果沒有這種適應性改變,支撐鴨嘴龍所需的骨骼結構將非常沉重,恐龍將很難移動。」菲奧裡略說。為何恐龍能夠支撐龐大的體型,而現在的動物沒有這個能力?
  • 研究發現:7600萬年前的恐龍患有癌症
    法媒稱,在人們的想像中,恐龍代表了大自然的力量,但一項新的研究確認了已知的首個恐龍癌症病例,這表明它們也會患上這種使人虛弱的疾病。據法新社渥太華8月6日報導,1989年在加拿大艾伯塔省一片荒地上出土了一塊嚴重畸形的尖角龍腿骨化石,最初古生物學家認為,畸形是骨折癒合造成的。
  • 研究發現:恐龍體型驚人或因其骨骼輕巧
    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8月19日報導,一項新研究顯示,恐龍之所以體型驚人,究其根本是因為恐龍的骨骼特質。恐龍可以算是地球上有史以來體型最大的動物,曾與生有鱗片和羽毛的動物共同漫步地球。有史以來體型最大的恐龍,比如長頸食草恐龍——阿根廷龍,身長超過30米,體重超過50噸。阿根廷龍的體型遠超任何陸生哺乳動物。
  • 又一個鐵證被發現!恐龍時代的水下霸主,棘龍當之無愧
    不得不說,棘龍的確是一種非常恐怖的史前怪獸,它們的體長可達17米,甚至超過了霸王龍,體重在6.4-7.5噸之間,略遜於霸王龍,卻在其他肉食恐龍中鶴立雞群。研究表明,棘龍很可能擁有著在水下遊泳的能力,這使得它們成為了恐龍時代罕見的水陸兩棲霸主,使得兩個世界的生物都聞風喪膽。一段時間以來,關於棘龍能夠在水下遨遊的說法遭受到了很多的質疑。直到今年4月,一項新的發現證實:棘龍真的可以遊泳!
  • 化石研究發現「霸屏」小恐龍
    科技日報訊 (記者馮衛東)據科學雜誌《白堊紀研究》日前報導,大約1.1億年前,在當今巴西東北部的一座古老潟湖沿岸,生活著一種兩足、像雞大小的白堊紀恐龍,它以狩獵昆蟲以及像青蛙和蜥蜴這樣的小型脊椎動物為生。
  • 研究發現:恐龍體型驚人或因其骨骼輕巧
    參考消息網8月20日報導 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8月19日報導,一項新研究顯示,恐龍之所以體型驚人,究其根本是因為恐龍的骨骼特質。恐龍可以算是地球上有史以來體型最大的動物,曾與生有鱗片和羽毛的動物共同漫步地球。有史以來體型最大的恐龍,比如長頸食草恐龍——阿根廷龍,身長超過30米,體重超過50噸。
  • 遼寧發現一種新暴龍類恐龍化石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領導的小組在遼寧省西部早白堊世地層中發現了一種新的暴龍類恐龍,這種被命名為華麗羽王龍的食肉恐龍是我國遼西熱河生物群迄今發現的體型最大的帶羽毛恐龍。其化石上保存了精美的羽毛印痕,這一發現為帶羽毛恐龍家族再添一丁。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 研究發現1.25億年前澳大利亞恐龍遍布全球
    騰訊科技訊(嘟嘟/編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近日對澳大利亞一塊新發現的恐龍化石進行研究後發現,1.25億年前生活在澳大利亞的恐龍是一類四海為家的動物,而不像目前的某些野生動物是澳大利亞獨有的。
  • 英國研究發現恐龍或也曾漂洋過海
    新華社北京11月10日新媒體專電 英媒稱,英國研究人員在一項裡程碑式的研究中揭示,恐龍曾經漂洋過海。此前,他們發現了非洲第一塊鴨嘴龍化石。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11月5日報導,這個鴨嘴龍的新物種被命名為異域龍奧德修斯種。
  • 科普園地 | 研究發現鳥蛋五彩繽紛的顏色源自恐龍
    上周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耶魯大學、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和德國波恩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鳥類蛋殼的顏色是由恐龍進化而來的,而不像先前認為的那樣,是一種獨立發展的特徵。研究人員對來自世界各地的18個恐龍蛋殼化石進行了分析,並用一種非破壞性雷射方法拉曼顯微光譜法來檢測這兩種色素的存在。
  • 三疊紀時期在地球上稱霸的不是恐龍,或是一種神秘的兩棲動物
    而恐龍家族達到鼎盛時期的時間是在距離現在2.5億年前到2億年前的三疊紀時期,但是隨著科學家的不斷發現,在這三疊紀時期過程中,真正統治那個年代的地球物種根本不是恐龍,而是另外一種獨特的大型動物。在發現初期,Ge Hazen也認為這是來自恐龍的牙齒,不過在經過恐龍的DNA庫的詳細比對之後,根本沒有類似的恐龍跟其匹配,那麼這很有可能就不是來自恐龍的牙齒,而是來自其它生物的牙齒。
  • 研究人員在馬達加斯加發現了一種「醜到哭」的新品種蘭花
    儘管人類已經探索了地球上的許多地方,但研究人員們還是經常能夠發現一些奇特的物種,比如本文要為大家介紹的一種「醜到哭」的新品種蘭花。其發現地點位於馬達加斯加,學名為 Gastrodia agnicellus 。由於沒有葉子,它只能靠真菌獲取營養,而且外觀看起來實在不討喜。
  • 英媒:研究發現恐龍或也曾漂洋過海
    英媒稱,英國研究人員在一項裡程碑式的研究中揭示,恐龍曾經漂洋過海。此前,他們發現了非洲第一塊鴨嘴龍化石。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11月5日報導,這個鴨嘴龍的新物種被命名為異域龍奧德修斯種。英國巴斯大學米爾納演化中心的尼古拉斯·朗裡奇教授領導了這項研究。他說,這是「世界上最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他說:「地點完全不合理,就像在蘇格蘭發現袋鼠。非洲完全被海水隔離——所以它們是如何抵達那裡的?